|
1990—2015 年,得益於各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減貧政策的有效實施,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分別從 1990 年的 9.87 億、5.36 億減少到 2015 年的 0.47 億、2.16 億,貧困率分別從 1990 年的 61.6%、47.3% 下降到 2015 年的 2.3%、12.4%。以中國為例,1990—2015 年中國的貧困率由 1990 年的 66.58% 降到了 2015 年的 0.73%,有 7.46 億人(每人每日生活費 1.9 美元)擺脫了貧困,佔到世界減貧規模的 64.37%,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減貧效果並不明顯:該地區的貧困率由 1990 年的 54.3% 下降到了 2015 年的 41.1%,但是貧困人口數量卻由 1990 年的 2.78 億增長到 2015 年的 4.13 億,佔到了世界貧困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全世界最貧困的 28 個國家中有 27 個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其貧困率均超過了 30%。此外,中東和北非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與貧困率 1990—2015 年呈現出先降後升的變化過程,貧困人口由 1990 年的 1 420 萬減少到 2008 年的 880 萬,然後增長到 2015 年的 1 860 萬,貧困率也從 1990 年的 6.2% 下降到 2013 年的 2.6%,之後上升到 2015 年的 5%。歐洲和中亞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呈現出先升後降的變化趨勢,貧困人口數量先從 1990 年的 1 330 萬增長到 1999 年的 3 670 萬,然後下降到 2015 年的 710 萬,是世界七大區域中貧困人口數量最少的地區。
世界貧困重心時空演化過程
為了深入揭示世界減貧的發展演化規律,本文引入重心模型,測算了世界貧困重心的時空演化過程。數據來源於世界銀行 1990—2015 年間全球各地區的人口與貧困統計數據。
計算結果顯示,1990—2015 年,世界貧困重心時空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南亞轉移到了非洲大陸。世界貧困重心從 1990 年位於印度中東部地區的賈坎德邦開始向西南方向移動,在 2002 年世界貧困重心從印度西岸進入印度洋並繼續向西南方向移動。在 2013 年世界貧困重心到達非洲最東部的索馬利亞半島,並繼續向非洲內陸移動。2015 年世界貧困重心到達了衣索比亞東部地區。在 25 年裏,世界貧困重心向南偏西 71.80° 方向累計移動了 5 033.32 公里,其中向南移動了 1 572.37 公里,向西移動了 4 781.42 公里,説明印度以東地區即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減貧推進了世界貧困重心向西快速移動(圖 4)。
因此,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成了世界減貧的主戰場。根據世界銀行數據,1990 年世界 80% 的極端貧困人口集中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以及南亞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于 2005 年、2011 年分別超越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從而成為世界極端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2015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佔據了世界 56.16% 的極端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