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産業扶貧動真格

發佈時間:2017-12-18 01:40:00 | 來源:《中國扶貧》雜誌 | 作者:高永偉 | 責任編輯:馬驊

關鍵詞:山東煙臺,産業扶貧,葡萄種植,​毛衫+海鮮,煙臺蘋果

毛衫+海鮮——傳統産業拉動扶貧

“別線頭、蒸燙、定標、挂吊牌……一件毛衫從半成品到成品,要經過二十多個人的手。”高燕是民生村一個毛衫加工點的負責人,盛淑芹家的毛衫,就是她送過去的。

一件有二十來個線頭的成人毛衫,盛淑芹別線頭,一天能完成三四十件。每件五毛錢,就是二十來塊錢,一年下來能有四五千塊錢的收入。

“好處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可以做,加工點把毛衫送到家裏,做好了再回收。”留格莊鎮黨委書記于海平介紹説。“鎮上幾乎每個村都有加工點。”

海陽市留格莊鎮民生村毛衫加工點負責人高燕在車間裏。

毛衫産業是海陽市的傳統優勢産業,發展至今已經有50餘年的歷史。海陽市作為中國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基地,先後三次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毛衫名城”稱號。毛衫産品産量大、訂單急、配套環節多,具有從業地點、從業人員年齡限制和從業技能水準要求相對低的特點。                        

“東部沿海地區産業基礎雄厚,把産業優勢和扶貧結合起來,政策向貧困戶傾斜,大産業帶動大扶貧,能産生很大的能量。”同行的煙臺市扶貧辦規劃調研組李世波如是説。

傳統産業帶動扶貧的能量確實很大。記者從海陽市扶貧辦了解到,海陽市現有毛衫加工企業450余家,直接從業人員達14萬人。像民生村高燕這樣的毛衫企業配套加工的個體戶,海陽市有5000余個。

如何讓傳統産業帶動扶貧呢?據了解,結合“依託毛衫産業,實施精準扶貧”的思路,海陽市扶貧辦協調市毛衫協會對全市毛衫産業從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確定了“以規模企業為經營主體,以配套加工點為實施載體,以貧困戶為幫扶對象”的産業扶貧措施。截至目前,全市74家規模毛衫企業配套設立5000余個加工點,共安排貧困人口1200多人就業,主要從事毛衫配套零散加工,年每人平均可增加收入約1200元。海陽市去年脫貧人數5557人,僅毛衫産業帶動脫貧人數,就佔全市的22%。

“不耽誤幹農活,有什麼事都可以去。”海陽市郭城鎮姜家村貧困戶叢梅玉的隔壁鄰居家,就是一個毛衫加工點,她可以很便利地去務工。姜家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2戶391人,村兩委班子成員姜北湖告訴記者,村裏單毛衫加工點就有三家,帶動七八十人脫貧。

傳統産業帶動脫貧,在煙臺市可不只海陽毛衫這一個産業。在萊州市朱橋鎮西劉家村西頭的萊州旺海水産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裏,“工人們”正説笑著扒蝦蛄,當地叫蝦爬子,俗稱皮皮蝦的。9月1日禁捕期結束,現在是海産品收穫的季節。

萊州市朱橋鎮西劉家村扶貧項目萊州旺海水産的加工車間裏忙碌的農戶。

西劉家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吉巍介紹説,這家門口的水産公司是朱橋鎮扶貧産業項目,項目方和村、貧困戶簽訂扶貧協議,西劉家村集體年可增收4萬餘元,鎮上其他六個貧困村年可增收5000余元,帶動周邊貧困戶和其他勞動力70余人,貧困戶年增收6000元左右。

萊州擁有108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2050平方公里,發展現代漁業具有良好優勢。記者了解到,萊州市創新建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的合作共贏模式,實現了海域使用權規模化流轉、分層次立體化養殖、全方位一體化服務,每年帶動入社漁民戶均增加純收入10萬元以上。山東省政府專門在萊州召開現場會推廣該模式,去年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專程視察調研並給予充分肯定。

“煙臺海産資源豐富,農戶對海産品加工流程熟悉,不用專業培訓。加工點設在家門口,不用出門就能務工脫貧。”萊州市扶貧辦副主任蘇昆如是説。

<  1  2  3  4  >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