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滿村村民以木棍作柱、籬笆當墻、木板為頂搭建的“千腳樓”。
光明網訊(記者 劉超)一條10公里的山路,門才科一家五代人走了200年;一棟木屋,五代人住了200年。
每20天他就要下山一趟去買些生活必需品,最主要的還是鹽巴。往返一趟要走10公里山路,5、6個小時。他住的是土坯和木頭壘起來的房子,人畜混居,房頂的木板時間一長就會朽壞,差不多五年就要換一次。
而今年年底,門才科就要和妻子與兒子兒媳、孫女一家五口搬到山腳下的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那是木石結構的樓房,不會漏雨,屋頂也不用翻新,賣鹽和糧食的商店就在兩百米外。
“訇西(音譯)”、“訇西”,門才科在交談中反覆用白族語言重復著這個詞,當地人告訴光明網記者,這是高興的意思。
吃山
“腳一滑,人就給‘吃’了”
門才科的高興不是沒有道理,住在山上這麼些年,他既感謝大山,卻又時不時想離開大山。
上山的小路兩邊,最多的就是苞谷(玉米),而這也正是門才科一家人的主食。“嘗嘗這飯。”門才科與妻子從一旁的土臺上翻出幾個碗揩了揩,請上山的人一起吃。
53歲的門才科是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洛本卓白族鄉金滿村的村民,住在距離山腳10公里的山上。當地人告訴光明網記者,金滿村有11個村民小組,大部分都在深山中,門才科所在的組並不是最遠的,還有三個小組在另外的山頭,距離山下將近1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