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川廣元蒼溪縣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辭去成都年薪18萬的企業經理工作,毅然回村當起了村支書。他用10年青春,把這個貧困山區的青山綠水好空氣,變成了農民口袋裏實實在在的收入;他用10年堅守,帶領全村百姓走出了中國貧困村可複製的“岫雲扶貧模式”。于2017年,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李君與村民
在四川秦巴山區的深處,那裏的不少村子,青壯年大都出門打工,剩下老人、孩子留守,成了“空心村”。有一位年輕人,他用網際網路幫助留守鄉親們找出路,讓“空心村”紅火起來。
這位年輕人就是四川廣元蒼溪縣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提起這位年輕的村支書,遠近幾十個村子的留守老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是土生土長的山裏娃,因為窮,他深知家鄉父老想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急迫心情。為讓父老鄉親夢想成真,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李君辭去成都年薪18萬的企業經理工作,毅然回村當起了村支書。他用10年青春,把這個貧困山區的青山綠水好空氣,變成了農民口袋裏實實在在的收入(岫雲村從2008年的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上升到現在的每人平均年可支配收入11807元,高出了全縣平均水準15%);他用10年堅守,帶領全村百姓走出了中國貧困村可複製的“岫雲扶貧模式”。截止目前,李君已帶動周邊近100個村、3000多農戶銷售2800余萬元農産品,其中貧困村32個,貧困戶1800余戶,戶均增收逾3000元以上。
遠山結親,以購代捐
農産品銷售難是制約貧困群眾發展産業、脫貧奔康的瓶頸,浸染過都市生活的李君深深明白城裏人稀罕什麼,他認為 “農村處處是寶,只是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他説:“岫雲村不要捐錢,要自己掙錢”。他摒棄了“討口化緣”的路子,從市場需求出發,將城市消費需求與農村生産資源對接起來,協調聯繫城裏人深入岫雲村,採取“一對多”“一對一”的方式進行結對認親,通過購買貧困戶農産品的方式實現扶貧可持續化,將傳統的無私捐助變為有回報的交換。“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把貧困戶變為創業夥伴、生産鏈條,通過市場行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捐贈者有回報,讓受助者有尊嚴。
2013年,李君多方聯絡大唐集團四川分公司、袁戶串串香等愛心企業和個人共50多家,在岫雲村小學進行了認捐儀式,現場認購了100多戶價值近60萬元的農産品,鄭慧家的大肥豬當場賣出了近兩倍的高價,折耳根(魚腥草)、紅薯、南瓜等生態綠色、“土”産品走入大城市,“土親戚”竟然被“城裏人”搶著要。在嘗到“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的甜頭後,李君抓住村民們積極性很高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擴大 “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範圍,成都、北京、南京等多地城市居民家庭5000余戶,結對認親岫雲村等地村民1000余戶;紅旗連鎖超市,蒙牛集團、中國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電信、建行成都分行、新潮集團、北京力美等10多家愛心企業,長期開展生態農産品認購,戶均購置農産品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