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鑄豐碑
追記泰安市岱岳區扶貧辦原副主任、大陡山村原黨支部書記蘇慶亮
24歲,他放棄鄉鎮機關工作,成為大陡山村帶頭人;
21年,他紮根基層,把一個出了名的窮村亂村變成了富裕村,打造成為全國文明村;
142天,他在從事專職扶貧工作的短暫時間內,跑遍全區所有的貧困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赤誠贏得民心,一心一意撲在扶貧開發事業上;
46歲,他匆匆走完了生命的里程,用短暫的一生譜寫了紮根扶貧一線,服務貧困群眾的動人篇章。
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共産黨員,泰安市岱岳區扶貧辦原副主任、大陡山村原黨支部書記蘇慶亮。
“父老鄉親需要我,
不管有多難,都要挑起這副擔子”
大陡山村地處泰山西南麓,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村裏大大小小能叫上名字的山頭有13個。曾經的大陡山村,種啥莊稼都長不好,村集體要啥沒啥,家家生活清苦。
1970年4月,蘇慶亮出生在這裡。1988年職高畢業回村擔任團支部書記,1991年調入天平店鄉擔任鄉團委副書記、黨政辦副主任。二十齣頭的年紀,肯吃苦、有能力,領導看重他,同事羨慕他,是大家公認的有前途的好“苗子”。
1994年初,鄉黨委派他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那時的大陡山村,在當地出了名的窮、亂、差,村集體負債近5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千把塊,三年換了兩任黨支部書記,工作考核年年倒數第一。
聽説他要回村任職,父親堅決反對:“村裏情況很複雜,咱不能放下鄉里安穩工作,捅這個馬蜂窩。”他心裏也猶豫怕幹不好,但面對組織信任和父老鄉親的期待,他毅然決定回大陡山。“我是土生土長的大陡人,父老鄉親需要我,不管有多難,我都要挑起這副擔子。”就這樣,蘇慶亮放棄了穩定的機關工作,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小山村,一幹就是15年。
“只要能讓大陡山富起來,
就是搭上這條命,也心甘情願”
當初,上任伊始,面對窮鄉僻壤,荒山禿嶺,蘇慶亮向黨員群眾立下錚錚誓言:“只要能讓大陡山富起來,就是搭上這條命,我也心甘情願。”
可是,大陡的出路到底在哪?為找到好的發展路子,蘇慶亮嘗試過套種菠菜,結果賣不出去,爛在地裏;買推土機搞工程,還是賠了本。面對失敗,蘇慶亮不服輸,不斷尋找新的致富途徑,帶著黨員和群眾代表到萊蕪房幹、浙江滕頭、江陰華西等地參觀學習,經過集思廣益、反覆討論,確定了集體運作、靠山吃山、做大綠色産業的發展思路,把1800畝荒山變成花果山,建成全村的“綠色銀行”。
“認準的事就要幹到底。”2001年,在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商議建設集體苗圃時,多數群眾不支援,“萬一賠了怎麼辦?”蘇慶亮當場承諾:“我們13個黨員幹部每人集資1萬元,先發展10畝,賠了個人承擔,掙了歸集體!”讓大家沒想到的是,10畝苗圃當年就為村集體盈利5萬元。
為繼續做大綠色産業,蘇慶亮先後十幾次到南方學習考察茶葉種植,無數次邀請林科院專家來村指導,掌握了全套“南茶北種”技術,帶領群眾發展有機茶園600多畝,成為全村支柱産業,並輻射帶動周邊村發展茶園1500多畝。而在苗圃和茶園建設初期,為看護好苗木,蘇慶亮每天晚上帶著鋪蓋,睡在野外用玉米秸搭成的窩棚裏,一守就是兩個月。
2009年,全省統一組織面向優秀村幹部招考鄉鎮公務員,蘇慶亮以優異成績被錄取。是為了全村父老繼續留在村裏,還是為了個人前途重返機關?接到報到通知,他心裏非常糾結。一邊是體面而穩定的國家公務員,那是全家人對他的希望,一邊是撒遍他青春和汗水的大陡山,那裏有盼望脫貧致富的父老鄉親。茶園正在擴大規模,發展項目剛剛起步,接班人還沒有培養成熟,大陡山村整體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
消息傳到村裏,群眾擔心好書記被調走,老黨員、老幹部一撥撥來了,推心置腹,希望他留下來繼續帶大家向前奔。村民更是推選了十幾名代表到辦事處“請願”,要把“當家人”留下來。“群眾信任我,村裏發展需要我,這個時候我不能一走了之。”共産黨員應有的擔當堅定了他留下來的決心。經區、街兩級協調,蘇慶亮最終留了下來。
由於工作突出,2011年11月鄉鎮換屆時,蘇慶亮又被選拔為天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面對又一次機會,他心裏放不下的仍是大陡山村,再次向組織提出留村任職申請。
20多年來,蘇慶亮帶領黨員群眾綠化荒山、栽植各類樹木苗木70余萬株;發展苗圃460畝,苗木品種30多個,建起金陡山網站,年銷售苗木200萬株,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安置村勞動力100多人;種植茶園430畝,投資500萬元建起泰山極頂茶苑,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有機茶生産經營模式;開發鄉村旅遊,建起以休閒觀光、採摘、品嘗、餐飲、度假、綠色長廊建設為重點的“鳳凰山旅遊接待中心”,年接待遊客兩萬人以上,年增加村集體收入50多萬元。
20多年來,蘇慶亮克服一個個困難,為大陡山村建起茶廠、磚廠、旅遊接待中心、青少年拓展訓練中心等一個個集體項目。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大陡山成為山東省旅遊特色村。截至2015年底,村集體總資産達到1億元,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50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萬元;村裏建起高標準幼兒園、小學、文化大院,孩子免費入學還有補貼;60歲以上老年人全部免費加入“銀齡工程”、城鎮醫保和新農保,在醫保報銷基礎上,村裏再補貼35%的藥費,另外還為每名老年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補助金;全省第一個農廣校村級教學點在大陡山開班,群眾可以不出家門就能拿到中專文憑。
走進大陡山村,松柏簇擁、瓜果飄香,昔日的“窮陡山”、“荒陡山”變成了今天的“金陡山”、“綠陡山”,村集體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