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天然草地可持續利用新模式:一休二輪三調四補

發佈時間: 2016-08-22 09:08:55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王振紅 | 責任編輯: 王振紅

關鍵詞: 潘慶民,草原生態,草原,生態,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草牧業試驗區“天然草地恢復技術示範區” ,無人機測量數據。王振紅攝

呼倫貝爾草牧業試驗區“天然草地恢復技術示範區” ,無人機測量數據。王振紅攝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記者王振紅)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草原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記憶。但是,由於過度放牧和連年刈割,加之乾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草原已經嚴重退化。據統計,我國60億畝草原,90%處於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由於我國的草原大多處於北方脆弱地區,以沙塵暴為代表的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國家的生態安全格局。

草原環境惡化的警鐘

沙塵暴、霧霾、白災、黑災

7月底,記者隨“走進中國科學院•記者行”活動,考察了素有“北國碧玉”、“綠色凈土”之稱的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國土面積25.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版圖的1/40,相當於山東、江蘇兩省面積之和。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呼倫貝爾草原是典型的草甸草原區,物種豐富,外貌華麗,是我國最美的草地植被類型之一。這裡大面積的羊草草原曾經是最優質的天然牧場,是三河馬、三河牛和呼倫貝爾羊的發源地。但是由於草場退化,“植被蓋度低、生産力水準低、優質牧草比例低,毒草比例增加”是這片草原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們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草原的生態環境治理,但“局部好轉,總體惡化”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究其原因,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潘慶民認為,“這是因為草原牧區一直沿襲著傳統的掠奪式的草地畜牧業經營模式。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的特點是:放牧場連年超載放牧,打草場連年刈割,片面追求草地的生産功能,忽視其生態功能,不斷地從草原上索取而沒有回補。這樣,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出現了問題,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進而顯著地削弱了草原的自我修復的能力。前幾年的沙塵暴,包括近幾年的霧霾都與草原環境的惡化有很大的關係。在冬春時節,雪大的年份往往就演變成‘白災’,雪小的年份就會發生‘黑災’。”

1   2   3   4   5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