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國家扶貧項目、外來幫扶及自身“造血”等多重拉動下,貴州省黔西南州通過25年的扶貧攻堅,使當地137.97萬貧困農民打開了身上披帶多年的貧困枷鎖。
“政府通過産業帶的規劃,引導農民學到了新的農業實用技術,增強了脫貧致富的本領。”興仁縣扶貧辦主任劉敏説。如今,冊亨、望謨兩縣的早熟蔬菜、甘蔗,安龍、興義兩縣市的優質稻米,貞豐縣的花椒、砂仁,頂效開發區的桃子等産業,已經初步形成了規模。産業帶的興起,也帶動了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蓬勃發展,兩江公司、黃盛記公司、綠茵奶牛場、佳鑫肉聯廠等一批龍頭企業逐步壯大。
“如果説産業帶的規劃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那麼州黨委、政府的重視,是這些年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推手。”州農辦副主任鐘林勇如是説。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把“三農”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農産穩州”戰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州委書記陳敏、州長陳鳴明今年年初提出積極推進“五個培育”,以促進全州農民增收。即培育一批立足資源、面向市場的勞動密集型農特産品深加工、精加工企業,把農業變成工業的第一車間,不斷發展壯大已有的農産品加工企業,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順利實施;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意識、掌握一定生産技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增強廣大農民市場意識和行銷意識;培育一批農特産品銷售的“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把“萬村千鄉”的有形市場和“農村商務資訊服務”、“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等無形市場結合起來,為農産品“網上覓市場”,逐步建立起農産品銷售流通的市場體系;培育一批農特産品經濟合作仲介組織,走“農戶+支部+合作組織+市場”、“農戶+合作組織+基地+市場”等發展路子;培育一批適宜本地種植、養殖、加工,順應市場需求的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在發展農業産業化的過程中政府做指導、市場做引導、農民做主導,通過發展做大農産品基地,再走深加工、精加工之路。(劉久鋒,肖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