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中心 | 中國網首頁
要聞    政務    民生    社區
中國網東北振興  >  美麗鄉村

【縣域突破·現代農業】農場代耕“薪”農人劉偉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放眼望去,大偉家庭農場所代耕的70公頃玉米已經“躥”到了130多釐米,劉偉站在地裏,玉米葉子已“沒過了”他的肩膀……從2019年起,劉偉在環嶺街道火炬村創辦大偉家庭農場,通過農場代耕實現增收,僅去年一年就獲利約3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薪”農人。

image.png

初次見劉偉,只覺得他話不多,黝黑的皮膚、壯實的身板,粗礪的雙手撣著身上的泥土……説起這兩年他的創業經歷,更像是一位老實本分的農人在回憶著他的幸福往事。

劉偉介紹,創辦農場前,他一直在環嶺街道火炬村從事農機耕作,但更多時間是給別人打工。由於他踏實肯幹、時時想著“東家”的地,不偷懶,口碑也就在十里八村傳開了。家庭農場扶持政策出臺後,劉偉就想著“自立門戶”,牽頭在村裏“號召”更多農戶“參與”進來,把規模擴起來。到現在,已有70戶農民選擇讓劉偉代耕種植土地。今年,農場代耕面積達70公頃,承包土地面積100公頃……

image.png

“為啥大夥兒這麼相信你,願意把地交給你?”面對這個問題,劉偉笑而不答,只是回到屋裏拿出一本厚厚的“帳單”——“這是三組陳家亮的地、這是四組吳海田的地、這是五組徐海林的地……是崗地還是洼地、需要除草還是殺蟲,都記得明明白白。”劉偉説:“只要把活兒幹好,就不用咱多説啥,本本分分經營、腳踏實地幹活比啥都強。”

不僅如此,農場還建立了驗收、保管、管理制度和銷售臺賬,數據公開透明,生産經營情況每月都有記錄,較大生産經營活動有據可查。集中種植、科學管理、統一經營,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再加上這些年在村裏積累的“名氣”,農場經營面積越來越大。

不斷發展壯大的底氣從何而來?劉偉的經驗就是,採用保護性耕作,已持續10餘年了。通過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技術,調整行距和株距,優化通風和光照條件,利於玉米生長和發育。具體來説,就是種植尺寸標注包括小行間距40釐米和大行間距80釐米或90釐米,這樣的配置有助於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壤利用率,增加産量。還有就是帶茬免耕,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保水保墑,還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image.png

“那老百姓是否認可咱們實施的保護性耕作?”面對追問,劉偉笑著説:“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保護性耕作讓土地産量高了,農民腰包鼓了,誰不樂呵啊。咱們還帶動了當地就業,農機駕駛員每天 300至500元、零工每天2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作為市農廣校2020年“培訓畢業生”,劉偉更是注重土地管理、提升産量。先後聘請種植專家和技術員,常年指導穀物種植病蟲害防治,針對品種種植技術和管理,對員工和技術員進行系統培訓。要求從種子選擇、種植土壤的處理等方面,都按照技術規範要求生産,並定期幫扶指導,實現高效生産。

土地從分散化經營到規模化、機械化作業,種植模式的轉變映襯著時代的變化。該農場還從廠家直接訂購所需的種子化肥,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産,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決了部分家庭勞動力不足問題,“代耕代種”模式的推廣和應用,為農業現代化進程注入了新活力。


責任編輯:郭春蕾
本網專題  
關於我們
版權説明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