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中心 | 中國網首頁
要聞    政務    民生    社區
中國網東北振興  >  金融

中國建設銀行朱治昌:金融賦能共譜東北振興的吉林篇章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image.png

2023年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週年,這20年對於東北大地來説影響深遠,總結歷史、展望未來,對於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我們意義非凡。當今全球經濟持續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由此引發的金融摩擦、地緣衝突、意識形態對壘日益加深加劇,給本已非常脆弱的國際關係增添了諸多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各種政治、經濟、軍事層面衝突在深度、烈度、廣度上都遠超預期。複雜的國際形勢突顯了國家安全的“國之大者”地位,攸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全局。東北振興就是要牢牢把握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産業安全的戰略定位,統籌好安全與發展的關係,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以高品質發展促進高水準安全,以高水準安全保障高品質發展。

也正是在這個重要時刻和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9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10月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指出,推動東北振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1.21億東北人民擘畫出一條推動區域全面振興、維護國家“五大安全”、實現高品質發展和可持續振興的新路。

總結歷史、規劃未來,于地方經濟研判中尋找金融協同發展的方向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的發展。東北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地區,也是建國初期承載蘇聯援建項目最多、計劃經濟體系下最先建立起完整的重工業體系的地區。過往輝煌的歷史彰顯出東北在國家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但也深深打上了鮮明的體制烙印。改革開放後,東北地區身處內陸,原有固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機制在以效率優先為原則的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機制下喪失了發展優勢,經濟增速逐漸落後於全國平均增速,規模佔比持續下降,到2003年已由建國初期的12.36%降至9.26%,成為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2003年,中共中央決定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正是國家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的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之一,另外兩個是2000年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2004年開始實施的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2003至2022年間,中央陸續向東北三省累計轉移支付的規模近11萬億元,其中吉林省為28628億元。這些投入在一定時期對東北經濟産生了較大的拉動作用。2003—2012年,東北地區經濟初步扭轉了增速下滑的態勢,有6年經濟平均增速超過全國的平均水準,吉林省在東北三省中發展相對較慢,也有4年高於全國平均增速。隨後的2013—2022年,東北三省經濟經歷了大幅回落—排名墊底—艱難爬坡—緩慢復蘇的過程。吉林省的總體情況也大抵如此,發展速度明顯慢于全國平均增速,到2020年開始觸底爬坡並迅速抬升,2022年的疫情雖嚴重影響了發展勢頭,但從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的反彈力度來看,經濟增長依然呈現相對強勁的態勢。從這兩個十年的發展軌跡看,可持續性振興依然是未來較長時間內需要解決的課題。

産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依然是制約可持續振興的瓶頸

産業結構上,第一産業産值佔比偏低,二、三産業平衡發展的根基不穩。經濟結構上,尚未實現多種成份、多個區域協同發展,經濟活力難以有效激發。吉林的第一産業作為優勢産業,在三大産業中的佔比僅比全國平均水準高不到5個百分點,而二十多年前這個差距還在10個百分點左右。第二産業已不具傳統老工業基地的先發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産值佔比始終低於全國平均水準,最多時相差10個百分點。第三産業雖有長足發展,但根基並不穩固,産值佔比雖達到了全國平均水準,但根據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全省法人單位數量只有18萬,在全國的佔比為0.9%,僅略好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省份,沒有足夠企業數量支撐的産業,其發展可持續性難免面臨挑戰。經濟成分上,央、國企産值佔比較高,尤其在第二産業中,2003年約佔80%, 2013年略有下降也有70%,與此相對,民營經濟的地位相對弱化,與“5678”的貢獻水準相去甚遠,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活力。區域發展上,中心區域輻射帶動力不足,經濟增長的點少、面小問題突出,這也體現為省會長春的經濟首位度達到50%以上,位居全國第一。

生産要素水準上,資源聚集能力和技術效率與發達省份相比差異明顯。在全要素發展水準中最關鍵的仍然是勞動力的流動性問題,這也是經濟結構重新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吉林省勞動力資源相對富足,2400萬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占比為62%,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但是連續13年的人口凈流出使優勢化為劣勢。人口的流出和區域經濟缺乏活力互相強化,制約了區域資源聚集能力的提升。金融資源獲得的便利程度是資源聚集能力另一個維度的體現,2023年全省個人貸款增速為4%,略低於全國增速,但全省小微貸款增速為8.46%,與全國18.8%的水準差距較大,普惠金融的發展任重道遠。此外,技術效率低下問題也比較突出,吉林省二、三産業的每人平均産值較全國平均水準低29%,較廣東省、江蘇省分別低31%和69%;第一産業的每人平均産值較黑龍江省低88%。

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空間佈局尚有較大空間

資源稟賦優勢有待全面開發,産業鏈集群規模不大。吉林自然資源豐富,耕地、旅遊、風力、特色藥材資源等都可圈可點。以農業為例,吉林省所處平原屬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黑土地佔總耕地面積的87.8%, 2022年吉林省的農業經濟貢獻為歷年最高,增速為4%,但仍比全國平均增速低0.1個百分點,可見資源開發、産業升級以及圍繞特色資源的深加工、精加工産業鏈發展不足。區位優勢未得到有效發揮,對外開放合作的水準亟待改善。吉林省地處東北三省一區的中心,臨近俄羅斯、朝鮮,佔據著東北亞地理中心的位置,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是我國向北開放的窗口。但吉林省的對外貿易尚停留在非常初級的水準。將教育強省優勢轉化為創新能力勝勢仍需攻關。全省66所普通高校,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達402.9萬人,國家級實驗室1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97個,但從0.79%和0.68%的國內專利申請量佔比和授權量佔比來看還相對較低。

發揮金融協同功能,助力産業升級、優化空間佈局、改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振興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堅持加大支援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

實施全面振興東北戰略,實現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是國家層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地方政府主體層面,吉林省“十四五”期間出臺“一主六雙”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在區域經濟的空間佈局上對鍛長板、補短板進行了系統性安排;振興資金協同層面,規劃的落地離不開資金的支援,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在激發內生動力的同時,堅持加大資源支援力度。作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吉林省分行堅決支援國家發展戰略,將自身發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相向而行,既是大局觀,也是發展觀。

厚植産業經濟基礎底蘊,推動國資國企升級改造,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積極支援國企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多措並舉滿足升級改造的綜合融資需求。一是針對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項目投資、技術升級、經營週轉、企業並購等各類金融需求,定制化地擬定融資方案。二是積極發揮資本市場直融業務優勢,通過債券承銷與投資服務為省內大型國資國企提供融資支援,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樹立企業債券市場良好聲譽,引流域外資金服務地方優勢産業。三是以升級促佈局有序規劃梯次結構。製造業方面,以支援核心企業産業升級,帶動配套企業綠色升級。輻射周邊地區相關産業升級,實現産業結構、空間佈局的雙提升。生物産業方面,圍繞特色經濟藥材種植帶和生化製品研發生産帶促進醫藥健康産業走廊建設。四是因勢利導優選重點企業的升級模式。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五是做大做強推進優勢産業延鏈、集群。建立“鏈長制+行長制”服務體系,打破傳統供應鏈金融固有的“頂端掐尖”模式,拓寬服務維度,成立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中心,成功打造系統內産業鏈服務樣板。突破供應鏈上游,根據行業核心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交易特點,量身打造各類金融産品超市等供應鏈産品或服務平臺,為核心企業遍佈全國的供應商提供“一點對全國”的融資服務。

積極主動服務民營企業,培育經濟發展中堅力量。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持“不惟所有制,只惟客戶”原則,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支援力度,拓展金融服務覆蓋面,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立足區域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對新基建、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民營企業的支援力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建立核心企業白名單並開展授信增信,針對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等領域豐富産業鏈條,為鏈條上的民營企業及中型客戶提供門檻更低的、利率更優惠的供應鏈融資服務。

完善科技企業專屬服務體系,助力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持續優化“六專”體系(專門服務機構、專屬評價體系、唯一的專業評估機構、豐富的專屬産品體系、專門服務體系、專屬直達通道),提供全鏈條、全週期、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注入金融動能。科創金融服務向前向早,對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分層分類提供差別化精準信貸支援,為獨角獸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提供自動增信政策,支援科創企業做大做強。建設多層次的科創企業孵化機制,通過搭建資金撮合平臺、債券資金引流直融機制,為科創小微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支援普惠金融業務發展,促進小微企業成長。一是豐富産品譜係,提升服務能力。做優“小微快貸”拳頭産品,精準定位、多措並舉,推進“雲稅貸”“抵押快貸”持續發展,結合吉林省區域産業發展態勢和客群特徵,創新“人才貸”“入園貸”産品,拓寬普惠産品的受眾群體。推廣落實小微企業“善營貸”業務,實行一客群一方案差異化融資服務,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拓維優化服務場景。攜手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共建開放互聯生態體系,全行首創“智慧市監”專區,在普惠信貸平臺引入政府端企業開辦功能,實現普惠客戶的“一站式”服務。三是持續在“點”“線”“面”上下功夫。堅持線上線下有機銜接、融合發展,選聘年輕骨幹擔任普惠旗艦網點副行長,將網點作為普惠金融業務支撐點,選派近百名優秀年輕幹部挂職,用“小載體”扛起“大責任”,推動縣域業務取得新突破。四是打造普惠個人業務發展新引擎。聚焦商戶、煙草等客群,整合內外資訊,上下貫通、條線聯合作戰,推動“商戶雲貸”“惠商雲貸”業務發展。五是加大核心企業交易數據引入,推動“善營貸”業務發展。利用供應鏈現有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建立鏈條式服務,實現主動觸達。 

聚焦地方資源稟賦特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助力優化經濟空間佈局

做好“農業”“農村”“農民”等農字號文章,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首先,支援農業産業化發展。一是保障“千億斤糧食”生産工程。聚焦良田、種業重點工程,積極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土地綜合整治、鹽鹼地治理項目、優質糧食收儲加工企業,延伸糧食産業鏈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持續加大對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援,支援“鏈主”龍頭企業做優,積極為産業鏈條上B端C端上下游提供全産業鏈金融服務,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二是聚焦“千萬頭肉牛”工程。加快推動肉牛産業發展,打造四大肉牛産業鏈金融服務模式,積極支援吉林省“秸稈變肉”工程重點縣域、規模化養殖企業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打造良種繁育、養殖、交易、屠宰精深加工肉牛全産業鏈。三是推動綠色農業升級和農業創新。助力吉林省綠色有機農業發展。重點支援省內符合農業農村部綠色有機産品標準的農業龍頭企業。支援綠色畜牧業,如構建“養殖+沼氣+種植+加工”的迴圈農業産業鏈等項目。四是深化銀政合作。依託土流平臺及精準畫像平臺構建的資訊平臺,依託總行裕農快貸産品包,打造線上適配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産品。

其次,助推農村建設行動。轉變銀行原有經營模式,從專注“圍城”到服務“望鄉”,推動特色鄉村建設項目。一是加大對農村醫療、教育體系建設的支援力度。持續加大對縣域學校、縣域醫院等符合政策要求的機構客群的涉農信貸投入。積極保障全省縣域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流動資金貸款需求。重點選擇縣級人民醫院和中醫院開展資産業務。積極拓展縣域醫共體、社區醫院、優質民營醫院等長尾客戶和衛生防疫等新興領域客戶。根據規劃對重點鄉鎮衛生體系建設提供金融支援,積極推動“縣域醫共貸”信貸産品在全省推進。二是加大對縣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充分運用縣域政府財力評價模型進行縣域業務分層管理,對財政能力較強的縣城,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貸款的支援力度。三是大力推廣農村三資監管、農村産權交易和智慧村務新平臺,搭建數字化基層治理新生態。以智慧村務平臺為切入點,加強與各行政村村委會之間的合作,提昇平臺使用效率。聚焦農村集體産權交易,推動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平臺不斷升級,實現精準的客戶識別和便捷的資金結算。

最後,深化農民金融服務。依託“裕農通”設備布放和服務點的設置,打造線上線下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借助土流平臺推廣契機,開展農戶賬戶開立及授信轉化工作;同時積極拓展村“兩委”類型服務點,推動智慧政務進村委,優先將村委服務點打造成為高貢獻星級服務點和標桿示範服務點。充分發揮“裕農通”與“金稅e保”“涉農信貸”“建行生活”等平臺的互嵌互通,提升互促引流成效,以精準畫像提高金融服務適配性。助力農産品出村進城、引導城市工業品下鄉,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通。加強母子公司協同,擴充服務場景,拓展受惠群體,大力升級推廣農業保險産品。

堅持“綠色”“低碳”“生態”的發展方向,賦能綠色産業發展。一方面,支援産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傳統能源企業融入西部“陸上風光三峽”、東部“山水蓄能三峽”“全域地熱三峽”的新能源産業規劃佈局,積極主動對接“氫動吉林”“航煤綠動”“醇行天下”等綠色項目需求,開通綠色通道,優化業務流程,加大對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推動綠色金融與基礎設施、製造業、戰略新興産業、鄉村振興、普惠金融等融合發展,全力支援發展綠色經濟,持續擦亮綠色金融底色。

另一方面,搶抓區域生態發展機遇。一是針對自然資源、林業草原等相關政府部門,因事制宜開展金融服務創新工作,助力吉林省生態文明建設。二是積極搶抓林業綜合改革契機,探索林業改革背景下林草業生態價值實現路徑,加強與林改試點地區的服務對接工作。三是助力試點地區林草主管部門加強林權資訊數字化管理,完善林權不動産登記、林權流轉和交易以及生態補償資金、草原、濕地、防沙治沙、自然保護地等生態保護恢復資金的資訊化監管。

發揮區位優勢,服務“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促進高品質的開放合作。一是以優化客戶服務為重點。密切關注全球資金市場變化,發揮國有大行全球化業務優勢,靈活調配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幫助省內企業拓寬境外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以綜合化服務為依託,通過內保外貸、境外非融資性保函、國際結算、代客資金等優勢産品為頭部製造業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項目提供金融支援,有力支援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二是以創新服務模式為抓手。加強與電子口岸辦長春數據分中心合作,持續推進“關銀一key通”項目,累計設立6個電子口岸合作制卡代辦點,制發共用盾5000余個,為2000余戶外貿企業辦理海關電子口岸卡。三是以新業態模式為增長點。積極對接吉林省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琿春綜合保稅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等特殊經濟區域,緊跟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市場採購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助力完善政府治理、實現區域協同共用、著力改善民生福祉。第一,數據建設驅動,金融科技加速賦能。注重培樹平臺思維,以助力優政、賦能興企、服務惠民為根本遵循,持續加強科技平臺及生態場景建設和迭代升級,因地制宜與“數字吉林”建設有機融合,不斷提升技術與數據“雙輪”驅動力,為業務發展提供充足“彈藥”和精準“彈道”。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搭建“e商融通”平臺,實現了企業開辦全流程“一網通辦”,將企業開辦時間從平均11天壓縮至1天之內,使吉林省成為全國企業開辦用時最短的省份之一。拓寬政務服務渠道。針對全省居民社保繳費痛點,與吉林省稅務局搭建“金稅e保”社保費收繳管理平臺,實現全省城鄉居民和靈活就業參保人員隨時隨地繳納社保費,已服務全省近2000萬群眾,佔全省參保人數的90%,平臺交易6000余萬筆,交易金額數百億元。賦能社會治理。打造“龍福裏”社區服務平臺,從G、B、C三端整合社區繳費、物業維修、民生服務等功能,實現社區居民在平臺場景的“一站式”獲取服務。

第二,發展縣域經濟,縮小城鄉差距。縣域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橋梁,是先進理念的播種機、是帶動鄉村振興的“最後一公里”。一是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僅2023年就在全省範圍開展了9次“進村入戶”鄉村振興大調研,圍繞全省十大涉農産業集群,將全省縣域按照經濟規模、産業結構、特色産品等維度歸類,開展縣域業務突破專題研討,精準“把脈”,逐縣“畫像”,打造“五個一”(一縣、一品、一策、一專班、一特色)工程。二是規劃縣域工作方案。廣泛徵求意見,形成“一縣一策”工作方案,聚焦縣域發展潛力挖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實現縣域金融業務和縣域經濟的高品質協同發展。三是建立縣域業務特色考核體系。綜合考慮縣域地區GDP、財政支出、銀行存款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口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及資産規模等外部經濟數據,將全省41個縣域劃分強縣和弱縣,分類施策、實現強縣穩中求升、弱縣趕超發展。

最後,踐行金融為民,傳遞大行溫暖。堅持向善崇德,從點滴做起,助力改善社會民生。一是履行大行社會責任。與省婦聯共同打造“母親健康快車”公益項目,累計捐贈醫用救護車17輛。聚焦學生成長、鄉村振興、防汛救災等民生熱點,累計開展公益項目146項。二是豐富勞動者港灣功能。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合作創設“老兵驛站”服務項目,主動傳遞金融溫暖,聯合長春市圖書館拓展圖書自助借閱渠道,深化“書香吉林”內涵。三是延伸養老服務半徑。因地制宜提高養老金融綜合化服務能力,構建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提升適老特色網點佔比,推動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為康養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援,以實際行動助力“老有所養”。四是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定完善消保專項制度,投訴數量同比下降43.8%。五是紮實推進數據品質“提升工程”和源頭數據治理,問題數據壓降54.3%,數據品質顯著提升。六是廣泛普及金融知識。依託“建行研修中心”,不斷發揮學習教育平臺作用,累計舉辦321期金智惠民、裕農學堂培訓班,覆蓋全省41個縣域,為小微企業主、涉農經營主體、鄉村幹部、教育醫療等重要合作夥伴提供經營管理、脫貧致富和農機農技培訓。


責任編輯:郭春蕾
本網專題  
關於我們
版權説明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