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中心 | 中國網首頁
要聞    政務    民生    社區
中國網東北振興  >  新聞區

瀋陽低空經濟緊抓風口蓄勢起飛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低空經濟持續升溫、全國多地“跑步入場”的當下,擁有雄厚基礎和硬核實力的瀋陽市迅速行動,展開佈局。

4月24日,《瀋陽市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佈。5月20日,瀋陽低空經濟新質生産力發展大會舉行,成立創新研究中心、設立創新發展基金、簽約共建産業生態鏈、集中開班培養人才……大會內容豐富,吸引了各界的高度關注。

如果説,《行動計劃》亮明目標、展示出瀋陽加快發展低空經濟的決心與雄心;那麼,接踵而來的大會則清晰呈現了瀋陽全鏈條發力、推動低空經濟起飛的思路和行動。

緊抓風口

全面佈局、加速行動

北京市發佈促進低空經濟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南京市召開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廣州市出臺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並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僅今年5月,就有多地“大動作”頻出,低空經濟賽道之火熱可見一斑。

低空經濟是什麼?引力何在?

業界認為,低空經濟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據實際需要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的低空空域範圍內,以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航空器為載體,以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業態。

隨著我國無人機、人工智慧、通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需求的持續升級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低空經濟迎來發展的風口。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超5000億元,2026年有望突破萬億元。

今年的全國兩會,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打造這一“新增長引擎”。

萬億規模市場打開,曾孕育誕生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史、民航發展史上多個“第一”的瀋陽,必然要緊抓這一風口。

瀋陽市發佈的《行動計劃》提出,將加速佈局,打造全國低空經濟先行區、集聚區和示範區。

隨後,低空經濟新質生産力發展大會上,瀋陽打出“組合拳”——成立低空經濟創新研究中心,致力構建低空空域交通科學管理體系和大眾低空通航交通運輸天路網路;瀋陽産業技術研究院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首創證券首正德勝基金等4家單位共同設立低空經濟創新發展基金,總規模達20億元;瀋陽市工信局、低空經濟創新研究中心、瀋陽航空航太大學等7家單位簽訂産業生態鏈共建協議,共同搭建低空經濟發展服務和資源合作平臺;中國航空學會首屆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研習班開班,各級各相關部門負責人接受專題培訓。

明目標、明佈局,見舉措、見動作,瀋陽市接連亮招出拳,直搗錢、人、技術、産業生態等核心關鍵,引發業界的更多關注和期待。

釋放優勢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在全國航空領域,瀋陽擁有獨特優勢和重要地位。”一直密切關注瀋陽低空經濟發展並多次來瀋陽調研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閆楚良表示,瀋陽應將自身優勢充分挖掘釋放出來,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優勢在哪?地位怎樣?

瀋陽與西安、成都、哈爾濱並稱我國傳統航空製造四大基地,是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的民用航空産業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也是全國唯一具備300余名研發人員與國外研發人員共用平臺進行設計並成功進行商用飛機設計的城市。

隨著航空航太城、航空産業園、航空動力産業園等園區的發展壯大,瀋陽航空航太産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目前,已建立起全産業鏈體系,初步形成本地配套圈,擁有主機及配套企業110余家。外界預期,今年,瀋陽航空航太産業産值將突破千億規模。

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太産業有著眾多交集。事實上,近年來,瀋陽市在低空經濟領域持續探索,在研發、製造、配套、服務、人才等方面儲備豐富,先後獲批國家低空空域改革、國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等試點。

釋放研發、製造等方面優勢,瀋陽市採取行動,聚焦服務、管理、應用、基礎設施、引育“龍頭”等環節,全鏈條聚力發力,推動低空經濟“飛”起來。

中國航空學會低空經濟發展特聘專家、低空經濟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偉告訴記者,剛剛成立的中心已承接重要課題,正在加緊開展區域低空空域劃設、飛行規則制定、繪製目視飛行航圖等研究,加快構建瀋陽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底座。

瀋陽産業技術研究院提前佈局,投資哈工大秦江教授團隊氫能混合動力系統、瀋陽飛行器快速研製技術中心、電動飛行器推進系統及控制器技術等項目,並成立“京沈科創投資聯合體”,重點投資、招引一批中科系、清華係等低空經濟高科技企業。

瀋陽航空産業集團牽頭成立瀋陽市低空飛行管理服務中心,搭建資訊化服務平臺系統,為低空飛行提供申請、航路、氣象、地圖等一站式智慧資訊服務;同時,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eVTOL)、大型無人貨運飛機等重量級項目正加緊推進。

農機自駕、無人機送貨、打“飛的”上班……隨著低空經濟的加速滲透,新場景、新體驗將不斷涌現。瀋陽市規劃:到2026年,全市低空經濟産業規模要達到30億元,低空飛行器在城市空運、物流配送、應急救援和智慧城市管理等領域高效運作。


責任編輯:郭春蕾
本網專題  
關於我們
版權説明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