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中心 | 中國網首頁
要聞    政務    民生    社區
中國網東北振興  >  智庫解讀

【智庫圓桌】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推動東北振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23年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週年。東北資源條件較好,産業基礎比較雄厚,區位優勢獨特,發展潛力巨大。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如何充分發揮東北比較優勢,推動東北走出一條高品質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恒山: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

東北産業基礎比較雄厚,産業門類比較齊全,擁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産業,為我國形成系統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東北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經濟增速有所放緩。自2003年我國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東北地區在經濟轉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國之重器”。2023年前三季度,遼寧省地區生産總值21692.2億元,同比增長5.3%;黑龍江省地區生産總值10595.9億元,同比增長2.6%;吉林省地區生産總值9935.68億元,同比增長5.8%。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成為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這為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提供了重大機遇。一方面,東北地區擁有良好的科技創新資源,有各類科研院所約500家,高等教育學校300多家,高技術産業相關企業超26萬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企業超40萬家。此外,東北地區佈局建設了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8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116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存量較為豐富。另一方面,東北地區擁有雄厚的産業基礎。作為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東北地區工業體系完備,重化工業比較發達,在機械製造、鋼鐵、軍工、化工等方面擁有較強實力。例如,遼寧省積極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石化和精細化工産業基地以及世界級冶金新材料産業基地;吉林省推動汽車産業集群做優做強;黑龍江省正打造新材料、航空航太、高端裝備等一批新增長動能。新時代新征程,東北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加快將資源優勢和産業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産業升級。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在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儘管東北地區擁有雄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和産業發展基礎,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面臨産業轉型緩慢、要素成本偏高、市場活力不足等問題,部分産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問題。因此,要將創新作為引領東北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良性互動,加快推動傳統産業提質增效,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不斷開闢新賽道新領域,重塑新動能新優勢。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要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産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推動東北地區“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更是連結實驗室和市場的重要橋梁。要加大力度鼓勵中國一重集團、一汽集團等有能力的龍頭企業整合匯聚創新資源,聯合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産學研深度合作,圍繞前沿技術領域和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推動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要以推動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一是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系統梳理産業鏈中斷點堵點,圍繞産業鏈短板和關鍵共性技術加大研發投入。二是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聚焦國家戰略導向和市場需求,立足東北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優勢,大力推動相關領域原創性成果就地就近産業化,做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育苗圃”,前瞻佈局一批未來産業,不斷培育新的産業增長點,加快形成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要注重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厚植有利於産業創新的根基。加快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毅仁:

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近年來,東北地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産量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20%以上。東北地區耕地平坦、集中連片,黑土地面積有109萬平方公里,每人平均土地資源較多,適合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生産,具備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自然資源稟賦。

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要充分發揮東北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壓艙石”作用,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確保平時産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

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土地,另一個是種子。肥沃的土地資源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根本,是藏糧于地的重要載體,優良的種子資源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關鍵“晶片”,是藏糧于技的重要載體,兩者的有機結合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著力點,是帶動實現東北地區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突破口。2023年,東北地區妥善應對洪澇等自然災害,糧食再獲豐收,經初步統計,東北地區糧食總産量約1.5億噸,每人平均糧食産量約1.5噸,其中黑龍江省每人平均糧食産量約2.5噸,遠高於全國約0.5噸的水準。

東北地區連年穩産高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但東北地區在推進現代化大農業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黑土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産業鏈條較短、農業專業人才匱乏等。要抓住現代化大農業中的土地和種子兩個關鍵要害發力,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我國糧食穩産保供提供有力支撐。

土地是現代化大農業的命根子,要充分發揮東北地區廣闊肥沃的土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推廣“梨樹模式”,把東北的黑土地用好養好,不斷擴大黑土地保護實施範圍,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實施河湖連通、大型灌區續建改造工程,率先把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建設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現代化良田,增強國家糧食穩産保供的底氣。

種子是現代化大農業的關鍵“晶片”,要依託東北地區的優勢種子資源,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構建以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産學研深度融合、繁育推廣一體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通過高水準的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打造種源自主可控的種子“晶片”,與時俱進育新種、制良種,為現代化大農業築牢種業基石,增強國家糧食穩産保供的信心。

大食物觀是現代化大農業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舉措,要跳出以糧論糧的傳統思路,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加快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産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大産業,不斷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協同推進農産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採取綜合措施促進玉米、秸稈等過腹轉化,促進畜牧業高品質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北糧南運”向“北肉南運”轉變,“大糧倉”向“大廚房”轉變,不斷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推動東北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

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準

東北地處環渤海經濟圈,是東北亞區域的核心地帶,毗鄰俄羅斯、蒙古國和朝鮮半島,與日本隔海相望,和俄羅斯有長達4300公里的邊境線,是中國向北向東開放的前沿和重要窗口。近年來,東北在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當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有利於東北把科教和産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凸顯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發展,要緊抓機遇,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準,推動跨區域優化配置資源。

一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東北亞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延伸區域,要利用好東北獨特地理優勢,面向東北亞,加強與日本、南韓、俄羅斯、蒙古國在科研、技術、製造業、經貿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將東北打造成貫通東北亞與“一帶一路”的橋梁和紐帶,拓展東北對外開放空間。要增強前沿意識、開放意識,多措並舉推進東北地區與東北亞、東北腹地與開放前沿地區的互聯互通,深入開展經貿、技術合作。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國地理相鄰、經貿結構互補,可借助俄羅斯開發遠東意願較強、蒙古國希望加快發展的機遇,積極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速經貿往來和資本、技術流通。我國與日本、南韓、東南亞國家已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東亞地區一端連接製造業零部件及半成品供應鏈,另一端連接世界石油、礦物燃料等重要産地,中心則有強大的製造加工能力。東北需積極用好經濟區位和製造業基地的優勢,加速融入這一發展區域併發揮更大作用,積極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探索東北亞區域合作路徑,吸引和利用外來技術及資金髮展技術密集型産業,帶動其他産業全面發展。

二是以更高水準開放為抓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新東北。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步伐,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能夠發揮東北國際貿易地緣優勢、擴大市場規模,又是解決其發展資金不足、市場活力不夠以及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的重要途徑。東北需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市場服務意識,優化招商和營商環境,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的聯繫。同時,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補齊服務業比重偏低、生産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短板,促進服務業與現代製造業融合發展。以開放推動改革,通過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探索實現從依靠要素紅利向制度紅利轉變的路徑。

三是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産業鏈供應鏈網路。東北地區要實現高品質發展,需更緊密地與國內其他地區以及東北亞國家融合發展,共同構建合作緊密的現代化産業鏈、供應鏈網路。一方面,考慮將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我國西部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或蒙古國進行轉移,延伸産業腹地。在做大做強做精核心産業及比較優勢明顯産業的基礎上,推動東北地區企業向研發和行銷端升級。另一方面,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科研資源富集等優勢,吸引東部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進入,承接日本、南韓、俄羅斯相對先進的産業轉移,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構建高新技術産業鏈。此外,利用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沉澱,以及東北亞、歐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資源和市場,共同構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産業鏈供應鏈,增加和充實“中歐班列”等國際物流線路。

7dea09364ba64b178ae3038a85c468a.png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肖金成: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內生動力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堅持加大支援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推動東北走出一條高品質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

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優化營商環境是東北振興的關鍵環節。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對外開放水準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但仍面臨經濟發展活力不足、企業缺乏內生動力等問題。增強企業內在活力,要從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完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降低負債率,提高融資能力。重視技術創新,生産出符合市場需求有競爭力的産品,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獲取更多訂單,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産業化進程。東北地區的企業可與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建立利益紐帶,國有企業也可與民營企業建立利益紐帶。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需要當地政府、各類金融機構主動為企業解決困難與問題,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援。

首先,需從打造産業發展平臺入手。新區、開發區和各類産業園區都是産業發展平臺,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供優惠政策和良好服務,能夠吸引一大批外來投資者,推動産業發展和經濟繁榮。東北的園區數量較多、範圍較大,但普遍投入不足,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據統計,遼寧省有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8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吉林省有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黑龍江省有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東北各省市要從優化營商環境的角度對各類開發區進行梳理,設立精幹高效的機構,一個地級市確定一家重點開發區,並加大資金投入,儘快完善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其次,在東北沿邊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培育經濟增長極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東北需通過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要素快速集聚,從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遼寧省東港市、吉林省琿春市、黑龍江省撫遠市和內蒙古自治區滿洲裏市等都有作為增長極進行培育的基礎。可通過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推動這些城市加快發展壯大,成為促進東北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保障國土安全和邊疆穩定的戰略支點。同時,在東北全面振興戰略基礎上,明確重點支援的城市以及配套政策,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促進東北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暢通國內大迴圈、聯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發揮更大作用。

最後,從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著手,把獨特區位優勢更好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形成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東北地區處於東北亞地理中心,具有區位交通優勢,是聯通朝鮮、南韓、日本、俄羅斯、蒙古國的重要樞紐以及東北亞各國合作的重要區域。東北要把著眼點放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上,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國東部地區、朝鮮靠近東北的地區展開闔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行業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從而吸引全球要素資源集聚。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政策創新為支撐,加快推動遼寧自貿試驗區和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擴大和豐富東北亞區域合作內涵,全面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激發東北高品質發展、可持續振興的內生動力。


責任編輯:郭春蕾
本網專題  
關於我們
版權説明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