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中心 | 中國網首頁
要聞    政務    民生    社區
中國網東北振興  >  東北人物

黑龍江歷史名人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明清至建國前

吳克仁國民黨愛國將領吳克仁(1894 1937年)字靜山,滿族,吉林寧安(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人。

吳克仁早年就讀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後在皖軍服役,直皖戰爭後加入奉軍,被派送到日本陸軍炮兵學校學習,歸國後先後任東北炮兵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東北炮兵第十八團上校團長。1929年,吳克仁被派赴法國考察炮兵,歸國後任步兵教導隊炮兵研究班教育長,晉陞為少將。

1931年“9·18事變“後,奉不抵抗命令撤出瀋陽入關,任東北炮兵第八旅旅長。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吳克仁調任東北陸軍第一一七師師長。在長城抗戰中,吳克仁率一一七師,以低劣裝備,與敵奮勇血戰,不負重托,打出了國威,受到全國人民的稱讚。

1936年2月,以一○七師619團團長高福源為仲介,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代表張學良,同中共代表李克農舉行了洛川會談,達成互不侵犯,經濟通商等協定。此時,已升任六十七軍副軍長的吳克仁和參謀長趙鎮藩一起,積極支援軍長王以哲的聯共主張,堅決貫徹洛川會談和後來的延安會談的決議,幫助紅軍籌措和運送彈藥、武器、藥品等軍用物資,保護紅軍人員往來的安全,為促進東北軍實現聯共主張做出了貢獻。

“西安事變”後,吳克仁率領六十七軍開進隴東平涼地區,與紅軍一起,共同監視南京親日派首領何應欽派遣進犯的部隊和胡宗南的部隊。

1937年“二·二“事件後,吳克仁接任第六十七軍軍長。他堅決執行代理東北軍總指揮于學忠和中共中央代表團周恩來的指示,曉諭全體官兵以大局為重,駐防原地,防範中央軍乘隙而入,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七七事變“後,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征戰沙場,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松滬抗戰中英勇戰鬥,吳克仁在指揮部隊渡河轉移時中彈落水犧牲。

image.png

于德輔:黑龍江圖書館建設者

于德輔(1898 1971年)字明浚,黑龍江省蘭西縣人,1916年遷居拜泉縣。

于德輔幼年讀私塾,後入省城深造,畢業于黑龍江省第一中學。1924年畢業于國立北平法政大學,回省後曾在黑龍江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任教員。

1925年4月,黑龍江省政府決定恢復已停辦5年之久的省立圖書館。經省教育廳長王賓章推薦,被聘為館長。這時,省立圖書館已是名存實亡:館舍被省立第一師範佔用,原有藏書由教育廳代管,也已是散失不全。于德輔上任後,暫借省教育廳的幾間房,置辦備品,收集失散圖書,購買新書,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恢復了圖書館的業務。

日偽統治時期,他拒不與日本人合作,堅決辭去館長職務。轉到教育部門。

抗戰勝利後,被委任為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秘書長,為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作出貢獻。1950年4月,省政府派他重返省立圖書館(今齊齊哈爾市圖書館),任主抓業務的副館長;他很快恢復了圖書館的工作。

1954年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併後,省立圖書館改名為“齊齊哈爾圖書館”。于德輔通過數年的艱苦工作,精心整理,使館藏的11萬餘冊古籍得以妥善保存。他還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出一批圖書館專業工作人員,在數十年間,為黑龍江省的圖書館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錫財黑龍江省烹飪元老

張錫財(1898 1982年)山東掖縣人,是黑龍江省烹飪元老之一。


張錫財15歲到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飯店學徒,師從原宮廷禦廚魯周楷,受到師傅的器重,特傳給他《故宮萬年菜譜》一冊。張錫財如獲至寶,朝夕捧讀,深鑽默記,刻苦實踐,逐步掌握了宮廷菜的真諦。他做的宮廷名菜“羅漢大蝦“、“金魚鴨掌“、“鳳凰展翅“、“金蟬寶合“等,雍容華貴,惟妙惟肖。張錫財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並顯示出獨到的烹飪美學觀念。

1927年張錫財來哈爾濱,先後在中西飯店、新世界、鐵路俱樂部、宴賓樓等一流大飯店獻藝。日偽統治時期,因受日本人欺壓,飯店難以經營,張錫財回山東老家養病。日本投降後,張錫財重返哈爾濱,于1948年在道裏開辦利華漿汁館,所做“熏黃豆“堪稱一絕。1959年調到剛剛建成的北方大廈主廚,曾多次接待西哈努克等國內外貴賓。

幾十年來,張錫財所創名菜不計其數,體現其技巧和創造性思想,流傳下來的有北方大廈4道菜:“北海珍珠“、“方丈搶錢“、“大鵬展翅“、“廈門聚會“。

張錫財性格耿直,作風樸實。他對徒弟的選擇培養極其嚴格,傳授技藝的方法也很獨特。他強調以啟發誘導為主,反對簡單模倣、照葫蘆畫瓢。他從來都是個別傳授,並不許記筆記,而要求徒弟動腦筋領悟精神。大徒弟于春濤是黑龍江省特一級烹調師,1981年率團赴香港表演,其“飛龍宴“轟動香港。嫡傳弟子董延令、孫永增、李寶珠,再傳弟子宋國勝,都是黑龍江省接待部門的特一級烹調師。

任國楨黑龍江中共組織早期領導人之一

任國楨(1898 1931年)原名任鴻錫,又名任國蕃,曾化名劉子厚,字子卿,又作子清,奉天省安東縣(今遼寧省丹東)人。黑龍江中共組織早期領導人之一。

任國楨1906年入私塾讀書,後進入公辦學堂。1914年考入安東縣立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俄文係。

任國楨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接受新文化思潮的影響,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是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五四“運動後,任國楨積極學習馬列主義,探索中共革命的道路,經常給蘇聯塔斯社和《真理報》撰稿。1920年魯迅先生到北大講課,任國楨結識了魯迅先生。魯迅先生還為他的譯著《蘇俄文藝論戰》寫了“前記”。1924年在北大畢業後,專門從事翻譯工作。

1925年春,任國楨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産黨。“五卅“慘案發生後,任國楨被北方區委派到奉天開展革命活動,併發展共産黨組織。他在奉天積極宣傳馬列主義,以“基督教青年會“為掩護,與吳曉天一起開辦了“暑期大學“,招收進步青年,向他們系統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説。在此基礎上,于1925年秋成立了奉天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奉天支部。此後,黨的組織在奉天地區不斷發展壯大。

1925年9月中共北方區委派任國禎到哈爾濱。他以《東北早報》編輯的公開身份為掩護,從事宣傳馬列主義和恢復、籌建黨組織的工作。1928年10月,任國禎調任中共哈爾濱縣委書記。其時,日本帝國主義為侵略東北,正企圖在中國境內修建吉會、長大等五條鐵路。此一消息傳開,立即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在哈爾濱,以愛國學生為主,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對修築五路的鬥爭。任國楨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立即組織所屬黨團組織投入到運動中去,加強對鬥爭的領導。11月9日,哈爾濱工人、市民、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這一斗爭雖然受到了反動軍警的鎮壓,但我黨領導的這次反對修築五路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1929年2月,任國楨任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7月,改任由哈爾濱縣委改組成的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期間,“中東路事件“爆發。任國楨根據滿洲省委的指示,領導了中東路工人的鬥爭。之後,任國楨曾任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常委兼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長。

任國楨在哈爾濱期間,一直從事黨的工作。由於經費有限,他的生活十分艱苦。他的住處除了一張破舊的躺椅外一無所有。屋地上鋪著稻草,罩上床單就是他的睡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任國楨懷著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始終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1930年1月,任國楨離開哈爾濱後,曾任山東省委書記。此間,經組織介紹與陳少敏結為夫婦。省委被破壞後,任國楨經北方局調任北平市委書記。1931年10月9日,任國楨在太原被敵人殺害。


責任編輯:郭春蕾
本網專題  
關於我們
版權説明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