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秦創原打造成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
4月24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省科技廳負責同志介紹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
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三項改革”為點火器持續放大秦創原建設效能,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
科技成果加速轉移轉化。陜西以“三項改革”為切口,不斷打通堵點卡點,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截至目前,“三項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推廣實施,8.5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現單列管理,1.8萬項成果成功轉移轉化,科研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1232家,563名科研人員憑藉成果轉化貢獻晉陞了職稱。以“三項改革”為牽引,陜西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45家,其中上市公司7家;西安光機所投資孵化科技型企業488家,總估值5149億元,其中在陜孵化企業111家;西北工業大學將292項專利技術作價4.9億元,參股成果轉化企業67家,通過退出股權獲得成果轉化收益24.36億元;西部科技創新港吸引185家龍頭企業簽約入駐,建立76個校企融合創新平臺,轉讓許可專利1000余件,在陜孵化企業205家;陜煤研究院實施技術攻關與産業化項目600余項,開發出26大類100余種高新技術産品,實現成果轉化收益33億元。
科技型企業量質雙升。陜西以“登高、升規、晉位、上市”4個工程為牽引,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陜西佈局了64個集轉化、孵化、産業化于一體的綜合性“三器”平臺,建成省級以上孵化載體489個,各類載體在孵企業團隊近2萬家。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分別達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別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高新技術企業總産值佔非能源類規上工業企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86%;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24家,數量居西部首位;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15家,數量居西部第2位。
産業發展動能更加強勁。陜西堅持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2023年,陜西新獲批3個國家級創新型産業集群、4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和1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省級以上高新區達到36家,生産總值佔全省的比重近30%。現代煤化工、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高端裝備等優勢産業持續鞏固提升,光子、氫能、增材製造等新興、未來産業形成先發優勢。光子産業聚集企業320余家,産值突破300億元。氫能儲能産業初步形成制、儲、運、用産業閉環。
科創生態持續優化。緊盯創新主體所需所盼,陜西全方位強化政策、服務、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供給,努力營造“近悅遠來”的科創生態。在秦創原建設中,陜西圍繞建平臺、促轉化、引人才、育企業、聚産業、強服務等方面推出160余項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貫通、整體協同的政策體系;搭建“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服務網路,建設科技、人才、資本“三個大市場”,實現從“創新主體找資源”到“為創新主體送服務”的轉變;推出秦創貸、陜科貸等70餘款科技信貸産品,落地全國首單技術産權資産證券化項目,成立西北地區首只人才投資基金。
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陜西發揮秦創原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探索區域協同創新機制,積極構建開放共用、協同互補的創新發展格局,推動總窗口示範引領效應顯著增強、區域協同聯動走向深入、開放合作空間日益擴大。
“我們將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把秦創原打造成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省科技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軍表示。(記者 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