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社會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悅讀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首頁> 産業供銷>

“膠鞋書記”的花田故事——記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黨委副書記李登科

2023-12-15 14:55:24

來源: 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一件迷彩服,一雙綠膠鞋。”

“看頭髮像50多歲,看臉像30多歲。”

“舍得幹,沒架子,不講究。”

李登科抱著稻穀滿臉是汗。圖/受訪者

這是花田鄉老百姓對重慶市委辦公廳行政財務處副處長、花田鄉挂職黨委副書記李登科最深的印象。迷彩服、綠膠鞋,幾乎是李登科一年四季的穿著,這也成了他的身份標識。

2021年5月14日,37歲的李登科來到花田鄉,擔任重慶市委辦公廳鄉村振興幫扶集團駐酉陽縣花田鄉工作隊聯絡員,同年12月挂任鄉黨委副書記。

“鄉黨委安排我分管經濟工作,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一名退役空軍航空兵,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理念已經深入李登科的骨髓,他勇敢地接受了挑戰。李登科畢業于空軍工程大學,在部隊服役多年後,轉業到重慶市直機關工作。而這一次,他主動選擇到花田鄉幫扶鄉村振興,完全是遵循自己內心的嚮往。一段“兵哥哥”向“田秀才”蛻變的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兩年多的時間裏,李登科始終一身素裝,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行動兌現每一份承諾,一門心思抓發展,一心一意辦實事,雖然他的一頭黑髮漸漸變成了花發,但當地群眾每人平均收入卻增加了近1/2。他還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邊摸索、邊總結,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了近10篇鄉村振興方面的理論文章。

2022年9月,李登科幫村民搬打谷機。圖/受訪者

改革求變

——“不能把習慣當經驗,把經驗當規律”

2022年元旦前夜的淩晨3時許,酉陽開往重慶中心城區的高速公路上雨雪飛濺、寒風刺骨。

兩輛承載著20余萬元消費幫扶産品的貨車,一前一後飛馳于夜色中。蜷在後車副駕駛座的李登科正小幅度“點著頭”,困意沉沉。

忽然,一陣急速的剎車聲打破寂靜。李登科被汽車剮蹭隔離帶的尖銳聲音瞬間驚醒,睡意全無。雖然司機一再表示剛才只是不小心偏了一點方向,但李登科卻驚出一身冷汗。“雨雪天,高速公路上,100碼的速度,方向盤再多偏一點點,那就不是蹭了,而是撞向隔離帶。”他絲毫不敢大意,時不時提醒司機注意安全。

由於前車司機提前30分鐘出發,在經過武隆服務區時,李登科主動撥通了前車司機電話,想了解一下他的具體位置,但電話那頭卻始終無人接聽。

“會不會出事了?前車運送的17萬元貨物一旦丟失或者司機出事……”李登科有點不敢繼續往下想。

在接連撥打10多個電話無果後,他馬上冷靜下來,立即指揮後車司機儘快前往目的地,同時嘗試其他渠道聯繫前車司機。40分鐘後,他的電話終於響了:“李書記,車沒電了,我在服務區充電的時候睡著了,我馬上趕來。”

最終,3人將貨物安全送達,有驚無險。

返程後,面對老百姓的稱讚,李登科卻高興不起來。他意識到,原本想沿襲“靠書記賣貨”的“後備箱”經濟模式,採取“嚴格選品+一次性運輸”的方式來降低銷售成本,卻忽略了安全風險。

“出了安全問題該怎麼辦?”“如果不再派幫扶幹部,農産品該怎麼賣?”只有讓消費幫扶建立起市場化運作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産品銷售難問題,做到長期可持續發展。

2022年初,李登科提出打造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花田新故事”,推動農産品進市場、進商超。他還幫助鄉里建立起“1+6+X”利益聯結機制,即全鄉1個大集體合資公司+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若干村民。其中,合資公司係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合資成立的石生菖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集中開展全鄉農産品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工作;6個行政村各成立一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組織農業生産、管理和技術指導;若干村民均係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採用資産、現金、技術等方式入股。通過這種分工協作、利益共用的方式,讓村民在産加銷各個環節都能得到分紅,真正成為農業的受益主體。

僅2022年一年,石生菖蒲公司全年營業額就突破500萬元,一躍成為“四上”企業。李登科信心大增,“只要敢於改革,不斷求變,花田鄉産業發展提檔升級就會近在咫尺”。

花田鄉的金色稻海。圖/受訪者

體系重塑

——“産業既要有品質品牌,更要有韌勁後勁”

要問花田何處尋,熟稻香飄十方裏。

2021年9月初,李登科漫步花田鄉何家岩村田坎,看著飽滿細長的稻穀,浮想聯翩。粗糙的稻葉割著他的手臂,也未能打斷他翻涌的思緒,“花田稻米古時是‘貢米’,如今為何難以遠銷四方?”

一直以來,“花田貢米”品質好、名聲響,但市場主體多為散戶,種植和銷售未成規模,市場化程度較低,導致産銷分配失調,存在低價惡性競爭的現象。

要增加貢米的附加值,就需引進支撐加工銷售全鏈條的企業。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並駕齊驅的龍頭企業酉陽縣桑竹農業公司,成為李登科的不二之選。

“對方覺得我在説笑,完全沒放在心上,畢竟對他們而言,主營是茶葉,加工銷售貢米是一個新領域。”李登科説,他覺得這事落地對企業和群眾都有好處。

先是電話溝通,效果不佳。隨後,李登科就三番五次登門拜訪。一來二往,桑竹農業公司董事長終於被李登科這股鑽勁打動,兩人一起尋求政策和資金扶持。

搭建加工銷售産業鏈看似簡單,但要確定加工基地、建立銷售渠道和網路並非易事,李登科一跑就是好幾個月。

轉眼又逢春耕,村民們忐忑不安,今年的貢米該怎麼賣?李登科向村民保證,大家不用愁,當務之急是全心全力攻生産。“有李書記這句話,大家擼起袖子幹就是了。”張家村黨支部書記冉光武説。

一邊是村民們深耕易耨,一邊是捷報頻傳。

8月底,桑竹農業公司全面鋪開“花田貢米”的加工、銷售鏈條;9月中旬,桑竹農業公司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簽署“水穀子採購協議”,以高出普通稻穀近一倍的價格收購。村民們現場收割,打完就賣,高興得合不攏嘴。

這只是李登科重塑全鄉産業體系的一個場景。他經過深入調研,幫助鄉里構建了“4+1+X”現代産業結構,即全鄉集中發展貢米、茶葉、油茶、鄉村旅遊四個長期效應産業,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圍繞打造“一村一品”發展一個中期效應産業,群眾自主發展若干短期效應産業。通過長中短三期效應疊加,全鄉産業體系抗市場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短期能見效、中期有規模、長期可持續。

“優化産業結構,完善産業鏈條,才能增強産業動能、提升産業能級,形成良性迴圈。”李登科説,就像一粒種子,只要種下去,就會年年有豐收、歲歲能發芽。

2023年11月1日,李登科看望白內障手術後的張家村村民張翠蘭。圖/汪茂盛

惠民有感

——“寧願自己多流一滴血,也不能讓群眾多流一滴淚”

“李書記,你莫走喔!我捨不得你啊!”

“不是你,哪有我今天。”

……

11月1日,在花田鄉張家村76歲村民張翠蘭家裏,她拉著李登科,一個勁兒地叨念著。

李登科微微彎下身子,手被老人緊緊攥著,一聲聲“捨不得”催紅了他的眼眶。還剩一個多月,他就要結束挂職,回到原單位。

這是第幾次來張翠蘭家裏,他已經記不太清楚,但第一次來的情景卻永生難忘。

2021年7月,恰逢鄉里趕集。李登科在街上買了2.5公斤肉、一把面,決定下村入戶,走到哪就在哪“搭平夥”。在村幹部的帶領下,他來到了張翠蘭家。

骨瘦如柴,這是李登科對張翠蘭的第一印象,他趕緊上前攙扶前來迎門的老人。不間斷的咳嗽和低沉的呼吸告訴李登科,眼前這位老人正遭受著病痛的折磨。老人緩緩道出她長期患有阻塞性肺氣腫,沒法兒幹農活,老伴早已去世,兒子沒成家在外打工,家裏只剩她一人。雖然村裏為張翠蘭辦理了低保,但要使她脫離病痛的泥沼,還遠遠不夠。

從那時起,李登科就成了張孃孃家的常客。老人的兒子也在李登科的號召下返鄉創業,照顧母親。

就在張翠蘭的病痛有些緩解時,意外發生了。

今年2月初,老人乘坐酉陽一家民營醫院的接送車,前往縣城做白內障手術,途中遭遇車禍,造成胸部壓縮性骨折。負事故全責的民營醫院敷衍塞責,未能墊付老人在縣人民醫院的治療費,張翠蘭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李登科得知情況後心急如焚,立刻聯繫各方單位,並向律師諮詢老人可獲得的賠償金額。第二天他便協調縣信訪辦,召集當事醫院、公安、民政、衛健等部門相關人員進行協商。

起初,當事醫院表態願意賠償2萬元,這與律師所述的賠償金額相差甚遠。李登科從法理、人文關懷等方面進行了耐心解釋,經過長達7個小時的磋商,終於為老人爭取到了8萬元的賠償金。

由於張翠蘭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在當事醫院結清治療費用後,老人回家靜養。一個月後,她還如願以償地接受了白內障手術。

“每次李書記來,走到院壩裏我還看不到人,都是因為眼睛不好。”李登科不知道,張翠蘭想接受白內障手術,只是想好好看看這位救命恩人。

“李書記,我認到你了,認到你了。”當張翠蘭終於清晰地看見李登科時,説話都有些哽咽。

在花田,還有壞了腳四處尋醫問藥的張大爺,想開民宿的何梅宣夫妻,想來鄉里發展的肉牛老闆……他們的訴求像一塊塊久旱的赤地,在李登科的悉心灌溉下,重回沃土。

“市委的好幹部、我們的好書記。”張家村村民、興業農莊主人張興業與我們談到李登科時,眼眶有些濕潤。這位作風乾練的“膠鞋書記”給他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記憶。

“喝過花田水,就是花田人;今朝花田人,一生花田情。”很快就要離開花田,李登科也難掩不捨之情。在暑往寒來的兩年半多時間裏,花田鄉的那一片熱土、那一程山水、那一方百姓,早已深深地印刻在他心間。

離別之際雖然有淡淡憂傷,但李登科更多的是感到欣慰,因為新時代新征程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浩蕩春風已經吹到酉陽,吹到花田。他相信,在他之後,一批又一批前來幫扶的幹部,也會像他一樣,與花田幹部群眾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續寫屬於他們的“花田新事”。

錦繡花田,夢想已經照進現實。(七一客戶端供稿)

【責任編輯:曹洋】
聚焦
産業調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