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第四期于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偉平,水稻文化學者玄松南,帶領觀眾走進以精耕細作為底色的農耕世界,一起蛙鳴魚躍品稻香,稻花香裏説豐年。
王曉輝(左)對話袁隆平(右)
節目中,王曉輝與袁隆平圍繞雜交水稻最新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對青年人的寄語等方面展開探討,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
“我們現在正在向畝産1200公斤衝刺……”
“中國的糧食問題基本解決,還沒完全解決,口糧大概可以。”
“雜交水稻助力非洲解決糧食問題,也體現了咱們中國人的天下情懷。”
“對年輕人,有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靈感是事實經驗追求去昇華那麼一種傳統的一種思想火花。”
“機會寵愛有心人。”
去年,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在長沙舉行,袁隆平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致辭上了熱搜。《似是故人來》第四期節目中,袁隆平謙虛地説,自己英文不行,講出來的是“Broken English”(破碎的英語)……除了英語達人,網上還有媒體稱讚袁隆平是寵妻狂魔,本期節目也體現了這一點。談到送給夫人的生日禮物,袁隆平開心地表示,帶她一起去買了條項鍊。微網志上部分網友説,這“神農氏夫婦”科學家的愛情,真是羨煞旁人啊。
雜交水稻,這項讓袁隆平先生為之付出了畢生心力的事業,一次又一次刷新著水稻畝産的奇跡。在雜交水稻綜合實驗室,通過王曉輝與王偉平以及幾位青年科學家的探討、互動,觀眾們得以一窺那些為超級稻事業保駕護航的科研團隊的日常。
王曉輝(右)對話王偉平(左)
同時,為更深入了解古老的稻作文化,探索其賦予中國人何種特質,王曉輝與玄松南在隆平水稻博物館,圍繞水稻種植發展脈絡的三個重要節點(發現水稻實用性、發明江東犁、發展插秧和育秧技術)展開暢聊。
王曉輝(左)對話玄松南(右)
稻穀,生産過程複雜,勞動強度大,勞動力投入大。以稻作文化為重要代表的中國農耕文明,底色正是精耕細作的生産方式。精耕細作,也闡述著中國人一種樸素的辯證思想:既順應天時地利,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
一碗米飯,看似普通,其中卻凝結了自然的饋贈、祖先的智慧、農民的汗水,以及科學家的辛勞;一碗米飯,不僅有其本身的重量,更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歷史和文明。
當然,中華文化地承萬物,海納百川。除了稻作,漢字、建築、舞蹈、中醫、武術……方方面面,都在不斷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內涵。
8月18日晚21:20,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將同步播出《似是故人來》第五期。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將特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首都國醫名師郝萬山,一起走進神奇的中醫文化世界,探索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