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兩路口街道狀元步道”走出“楓橋經驗”新風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14 16:35:30 編輯:李柯佑

起于轄區幼兒園,止于社區警務室,一條297步階梯組成的盤山“狀元步道”,一階一“景”,處處是“情”。

如今,它儼然成為了重慶市渝中區兩路口街道桂花園新村社區的一張靚麗“名片”,是常住這裡2202戶5556位居民,感知城市基層治理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

這條重慶全市首個基層治理示範街區的形成背後,是兩路口街道全域創新推行“六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一條步道扮靚綜治“文化長廊”

“法典”摘錄、資訊“公示”、宣傳“標語”、《居民公約》“三字經”,嵌刻于步道及其兩旁若干處,一條貫穿在居民樓宇間的山巷,被這些富集基層治理文化的事物,點綴成社區工作“縮景”,形成了特色綜治“文化長廊”。

“你看,咱們腳下的這些句子,都來自於《民法典》,大家攀爬時,不僅可以憑此丈量腳下的步數,還可以學法。”劉春燕是桂花園新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的“小巷總理”,隨她沿著“狀元步道”向上時,她指向了腳下復古做舊的“法治步道”銘牌。

銘牌上,標識出步道的階梯步數,步數旁邊,均刻有一句法理法言,內容各不相同,通俗易懂,都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如,第60步上刻著,“個人資訊和網路虛擬財産受法律保護”,告訴了大家生活中容易忽視的自身合法權益。從步數標識可以算出,相鄰兩處銘牌的間隔為20步,297步階梯上,共有14塊這樣的銘牌。

整條“狀元步道”自下而上,或立於兩旁,或分佈于磚墻,隨處可見的,是步道概況、地標簡介、公示資訊等,讓人目不暇接。其中,就有居民代表、退休老黨員石道廣負責起草的《居民公約》。它由社區黨委牽頭,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樓棟長等共同商議而成,每三個字為一短句,涵蓋了文明、安全、環境、和諧四個篇章,朗朗上口,易記易背。

“1297”這四個公示墻上的數字,內涵豐富,濃縮了桂花園新村社區的一套特色工作法則:“1”代表社區黨建引領,桂花園新村社區依託下轄6個網格設立了花園村、花園路、桂香亭等6個黨支部,共管理208名黨員,這些黨員,在基層治理、家園共建、服務群眾方方面面發揮著助力和帶頭作用;“2”即是健全全居民自治機制、全社區共治機制;“9”包含了網格情況必清、居民訴求必報、志願服務必到等九個方面的社區工作者職責;“7”則體現了開展道德講壇、普法宣傳、綠色環保倡導、扶弱助困等,由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慈善組織及志願者提供的七類志願服務。

兩個端頭繪就黨群幹“同心圓”

“這裡,是‘狀元步道’的起點,也是維護社區秩序、保障居民安全、服務基層群眾的綜合平臺。”渝中區兩路口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主任朱清雷站在桂花園新村綜治中心大門外,指向了墻壁上資訊欄,社區六大網格在這裡的“分佈圖”上清晰可辯。

據了解,桂花園新村社區在6個網格基礎上,細化了34個微網格。“我們的巡防員、網格員每天活躍在院壩樓棟,通過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實時上傳群眾訴求、安全隱患、環境衛生等基層治理事項處置情況,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朱清雷説。

高立生是深耕在桂花園新村一線已19年的“老黃牛”,提及他,不少居民都要豎起大拇指,他是這裡工作時間最長,對轄區情況最了解的社區幹部。位於“狀元步道”末段的“言和”調解工作室,就是老高勤勉耕耘鄰里“和諧”的“根據地”。

日前,發生在80歲居民張樹華身上的事,讓高立生至今記憶猶新。老人膝下無子女,生活無法自理之後,陷入了老無可依的窘境。“她原本有一個養女,但是在養女16歲時,兩人解除了法律關係。”老人情況棘手,但高立生決心一幫到底:長達半年時間為老人奔走,走訪養老院,請教法律人士,聽取居民意見,協調老人前養女,徵求社區黨委意見,最後極力促成下,老人的前養女同意重新照顧她。“社區治理,不光要講法,更要講情理、講方法。”這是他常挂嘴邊的一句話,這個專“治”“疑難雜症”的“金牌調解員”,因張樹華之事,得到了居民潘張蓉送上的錦旗。

19年來,以老高為代表,由社區黨委班子成員、社區民警、社區律師、專職社工、居民志願者等組成的這間調解室,每年至少為轄區群眾提供法律諮詢160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40余件,成功率達到96%。

此外,桂花園新村社區與渝中區人民法院共同打造的社區“雲上法庭”,也設置在了調解室內,王孝彪就是入駐的社區法官,此舉方便了當事人就地、就近參與訴訟。

“我們一直在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實踐‘1+3+N’的黨建引領全領域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劉春燕説,通過系統整合轄區黨、政、社、企、民等資源,桂花園新村社區逐漸形成了社區、轄區單位、黨員、群眾、社會共同參與、同心同力建設的治理格局。

三個節點守好家門口“安全崗”

母城渝中歷史源遠,老舊建築、小區、社區,在這裡不鮮見,桂花園新村社區就是典型的老舊社區之一,樓房多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人口結構複雜,地形高差大,社會治理不容易。”陳文、宋嬋和文軍是桂花園新村的社區民警,此地特殊,由3名民警分段駐守,和別的社區有所不同。

此地居民們回憶,2005年以前,桂花園新村社區入室盜竊、搶奪等案件時有發生,治安環境令大夥兒憂心。尤其是,“狀元步道”狹長而幽蔽,是當地的一條“必經”要道,常被不法分子“光顧”。到了2006年初,桂花園新村社區黨委面向轄區發起了“社區平安,人人有責”倡議,直接戳中了大家的“心結”,一時之間,一呼百應,一場踴躍的自發捐款拉開了序幕。

“3元、5元、10元……還有一口氣捐了100元的,那個時候,100元可不是小數目。”高立生一邊回憶,一邊激動地講述起了那個感人的雨中場景。他説,倡議發起之後,社區黨委、社區民警、居民代表就解決“狀元步道”的治安問題,商量出來了一個對策——在步道中點建治安崗亭,沒有“技防”的年代,就靠“人防”。

可是,經費誰來出?值守人員怎麼安排?於是,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8000多元的崗亭搭建費就在這次捐款自籌後,落實了。通過轄區黨員帶動治安積極分子,一支自發的“鄰里守望”義務值守志願隊伍很快組建起來,每人輪流值守半天,任勞任怨,日夜巡邏。

“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談及此,高立生為居民的義舉感到驕傲和敬佩。

2006年5月,第一個服務於社區治安的“警民崗”就這樣“開張”了。隨後,“警民崗”的震懾效果和治安作用不斷發酵,依託前者經驗的復刻,位於“狀元步道”的起點和距離終點不遠處,相繼修建起了“為民崗”和“愛民崗”。

“人數最多時有50來人參與值守,到現在還有40來人。都是一代人帶動一代人,大家爭先恐後、前仆後繼地加入,許多人對三處崗亭産生了割捨不斷的情義。”前不久,住在桂花園新村3棟的八旬老人袁家榜,在社區幹部的勸説下,從“警民崗”戀戀不捨地“退了休”,即便離“崗”,他還號召自己的後代參與到志願值守隊伍中來。

目前,居民安全感增強,社會影響力顯著,桂花園新村可防性案件連續三年零發生。

四塊平壩編織出百姓“幸福網”

“各位,今晚八點,在百姓影院播放電影《紅海行動》,請有空的居民前往觀看”。近日,桂花園新村社區通過網格群,向居民們發出了邀請。

夜幕徐徐降臨,華燈初上,居民們漸漸走出家門,聚攏在“百姓影院”,開啟了休閒模式。抓住候映契機,社區民警向居民進行反詐宣傳,反覆告誡居民“提高警惕”。

“這種方式非常好,讓我們找到了兒時露天電影的感覺,也讓居民們聚集在一起,有了更多的溝通渠道,同時還能有效接收宣講資訊。”北京天馳君泰(重慶)律師事務所駐該社區“法治樓棟”律師張禮節,觀摩完活動意猶未盡。

據了解,桂花園新村社區告知電影放映前,廣泛徵求居民觀看意願,提供“點餐”民主服務,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

這是該社區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好“狀元步道”場地優勢的一隅。依託步道沿線伸展出的四塊空壩及邊角區域,桂花園新村社區整合所有轄區資源,打造了“百姓影院”空間,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開辦了“百姓講壇”理論宣講課堂,滿足群眾不同需求的“理論胃口”;開闢了“百姓議事壩”,融合了人大代表戶外接訪點、政協渝事好商量、法制會客廳等元素,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試點全市第一批“法治樓棟”,駐樓棟律師點對點提供線上線下法律諮詢服務;設置“站長壩壩茶”,為往返“李子壩軌道列車穿樓”和鵝嶺貳廠文創公園的外地遊客、本地居民,提供與街道政法委員、駐社區法官、駐樓棟律師面對面交流的“憩”機;佈置社區“身邊好人”展示區,讓群眾學有榜樣、行有標桿、崇德向善。

74歲的尹慶豐,既是住在健康路76號樓的轄區居民,又是負責樓棟糾紛調解的“法律明白人”,還是“愛民崗”義務值守的志願者。作為桂花園新村基層治理參與者和受益者,他深深感受到了,有一張無形的“網”,織的緊而密實,時刻包裹著、溫暖著大家。“就拿鄰里間的矛盾糾紛來講吧,有什麼不懂的,可以打電話諮詢律師,想找人調和,就找樓棟調解員,再解決不了,挪兩步,去調解室,實在要走訴訟程式,還有‘雲上法庭’,省去跑法院的麻煩。”尹慶豐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和尹慶豐一樣,居民汪曉華也在社區身兼“警民崗”志願者、“鄰里好人”代表多重身份,她講道,去年,社區進行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居住環境、配套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看著家園一天天變靚,她愈發熱愛。

“六治融合”創新老舊小區治理模式

桂花園新村社區“狀元步道”,是兩路口街道全域創新城市老舊小區治理模式的典型之一。

近年來,渝中區兩路口街道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探索打好政治引領、法治保障、綜治服務、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的“六治融合”組合拳,推動社區基層治理效能大提升,為城市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渝中區兩路口街道在實幹顯擔當、基層好建功的路上奮進。(張婷  渝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