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構建五個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10-20 10:37:45 編輯:李柯佑

10月19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貫徹二十大建設新重慶”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三場),介紹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進展情況。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表示,當前,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入提速提檔的新階段,我市將加快構建五個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研發投入首次進入全國前10位

今年7月,我市召開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重點提出了“416”科技創新戰略佈局和“1458”科技創新工作體系,為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指明瞭新的方向。

據介紹,通過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我市新增科技型企業11642家,其中孵化738家、培育提升10841家、引進63家。同時,我市在提升企業品質上下功夫,已向科技部報備高新技術企業1824家。

另外,我市重組形成全國重點實驗室10個,實現新突破。佈局新建市級技術創新中心18家,現有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超過1000個,其中國家級平臺超過100個。今年前三季度,16個高新區規上工業總産值9500億元、同比增長6.9%,成為全市高品質發展重要引擎。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991項、直接經費4.33億元,立項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11項。組織實施汽車核心軟體等重大(重點)科技項目132項,通過財政資金引導社會投入超30億元。今年1—8月,我市規上工業研發費用達到352.38億元、同比增長27.3%,2022年我市研發投入強度2.36、提高0.2個百分點,位居西部第一、首次進入全國前10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科技部批復同意《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標誌著全國首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式獲批建設。目前,成渝地區已與60余個國家的創新主體開展科技交流合作。

建設四大重慶實驗室

明炬表示,下一步,我市將從五個體系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提升。

加快建設四大科創高地的創新平臺體系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市正在圍繞“416”科技創新戰略佈局,打造“4+5+M+N”新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4”即圍繞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和綠色低碳,建設金鳳、嘉陵江、明月湖、廣陽灣四大重慶實驗室,打造我市標誌性科創平臺核心載體。“5”即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改革、加快人才引育,重點支援我市重點高校建設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推動高校跨學科跨領域多校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我市未來産業提供有效支撐。“M”即重點打造100個國家級重大平臺。“N”即圍繞16個未來的前沿技術領域,重點打造1000個市級重大平臺。

我市還將加快推進“5+8”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實施人工智慧、高端器件與晶片、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重大(重點)科技專項,一體化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力爭突破一些核心技術,引領支撐我市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加快構建全週期、全鏈條、市場化的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快打造一批科技企業高品質孵化載體,啟動建設重慶市技術轉型研究院、金鳳科創園等重要的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創業平臺,同時,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領域的企業,力爭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分別突破7000家和5.5萬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700億元。

加快形成高素質科技人才梯次引育體系,遴選支援一批傑出人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引進一批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同時,開展為青年人才和科技人才減負的專項行動,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

加快營造協同高效、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縱深推動科技領域“三個一批”重大改革,深化成渝地區協同創新,高水準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加快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撐、服務和帶動,培育具有重慶特色的創新文化,形成更加濃厚的創新氛圍。

實施國有企業梯級培育計劃

發佈會上,市國資委、市經信委、市教委、市人社局等單位也表示,將通力協作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大力培育創新型國有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級培育計劃,力爭用5年時間,從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鏈主”企業、上市企業中擇優遴選培育10家行業技術領先、市場競爭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建立完善多元科技投入體系,力爭到2025年市屬國企研發投入保持12%以上增速,推動市屬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規模保持在20億元以上。

通過探索“産業研究院+産業基金+産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我市已累計創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88家、國家單項冠軍企業13家。

全面推動高校科教融匯、産教融合,逐漸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科技金融+成果轉化+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此外,為加快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全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推動重慶高校入駐科學城項目27個。

聚焦人才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全方位、全鏈條優化人才服務環境,推動人才服務體系科學化、內容多元化、方式數字化,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