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8條經驗做法緣何獲全國推廣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9-25 10:41:52 編輯:李柯佑

“此次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6大類18條經驗做法,是川渝兩地跨區域協作經驗首次得到國家層面系統總結推廣。”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9月24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第三次向全國推廣跨區域協作經驗。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自此開啟。川渝兩地勠力同心、只爭朝夕,在打造“區域協作新樣板”上大膽探索。三年多來,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開展了一系列首創性、整合化、差異化改革創新。

促進産業共建共興

“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如何做強産業,提升能級?

川渝的第一個改革探索,就是共建優勢産業鏈。

“川渝兩地在電子資訊、汽車等産業上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礎,但是長期以來多是單打獨鬥,優勢産業沒有形成集群效應,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産業集聚度較低。”米本家表示,為了解決這個痛點,川渝兩地坐在一起細緻梳理家底,把自己的優勢、特色擺到臺面上,推動細分行業差異化發展,形成優勢互補。

在此基礎上,川渝聯合出臺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4個領域高品質協同共建實施方案,細分産業鏈圖譜特徵,推動補鏈、延鏈、強鏈。

今年上半年,“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産量15.2萬輛、同比增長9.6%;“四川造”新能源汽車4.9萬輛、同比增長75%,均呈現強勁增長勢頭。

2022年,川渝共生産汽車318萬輛,同比增長17%;電子資訊製造業産值規模達1.6萬億元,成渝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群入圍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其次是共建聯合招商機制。

“在全國範圍來看,招商引資都以地理、行政區域來劃分,各自為政的局面難以破解。”米本家表示,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川渝在加強招商政策的協同性、引資資訊的共用性等方面達成共識,既避免競爭加劇帶來的不必要損失,又放大優勢增強在全國乃至全球的招商吸引力。

目前,川渝已建立起協同招商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和協調聯絡工作制度,聯合召開全球投資推介會,發佈“雙城雙百”投資機會清單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招商十條措施,還互邀參加智博會、西博會、西洽會等重要展會活動。

同時,川渝還大膽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在高竹新區率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探索構建“小管委會+大公司”運作管理模式,成立全國首個跨省稅費徵管服務中心,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

共同建設統一市場

2022年3月發佈的《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鼓勵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川渝兩地開展了多項嘗試

川渝共建統一市場的第一項舉措,便是推進市場準入“異地同標”。

“自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來,企業在川渝之間自由流動的需求進一步加大,但是兩地營業執照的辦理標準並不統一,在市場準入方面遭遇不少阻礙。”米本家介紹。

為此,兩地統一經營主體登記身份實名認證,統一名稱自主申報字詞庫、申報名稱適用規則標準,統一經營範圍規範化表述,構建營業執照“異地互發”服務平臺,實現營業執照異地互辦互發、立等可取。

其次是實現企業跨省市“一鍵遷移”。

以前,企業想要實現跨省市遷移,需要先進行登出,完成稅務清結算。這個過程不僅耗時長,而且提交的資料多,還需要企業多次往返跑。

米本家説,對企業而言,一旦登出,以前的信用等級、出口退稅等歷史數據和稅務資質也將作廢。

為此,川渝聯合印發企業跨省市遷移操作規程,實現企業通過電子稅務局申請跨省市線上遷移,遷移後納稅信用級別、開票限額、留抵退稅、實名辦稅資訊等徵管數據可全面繼承沿用;企業辦理時間也壓減了5—10個工作日,實現企業跨省遷移“即時辦”“零跑路”。

再次,是建立跨省公平競爭審查協作機制。

“以前,各省市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護。”米本家指出,為打破這看不見的藩籬,川渝建立了跨省公平競爭審查協作機制,兩地依託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交叉互評機制,統一評估方法、評估原則、評估內容,互通裁量標準、互相取長補短、互認評估結果。

2020年以來,川渝市場監管局組織開展了重慶大足、北碚、萬州、黔江與四川內江、綿陽、達州、南充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交叉互評,共評估政策措施466件,發現並糾正妨礙公平競爭的43件政策措施。

協同推動對外開放

在協同對外開放上,川渝也有很多大動作。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統一運營中歐班列(成渝)品牌

“長期以來,全國各地開行的中歐班列為了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存在惡意競爭、相互壓價的行為。”米本家分析,此外,各地開行的班列計劃、客戶資源等資訊也不透明,造成不少資源浪費。

為了實現中歐班列的價值最大化,川渝兩地建立起口岸物流主管部門、平臺公司常態化會商和資訊共用機制,形成階梯式發展目標,統籌整合中歐班列境外資源,共同拓展國際大通道。

川渝共創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合作品牌“中歐班列(成渝)”,實現運營標識、基礎運價、車輛調度“三統一”,目前,開行班列數、貨值均為全國第一,佔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近30%。

兩地推進跨省市“關銀一KEY通”的舉措,也可圈可點。

“隨著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持續深入,川渝兩地企業跨區域辦理進出口業務的需求越發強烈,而根據此前規定,想要辦理相關業務,企業需兩地往返,人力、時間、金錢等成本高。”米本家介紹。

“關銀一KEY通”在三個方面實現了突破:

一是首次實現“電子口岸卡”跨海關關區通辦,打破“電子口岸卡”只能本地辦理的局限;二是創新引入銀行第三方機構豐富業務辦理網點,打破電子口岸業務只能在電子口岸數據分中心辦理的局限;三是創新拓展“電子口岸卡”金融屬性,打破“電子口岸卡”只能辦理海關業務的局限。

目前,“關銀一KEY通”已設置39個受理點,服務企業1萬餘家,累計辦理業務逾2萬次,辦理時長壓縮2/3。

深化生態環境共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處長江經濟帶,加強生態環境共治是川渝的重要責任。為此,兩地在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川渝兩地在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方面的探索包括,在全國首創跨省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並實行實體化辦公,繪製川渝跨界河流水系圖,簽署《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護聯合宣言》,建立跨界河流聯合巡查、聯合執法、資訊共用等9項合作機制。

2022年,川渝跨界河流2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兩地還開展了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立法。

“嘉陵江流經四川、重慶,是流域面積最大的長江支流,然而過去,兩地保護目標、法律規則不統一,管護責任不明確,污染治理不協同,在水質檢測標準、水資源利用規劃等方面也存在分歧。”米本家指出。

為此,川渝兩地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設立川渝環境資源司法協作巡迴法庭,開展跨區域案件巡迴審判,共建“大三峽·大巴山”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

今年1—10月,嘉陵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優,3個國控斷面和1個市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流域內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當前,川渝兩地又啟動了瓊江全國示範河湖建設,共投入16億元實施91個項目,推動瓊江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和統一管理。

共建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也是川渝兩地的改革創新。

“長期以來,跨省市轉移危險廢物必須經由申請、函商、同意、批准等程式,手續繁瑣、辦理時間長,既影響企業生産,又增大了危險廢物貯存的環境風險,企業對此反映強烈。”米本家表示。

2020年4月,川渝兩地生態環境部門簽訂首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合作機制》,將廢鉛蓄電池、廢熒光燈管、廢線路板等3類危險廢物、川渝兩地共15家經營單位納入首批“白名單”。

如今,危廢跨省轉移“白名單”從川渝兩省市擴大到滇黔川渝湘豫等6省市,危廢種類由3種增加至59種,為全國其他省市探索完善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制度提供了示範樣本。

推動社會共建互融

隨著川渝地區一體化進程加快,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頻次越來越高、辦件量越來越大,“川渝通辦”應運而生

“此前,由於川渝兩地對政務服務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存在差異,群眾辦事需要在川渝之間‘兩地跑’‘反覆跑’,辦事成本高。”米本家指出。

為此,川渝兩地著力推進政務“川渝通辦”,聯合發佈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累計辦件量達1500萬件,開設線上服務專區和線下“川渝通辦”專窗,實現一站式服務;推動居民身份證等34類電子證照互認共用,推動小學入學、員工錄用、創業服務等7個“一件事”川渝通辦、34項服務“免證辦”,20項證明事項在兩地實行告知承諾制。

兩地還推進跨省通信一體化。

“為進一步降低兩地的通信成本,川渝協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公司,調整了相關的計費方式、結算方式,對系統做了大範圍的升級,推進跨省通信一體化。”米本家介紹。

具體來看,跨省通信一體化主要是取消川渝地區座機通話長途費,實現全國首例跨省級行政區域固定電話通信資費一體化,推出多款川渝共用專屬優惠資費産品,推出兩省市親情號互設、跨省繳費等8項跨省通信服務。

截至2023年8月,8項跨區域通信服務已累計辦理32.91萬餘筆,親情號碼跨區域互設服務對象1.3萬人,為川渝兩地親情用戶節約通信費用623萬元/年。

同時,川渝兩地還推進毗鄰地區警情處置一體化。重慶市(13個區縣)和四川省(17個區縣)毗鄰的所有區縣公安機關均簽訂了110報警可達性合作機制協議,明確適用範圍、操作流程、處置規範、移交方式,建立起“一鍵報警、三地連通”的機制,實現自動轉警。

截至2023年8月,川渝毗鄰地區已累計協同處置相關警情1853起,開展聯合巡邏130次、查緝布控201次、會商研判52次、專項整治37次。

完善協調協商機制

為確保雙城經濟圈建設順利推進,川渝兩地建立了黨政聯席會議、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等一系列工作機制,以及重大項目聯合調度服務機制

截至2023年7月,川渝兩地已召開黨政聯席會議7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7次,並將聯合辦公室設在兩省市發展改革委,統一公文流轉、印章使用、人員管理,進行聯合辦公。同時,兩地還建立了重大項目聯合調度服務機制。

“重大項目是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載體。但客觀來講,過去對於不同的共建項目,雙方在緊迫性、建設時序、投資計劃、工作調度等方面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對項目資訊也沒實現共用,難以達到項目高效同步。”米本家表示。

為了加速重大項目建設,重慶聯手四川建立重大項目聯合調度服務機制,按年度推進實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統籌項目要素保障,共同開展“月調度、季通報、年復查”。數據顯示,2020—2023年,兩地已按年度滾動實施31個、67個、160個、248個重大項目,總投資分別為0.58萬億元、1.57萬億元、2.04萬億元、3.25萬億元。

此外,兩地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建立協同立法機制,出臺《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機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立法工作辦法》,實現立法項目協商確定、立法文本協商起草、立法程式同步推進、立法成果共同運用、法規實施聯動監督。

比如,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川渝協同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了加強嘉陵江流域生態保護,共同開展嘉陵江流域協同保護立法;為了確保兩地鐵路運輸高效安全,共同制定了鐵路安全管理條例。

雙方還建立了幹部互派挂職機制,逐年遴選優秀年輕幹部互派鍛鍊,在“換位”中推動發展,在“碰撞”中促進融合。目前兩地已互派年輕幹部3批次301名,實現發展改革、經濟貿易、城建規劃、交通水利、生態環保等重點合作領域全覆蓋。(記者 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