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農業農村委開展37個課題調研 解決“三缺”難題 增強發展信心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9-19 11:19:21 編輯:李柯佑

前不久,南川區騰春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國強向重慶金融助農産融平臺提出了30萬元貸款申請,結果第二天就收到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南川區支行的貸款。

這得益於市農業農村委為緩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聯合金融機構探索出的重慶金融助力農村致富帶頭人行動計劃。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農業農村委針對經營主體缺資金、缺技術、缺適配農機三大難題,提出了37個調研課題,深入田間地頭察實情、看實況、聽實話,切實為群眾解決難題。

牽線搭橋

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2010年,姜國強開始在南川區大觀鎮金龍村發展蔬菜産業;2021年,他被認定為市級農村致富帶頭人。他想擴大生産規模,但算下來差不多要200萬元。通過銀行抵押貸款貸了120萬元,找親戚朋友借了50萬元,但仍有30萬元的缺口。

市農業農村委調研組成員、科教處相關負責人孫偉介紹,由於農業生産週期長、見效慢、風險高,銀行貸款有限,很多經營主體像姜國強一樣,面臨融資難題。

今年5月底,市農業農村委聯合市金融監管局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重慶金融助農産融平臺,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在孫偉的指導下,姜國強通過重慶金融助農産融平臺申請到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在市農業農村委的牽線搭橋下,30多個涉農項目、80多位農村致富帶頭人獲得上億元的融資。“接下來,我們將擴大金融資源惠及範圍,探索隨貸隨用、隨借隨還等特色産品。”孫偉説。

按需培訓

提升農民生産技能

“現在的培訓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一結束,我就買了這臺農機。”近日,潼南區雙江鎮木井村蔬菜種植大戶劉貴川向記者介紹。

從最初的幾畝蔬菜發展到如今的200畝,劉貴川用了不到5年時間,成為村裏的致富帶頭人。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他卻有了新的煩惱——“規模大了,想買臺農機耕地,但由於自己不懂技術,只好每年掏錢請機手耕種,成本較高。”他説,直到今年6月,參加區農廣校組織的現代農機與社會化服務培訓後,他才掌握了農機操作技術。

“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我們每年都在做,但在調研中發現,現有的培訓沒有完全適應農民的實際需求。”市農業農村委調研組成員王瑞雪説,比如在課程安排上,傳統種植、養殖技術培訓較多,而農民需要的農機操作、電商銷售和經營管理等課程較少。

結合農民需求,市農廣校等涉農院校新開設了農業機械、民宿經營、社會化服務等30多門培訓課程。同時,根據農民年齡以及文化水準差異,分層分級開設若干個小班進行精準培訓,採用“線上+線下”的方式,方便農民學習。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市變政府下單為農民點單,因人因需分門別類開展農民生産技能培訓,目前已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近30萬人次。下一步,我市還將建立數字化培訓臺賬,切實提高他們的生産技能。

加緊攻關

研發短板農機服務生産

9月14日,中稻收穫一個月後,開州區竹溪鎮平溪村村民曾雲清的稻田再次迎來了一片“金黃”。但曾雲清不無遺憾地説,因收割機在收割中稻時碾壓了部分稻樁,這些年再生稻的産量並不理想。

由於缺乏適配農機,曾雲清的煩惱並非個案。

“全市農機裝備製造企業有近200家,全國七成微耕機産自重慶,地産農機品種有270多個,幾乎涵蓋了丘陵山區使用的各類中小型機械,但整個行業呈現出‘散、亂、小’的特點。”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相關負責人邱寧説。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農業農村委調研組通過深入開州、涪陵等17個區縣的部分鄉鎮了解到,農業裝備水準與全程機械化要求差距較大,再生稻、玉米、馬鈴薯、紅薯、油菜等大宗農作物全程機械化關鍵環節適配農機裝備少,自動化、智慧化機具設備短缺。

為加快推動“缺門斷檔”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和推廣運用,近日,市農業農村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聯合公佈了我市30個短板農機裝備需求清單(第一批),目前有關高校、科研院所、農機企業正加緊研發探索適應丘陵山區和我市農業生産需要的農機裝備。此外,市農業農村委聯合涉農科研院所和農機骨幹企業,通過整合創新發展平臺、用好創新發展專項、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等措施,目前有的短板農機已進入中試階段,力爭早日投産服務於農業生産。(記者 趙偉平 實習生 吳金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