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巴”聲遠 峽映“渝”意長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9-07 10:28:18 編輯:珍珍

編者按

一部長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華文明史。它印證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熔鑄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長江文明論壇即將召開之際,重慶日報聯合青海日報、西藏日報、貴州日報、雲南日報、四川日報、湖南日報、湖北日報、江西日報、安徽日報、浙江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長江流域省市區的黨媒黨端,推出“我從長江走來”大型全媒體報道,讓我們一起回溯來處、講述傳承、探究明天,向世界呈現絢爛多彩的長江文明!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長江在重慶勾畫出600多公里的綿延曲線,滋養了光耀奪目的巴渝文明,拉開了以“巫山人”為坐標點的巴渝文化大幕。

8月17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重慶巫山龍骨坡遺址的大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開始了新一天的發掘工作。

作為“藍田人”“和縣人”的發現者,91歲高齡的黃老投入對該遺址的第五次發掘,志在發掘更多“巫山人”化石,解決“巫山人”究竟是人還是猿的世界難題。

龍骨坡遺址是東亞地區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本階段的發掘將為揭示人類發展進程、實證三峽地區百萬年人類史提供更豐富的材料,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積澱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人文的重慶,正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紮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讓充滿活力的新重慶奔騰而來!

貫古通今

巴渝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單元

北緯30度線上,分佈著許多千古之謎,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神農架“野人”……長江三峽,就在這條“神秘的緯度線”之上。

撫今追昔,時空穿越。

1985年10月13日13時許,在重慶巫山龍骨坡,天空萬里無雲,正在對化石進行分類的黃萬波,目光停留在了一段化石骨片上。

他小心翼翼地清除化石骨片上附著的泥土,不禁怦然心動:一段左下頜骨化石(現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露出真容——形態與大猿相似,尺寸卻比大猿小,細研具有“人”的屬性,且從牙面磨蝕程度看,出自老年女性個體。

沉睡200多萬年的“巫山老母”被“喚醒”了——比元謀人早20多萬年,填補了我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更對“人類起源於東非大裂谷之説”發起了挑戰,轟動全球考古界。

經過前四次發掘,龍骨坡遺址共採集哺乳動物化石116種、石器超過1000件。1996年,該遺址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深度解讀“無字地書”,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

今年8月16日,鮐背之年的黃萬波再次披掛上陣,領銜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考古隊,第五次對龍骨坡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多年來,重慶不斷發掘、豐富、詮釋著巴渝文化、長江文明的內涵,建立了長江上游地區迄今最為完整、時間延續最長的史前文化序列,闡明瞭巴渝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重要來源的理論基礎。

在九龍坡玉龍公園、豐都煙墩堡、巫山玉米洞,大量舊石器時代的遺存被發現,生動展現了中國早期人類篳路藍縷的重慶足跡,實證重慶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宜居地”。

在巫山大溪遺址,被挖掘出土的石製品、殘陶器、動物骨渣、裝飾品(玉器、綠松石等)、墓葬等,生動展現了人類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被譽為“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明珠”,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目前,該遺址出土的1700余件珍貴文物收藏在巫山博物館,向八方遊客默默講述著千年故事。

在忠縣中壩遺址,被發現的新石器、商周、漢、六朝、唐宋、明清等多個時期遺存,堪稱“中華五千年通史”。遺址的主體堆積主要由各時期的制鹽陶器碎片堆積而成,是東亞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鹽業遺址,世所罕見,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了戰國晚期秦滅巴蜀前後的大量珍貴文物,包括青銅劍、玉璧、璜、佩、禮器、樂器、錞于等,其中“戰國青銅鳥形尊”入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這些文物具有濃厚的巴文化特徵,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巴人歷史文化載體,為巴渝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基於這些考古發現,“我們從哪來”的歷史追問逐漸清晰起來——巴渝文化的“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以多姿多彩、昂揚風骨、鮮明個性豐富了長江文化,成為長江文明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坐標,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單元。

堅韌頑強

造就有辨識度的文化形態

長江邊上,聽風吟唱。

巴南龍洲灣巴濱路,車水馬龍,人流熙攘,一座復建的巴縣衙門正靜靜訴説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西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決戰。武王率領的八百諸侯就包括了巴人,並被當作先鋒部隊使用。《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

周朝建立後,分封巴地為子國,史稱巴子國,簡稱巴國。巴國都城設在江州,即今重慶。

西元前316年,一場爭奪疆域的刀光劍影后,強悍的秦國將覬覦已久的巴國劃入版圖。

巴人,突然從漫漫歷史長河中消失了——這就是中國史學界的著名懸案:巴人之謎。

巴人,到底去哪了?

自古長江兩岸,人類逐水而居,文明綿延不絕,為探索撲朔迷離的“巴人之謎”,埋下了生動的伏筆。

“發端于200多萬年前‘巫山人’及新石器時期‘巫山大溪文化’,歷經先秦巴國、秦時巴郡、漢之江州、隋唐渝州,宋時改恭州為‘重慶府’,重慶得名,元明清相沿,近代以來綿延至今……”著名史學家、重慶史研究會會長周勇教授厘清了巴渝文化的來龍去脈——

巴渝文化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四川盆地東部地域文化,其內涵不限于古代巴國、巴族、巴郡的歷史文化,還包括了從先秦到明清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廣大地區的歷史文化,是重慶的基礎性文化形態。

“巴渝文化,是在重慶大地上古往今來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融合的、開放的、包容的、發展的。”對於巴渝文化多個具有辨識度的“標簽”,著名學者、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王川平作了進一步闡釋——

不盡長江滾滾而來,貫穿重慶全境。受到長江文化的澆灌,巴渝文化孕育出了璀璨的三峽文化;

歷朝歷代的移民們涌進涌出,巴渝文化育化出移民文化,也育化出重慶建市良機和近現代城市文化;

抗戰爆發,中華民族存亡之際,重慶挺身而出,成為多難之邦的國都,巴渝文化育化出了抗戰文化……

在鄒容、江竹筠、邱少雲的背後,站著巴蔓子將軍的身影,巴渝文化中有他刎頸存城的人格基因,沿著這條基因線,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得以賡續,巴渝沃土山花爛漫。

透過盧作孚的身影,看得見巴寡婦清的影子,興辦實業、經商辦廠同樣是巴渝文化的創造基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座工業興盛商業繁榮的超大中心城市生長在大山大水之間,正推動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出新步伐。

……

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讓巴渝大地積澱、滋養出了特色鮮明而源遠流長的巴渝文化,而今凝聚起三千萬巴渝兒女的文化認同,在重慶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潤澤萬代

構築新重慶精神家園

江流自古書巴字,山色今朝畫巨然。

薄暮時分,夕陽西墜,乘船至重慶忠縣,萬丈霞光鋪滿江面,一座江心島鑲嵌在水面,江灘、山村、島嶼雲煙繚繞,好似一幅恬靜美好的江村風情圖。

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位於該島,殘存的古城墻、墩臺、墓地、校場讓人們洞見古今——它最早在《水經注》中稱“江浦”,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忠州因度宗潛藩升鹹淳府,移府治于皇華島,後稱“皇華城”,並作為府級治所近20年,為宋元戰爭山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中唯一的孤島型城址,距今近800年曆史。

今年6月18日,作為首批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重點項目,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試開園,迎接海內外遊客。未來,這裡將努力建設成為長江文化遺産保護標桿、長江島嶼濕地保護示範、自然人文資源轉化樣本。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對於現存的2.59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4.8萬件可移動文物,重慶人特別珍愛。

“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歷史文化研究,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抓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動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6月16日,市委常委會會議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就奮力譜寫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新篇章作出部署。

為此,重慶將大力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講好重慶故事、傳播好重慶聲音;統籌利用現有劇場和展演空間,打造長嘉匯演藝聚集區;打造示範性、導向性、引領性的新時代文藝院團。

以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點亮美好生活,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推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村,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構建“節點—軸線—域面”有機聯動的空間格局,以“雙核、三帶、七區、多線”為抓手,努力把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成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産業新業態,加強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打造一批以內容生産、創意設計、文娛消費為主的業態,特色鮮明、産業融合的文創園區、基地、小鎮等文化産業聚集區,推進文化産業轉型升級發展。

圍繞博物館紀念館建設、遺址遺跡、特色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産、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文化旅遊複合廊道等,重點規劃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大基礎工程,打造具有長江文化代表性、彰顯長江文化價值內涵的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

依託巫山龍骨坡遺址、涪陵小田溪墓群、奉節白帝城遺址等,採取大空間、長時段、多類型的整體保護、整體展示的方式,推動建設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使之成為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標識。

大筆如椽,繪出新重慶;令出行隨,幹出加速度。

8月19日,重慶市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訂了深化重慶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文物保護地方立法建設,革命文物、三峽文物、石窟寺等保護利用,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重大考古項目,博物館提升等方面加強協作,推動重慶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為重慶文化強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納百川,破夔門,向大海……滾滾長江,塑造了古風與新韻交融、歷史與現代相擁的重慶。重慶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