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銅梁:黨建引領産業興 白茶致富一村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4-03 11:06:58 編輯:李柯佑

4月1日下午,陽光明媚。在重慶銅梁區華興鎮團林村3社白茶園裏,20多位茶農肩挎竹簍,在茶樹叢中來回穿梭,熟練地摘下一片片嫩綠的茶芽。仔細觀察發現,在採茶的人群中,有七八位來自區女企業家商會的女會員,她們應村支書楊小平的邀請,前來支援採茶,為鄉村振興出一把力。

“今年的白茶特別暢銷,我們村的白茶銷到了北京、上海和廣州,最貴的每斤達到600元。馬上就是‘清明節’了,為了趕在清明節前採完最後一批明前茶,商會的女企業家們也趕來支援。”楊小平説。

團林村位於海拔700多米的毓青山上,全區海拔最高的886米的燃燈寺就在村後的山頂,古寺位於銅梁、永川、璧山三區交界處,一塊界碑踏三區,成為遊客打卡熱地。

筆者在團林村看到,山坡地頭、房前屋後、公路兩旁,長勢喜人的茶樹林把山村田疇染成一片翠綠。

據村支書楊小平介紹2014年,區鎮在林業資源普查中,發現了野生白茶的身影。經過多方考察,得知了白茶獨特的含有活性酶、多種維生素和放輻射物質。近年來,村裏,團林村抓住生態環境優良,晝夜溫差大的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有利條件,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建促進産業發展,組建起了白茶股份專業合作社,吸引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引種優質茶苗、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經過幾年努力,白茶種植面積擴大到千畝,村集體收入超過200萬元,入股的農戶也獲得了務工收入和分配的紅利。

對沒有加入合作社的白茶種植戶,合作社免費培訓和指導技術,幫助銷售,讓他們也獲得好的經濟效益。

“規模發展白茶需要土地。村裏把目光瞄準了礦山復墾地,通過土地整治建起茶園,既復綠實現了生態修復,又獲得經濟效益。”楊小平説。

值得一提的是,村裏在發展白茶産業工作中,特別注重了科技興茶,多次邀請重慶茶葉研究所的專家來村把脈,並嚴格按照專家的指導實行無公害生態栽培,出産的茶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並成功審報“華毓龍洞”商標。

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團林村的白茶還經歷了從手工到機器加工再回歸到手工加工的過程。

“白茶,白茶,加工出的茶葉顏色應該是白色。過去村裏利用機器加工,雖然提高了幾倍的工效,但我們發現茶葉採摘時段、季節的不同,加工出的産品色差、條型、口味存在差異,同是茶葉也不帶白色。現在通過手工加工,溫度、濕度、火候都拿捏得好,不僅口感有回甜味,顏色也變為了白色。”楊小平説。

白茶的發展見證了山村的變化,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村黨支部把白茶的前世今生發展變化寫進了村史。在村鄉情博物館一列墻上,圖文並茂展示著白茶文化、加工工藝、營養價值、未來發展的內容,成為宣傳山村白茶産業的一個窗口。

筆者看到,不少的白茶地裏間種有中藥材黃精。黃精是道地中藥材,具有補脾、潤肺生津的作用,茶樹地裏間種黃精,每畝地能夠增收幾百上千元,增加了土地的收入。

“隨著白茶的暢銷,合作社又重新設計製作了禮品包裝。村黨支部決定,在3年內擴大白茶種植面積500畝,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到村裏的股份合作社,通過白茶産業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楊小平説,團林村作為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村裏還將用好用活千畝白茶園、200畝生態楠木林、千年燃燈古寺、300畝精品水果園、300畝高山反季蔬菜、鄉情博物館、銅心小院、精品民宿等資源,走出一條農茶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好路子。(趙武強 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