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是今年重慶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財政如何保障“糧草”?3月30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提信心
前兩月社保就業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27.7%
前不久,重慶發佈新版稅收優惠政策指南,歸集389項稅收優惠政策,包括支援科技創新、重點産業發展等11個方面。
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積極的財政政策轉化為經濟增長動能,首先要以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為重要前提,財政的著力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減負擔,主要是減稅降費,充實企業現金流;二是添動力,主要是優化政府採購營商環境,200萬元以下的貨物服務項目、400萬元以下的工程項目原則上全部預留給中小企業。今年以來全市申報的1204筆採購計劃,適宜面向中小企業採購的項目佔比近70%。
除了提振企業信心外,我市還注重提振百姓、基層信心。
春節假期剛結束,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活動持續在全市上下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一場接一場。為了支撐打好就業“組合拳”,市財政深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目前已下達18億元就業專項資金,支援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創業,支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和春風行動等活動。
不僅如此,市財政還拿出“真金白銀”支援提振消費信心。川渝兩地財政投入超1億元,開展“成渝雙城消費節”暨“愛尚重慶”消費節活動,預計將在兩地60個區縣舉辦各類展銷活動上千場。
數據顯示,前兩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75億元左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4%,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57億元,增長60.4%。前兩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14.6億元,同比增長8%,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7%,群眾在基本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更有獲得感、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市財政還靠前發力、下沉財力,讓區縣更加有效地統籌財政資金保“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幹項目。去年底,市財政就提前下達區縣轉移支付1134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的提前下達率分別為91%和86%。
穩增長
今年全市將新增專項債券超過1000億元
1月31日,重慶發行今年首批政府債券459億元。僅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範項目,就發行債券19.6億元。
此次發債改造提升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涉及36個區縣,計劃面積57.8萬畝。
除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政府債券的支援重點,是事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大項目,比如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産業園、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國際現代化智慧物流産業園等。
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重慶將新增專項債券超過1000億元,有兩個特點比較明顯。一個是發行趕早,迄今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555億元,佔中央提前下達限額的63%。二是使用趕緊,已支援338個項目開工建設,已實現末端支出22.44億元。
今年重慶財政在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同時,加大了産業項目投資,尤其是推進智慧網聯汽車、電子製造業兩個萬億級産業集群。
具體而言,財政政策資金始終跟著“産業圖譜”走,緊扣“2+6+X”産業集群,支援支柱産業、壯大特色産業、培育未來産業。
比如,今年為推動長安、賽力斯等汽車企業穩生産,市財政聯合市經濟資訊委制定汽車産業促銷穩産政策,鼓勵區縣參照制定相應支援政策,企業出臺市場促銷政策,加快汽車産業發展。長安汽車發佈的2月産銷快報顯示,公司生産汽車18.95萬輛,同比增長44.82%,銷售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超過2萬輛,增長103.38%。
強主體
兩大類4項舉措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擔保成本
普惠政策賦能、精準措施扶持,多措並舉助力市場主體穩步前行,成為今年我市財政工作的一大特點。
市財政局該負責人介紹,今年的發力點,除了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以外,還將進一步增強政策精準性,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特困行業的支援,為微觀主體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金融賦能,是今年財政的另一個著重點,全市計劃新增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擔保規模超過250億元。
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一條是擴大業務規模,另一條是降低擔保成本,我市推出兩大類4項舉措:一類是績效獎補。對支小支農成效明顯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最高可獎100萬元。另一類是保費補助。比如,對單戶1000萬元以下的支小支農融資擔保業務,分檔給予1%—1.3%擔保費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創業擔保貸款免收擔保費;對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今年新增的支小支農業務,融資擔保費率原則上平均不超過0.8%。
除了扶持市場主體的上述普惠政策,市財政還會同相關主管部門,從推動頭部企業加速領跑、中小企業雨後春筍、新銳企業多點開花的角度,分別優化完善了相關分類政策。
比如,對於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專精特新企業,我市按照“加強引導、加大扶持、加快發展”的思路,建立健全梯度培育體系,強化科技和數智賦能,構建“政府基金+社會資本+銀行貸款+上市融資”的中小企業融資矩陣,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2018年以來,市級中小微專項每年專門安排6000萬元專項培育專精特新,2021年以來每年爭取中央重點小巨人近1億元,持續培育壯大更多“專精特新”企業。今年,市財政擬安排“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獎勵1.1億元。 (廖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