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學剛榮獲第九屆重慶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獎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3-02 16:49:13 編輯:李柯佑

image.png

2月17日,第九屆重慶文學獎(含少數民族文學獎)頒獎儀式在紅岩幹部學院報告廳落下帷幕,身為土家族的雷學剛的散文《走進瀘沽湖》榮獲第九屆重慶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獎。

據重慶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何浩介紹,重慶文學獎(含少數民族文學獎)作為納入全市評比達標表彰的常設項目,是全市性重要文藝獎項,旨在推出優秀作家作品、推動重慶文學事業繁榮發展,設長篇小説獎、中篇小説獎、短篇小説獎、詩歌獎、散文獎、報告文學獎、兒童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文學翻譯獎、少數民族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本屆重慶文學獎(含少數民族文學獎)評選,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經作品徵集、資格審查、專家評審、作品公示等程式,最終評選出了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17件優秀文學作品。

這些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內容豐富,體現出了作家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等方面的孜孜以求,以及生動展現了勇攀藝術高峰的可貴探索。

在獲獎作家中,既有年逾七旬的文學前輩,也有筆力雄健的中年作家,還有嶄露頭角的“90後”新秀,呈現出新時代重慶作家隊伍薪火相傳、昂揚向上的新面貌、新氣象。

其中,雷學剛的散文《走進瀘沽湖》就是這17部獲獎作品的一個縮影。據悉,雷學剛是我們華龍網重慶文藝網的專欄作家,在華龍網重慶文藝網發表的文學作品量大、質優,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強。

image.png

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人才隊伍。"您是如何理解的?

雷學剛:我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從根本上回答我們的文學創作的初心使命,就是在回答為誰創作、依靠誰創作、創作為了誰,這是我們每一個作家和詩人必須明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必須恪守的政治底線和職業操守。在具體實踐中,則應從政治民主性、主體實踐性、文學創作性、文化惠民性四個角度來理解和闡釋,更加淺顯易懂。從政治民主性的角度看,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因此,從政治理論的角度,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更加充分發揚全過程的人民民主,堅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樸素情懷。從主體實踐性的角度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者,對於創造者,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和大力謳歌。

因此,從主體實踐的角度看,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們才能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杜絕用現代的觀點去評判和否定歷史。從文學創作性角度看,我們的題材、主體、情節、語言、詩情、畫面等只有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我們的創作才有靈性、溫度和煙火氣息。我們的創作如果離開人民的生活,就失去了源頭活水與沃土,就難以創作出接地氣、帶露珠、有花香的優秀作品。因此,從文學創作性的角度看,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們的創作才能克服粗製濫造和脫離生活。從文化惠民性的角度看,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民生。小説、詩歌、散文、遊記、雜文、劇本、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從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角度,還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角度,乃至用文化培根鑄魂的角度看,我們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為廣大人民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故事精彩、文字精美的文學佳作。

image.png

問題:文學作品的品質是一部文學作品有無生命力和輻射力的重要考量,請問你對此有何體會?

雷學剛: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一所大學,也是一位好老師。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滌蕩我們的心靈,昇華我們的靈魂,而且對於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塑造我們的品質、培養我們的人格、引導我們的人生成長是具有春風化雨和潤物細無聲的內化作用的。比如我們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讓我們知道這部作品是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讚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並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讓我們更加明白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的場面是慘烈的、後果殘酷的,和平是必須值得珍惜和維護的,我們一定要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堅持和平發展,促進人類和諧共生。

又比如我們看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定會被"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段經典名言産生強烈的震撼和共鳴,進而讓我們不要虛度年華,不要碌碌無為,只有努力奮鬥的人生,才是精彩而無悔的人生。我們看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讓我們深切感悟紅色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而歷久彌新,漫長的歲月磨洗並沒有讓它消亡,反而越發沉澱凝練,那些特定時代與歷史在紅色文化中的表現,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新時代的中國依然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潛移默化地激勵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經得起生與死的嚴峻考驗,永遠忠誠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否則,就會走向黨和人民的對立面,成為人民的罪人。

對此,特別是在國際國內矛盾錯綜複雜的今天,我們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這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所證明的真理,我們必須堅持和始終踐行,這是我們對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我們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讓我們知道,這部小説是作者在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讀來令人盪氣迴腸,不忍釋卷。

讓我們更加明白,只有在平凡的世界裏堅持追求和奮鬥,人生才會有價值與精彩。由此可見,要提高作品的品質,作者必須把自己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緊密相融,必須關注重大社會變革,必須具備會用情節、細節生動形象描繪、刻畫主人翁的能力,故事線必須蘊涵文化底蘊和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必須具備精巧的構思,精心的佈局,注意詳略得當,雅俗共賞,克服低俗、庸俗、媚俗,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對黨、國家、人民負責一致起來,緊跟時代步伐,緊貼人民心聲,緊靠社會力量支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創作出強筋壯骨、中國氣派、民族韻味、時代特色的高品質文學作品,從而無愧於時代的饋贈,人民的期待。

image.png

問題:文學是人學,本質是意向和虛構,因此,文學不是歷史,也不是記錄歷史,更不是大事記和紀要,如果簡單地把文學作品當歷史和客觀現實來看待是絕對要犯常識性錯誤的,因為文學目的是主要是表達與交流。讚美、揭示、反對、贊成、擁護等僅僅是文學具體運用的一種藝術表達。請問,你是對文學如何發揮社會功能有什麼感想?

雷學剛:文學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十分特定的官方解釋。我傾向於這兩個定義:

1、文學是一種從時間尺度上評價及記錄先進思想的一種手段。它依靠個人感覺與經驗來展現一種時間與空間的結合體,並對其中人的狀態、命運進行認知、思考、判斷與描述。並在其範圍內尋求一種美的極致。

2、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當文字不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並具有了藝術之美,便可稱為語言藝術。歸納這兩個定義,我認為文學就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改造世界和創造世界的過程中,用文字和語言藝術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地情感表達,這種表達折射出其思想的深淺、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認可與好惡,彰顯出其作者的立場、觀點、方法,乃至困惑、徬徨和堅定、忠誠與堅守。説到底,用一句簡單化的語言表達,文學就是人類豐富博大紛繁複雜的認知、情感、思想、創造性的意向與藝術表達。我認為文學的意向與藝術表達是具有強大社會功能的。我膚淺地認為,文學至少具備認知感化、克服愚昧,啟迪心智、凈化心靈,涵養藝術、高雅情趣,崇尚誠信、培育人格,以文塑旅、敬畏自然,遵紀守法、警鐘長鳴,居安思危、珍愛和平等功能。文學的認知感化、克服愚昧功能,主要體現兒童文學、科技文學方面;啟迪心智、凈化心靈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醫學文學方面;涵養藝術、高雅情趣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藝術文學方面;崇尚誠信、培養人格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人物傳記、寓言故事、古代傳説、神話故事等方面;以文塑旅、敬畏自然功能主要體現在遊記、隨筆、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紀實文學方面;遵紀守法、警鐘長鳴功能主要體現在法制文學、警世文學方面;居安思危、珍愛和平功能體現在軍旅文學、國防文學、網路文學方面。

文學不是自娛自樂的遊戲,文學不是孤芳自賞的自我陶醉,文學的使命就是歌頌真善美,抨擊假醜惡。中國文學就是要求我們的作家、詩人守正創新,堅守中華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問題:新的時代和新的征程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美好機遇與挑戰,你的未來創作方向是如何打算的?

雷學剛:獲得第九屆重慶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獎)是重慶作家協會、重慶市民宗委、重慶人社局和有關專家和讀者對我過去文學創作的頒獎與鼓勵,這是信任、鼓勵,也是新的使命、沉甸甸的責任和有力鞭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大會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宏偉目標,既是催徵的戰鼓,也是向全中國人民發出的鏗鏘動員,作為一名作家,我深感光榮,又感到壓力。要不負時代,不辱使命,就必須時刻聽黨話、跟黨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格局放大、身子朝下、視野向遠,深入改革發展最前沿,書寫激動人心的東方傳奇、講好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呈現精彩絕倫的巴渝之美。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瞄準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十大行動”,按照重慶市作家協會的年度工作要點,把創作生産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貫徹落實全市新時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要求,參與“作家筆下人物”系列計劃,參與“禮讚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文明新風潤巴渝同心逐夢譜新篇"等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主題活動,積極在《紅岩》《重慶文學》投稿的基礎上,向市外和國家級報刊和文學期刊投稿,用心用情用功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謳歌時代,努力寫出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與讀者同頻的優秀作品。時刻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格局和壯志,在尊重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事業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這是我未來的努力方向,也是我的使命和不懈的追求。(何靜怡、姜連貴、李坐堂/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