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充分體現了西部陸海新通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的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肩負重大使命,面臨重大機遇,在新時期將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和本質要求,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産業協同、綠色生態、開放融合、共建共用,更加注重運作效率、資源配置、服務品質的協同發力,為加快建成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貢獻重慶智慧和重慶力量。
一、現實基礎
近年來,重慶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把通道建設作為重大戰略任務抓緊抓實,以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在有關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和沿線兄弟省(區、市)的大力支援下,推動通道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重要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重要平臺。
(一)加快建設連接“一帶”和“一路”的陸海聯動通道,實現從倡議到共建、從共建到共用。
統籌協調機制不斷完善。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牽頭設立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部際聯席會議機制領導下,重慶牽頭會同西部地區12省(區、市)、海南省和廣東省湛江市、湖南省懷化市建立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機制,形成“13+2”共建格局。市政府成立重慶市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領導小組,由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設立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負責完成省部際聯席會議交辦事項,省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承擔綜合協調、規劃發展、區域合作、項目推進、資訊服務等公共服務職能。
運作品質效益顯著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壯大了重慶乃至西部地區至東盟等國家的運輸網路,成為交通物流組織、經濟産業合作的重要載體。重慶鐵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和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保持高品質發展,運輸效率和經濟效益位居沿線省(區、市)前列。2022年,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14.8萬標箱、貨值2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34%。截至2022年12月底,重慶經通道累計運輸42萬標箱,貨值728億元,物流網路覆蓋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通道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歐洲與東盟貨物經通道實現雙向流通,重慶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作用顯著提升。
協同銜接作用持續深化。按照“統一品牌、統一運作、統一規則”原則,牽頭會同沿線省(區、市)組建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並在貴州、寧夏、甘肅、新疆、重慶、廣東湛江、湖南懷化等地設立區域運營平臺,設立海外公司和專業化子公司,有效提昇平臺集聚效應。通關便利化水準持續提升,15個沿線海關在重慶簽署《區域海關共同支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合作備忘錄》。重慶海關率先開展“兩步申報”“兩段準入”監管創新,通關時間從3天縮短為半天;在全國首次實現電子口岸用戶認證服務跨關區代辦,單次業務節省成本近1000元,辦理時間壓縮2/3以上;取消進出口環節驗核84項證明事項,進出口貨物申報項目由229個精簡到105個。
(二)加快建設交通物流經濟深度融合的綜合運輸通道,構建創新引領、協同高效的發展體系。
基礎設施網路不斷完善。主通道建設取得成效,東線通路持續完善,渝懷鐵路增建二線、焦柳鐵路懷化至柳州段電氣化改造等項目建成投運,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加快建設。中線通路運輸能力有效提升,渝貴高鐵前期工作穩步推進。G75渝黔復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G93渝遂高速公路復線加快建設。機場航線快速發展,江北國際機場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首個擁有三座航廈、實現三條跑道同時運作的機場,開行貨運航線43條。集疏運設施加快建設,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萬州新田港鐵路集疏運中心、秀山鐵路集裝箱貨場擴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設,魚嘴站新建南貨場集裝箱功能區。在東盟國家佈局8個海外倉。
樞紐口岸建設加快推進。重慶是全國唯一的陸港型、空港型、港口型和生産服務型四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果園港已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長江黃金水道的無縫銜接,貫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開放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果園港)班列成為通達東盟最便捷的通道之一。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江北國際機場T3B航廈及第四跑道項目完成總工程量40%。萬州機場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生産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服務周邊中小企業産業園、工業園區和電子商務産業園,助力優勢産業集群加速形成。
物流節點體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市域樞紐佈局,建立起以中心城區和江津為主樞紐,萬州、涪陵為輔樞紐,黔江、長壽、合川、綦江、永川、秀山等為重要節點的“一主兩輔多節點”樞紐體系,直接融入通道建設的區縣達到31個。區域聯動助力加速發展,搭建西北地區、四川毗鄰地區經重慶轉机集散分撥模式,在遂寧、達州等地設立集散分撥中心,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構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建成全國唯一的鐵公水空無縫連接多式聯運體系。優化境內外集裝箱服務節點佈局,構建集裝箱共用調撥體系。果園港多式聯運資訊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將實現多式聯運業務流程數據互聯互通。
(三)加快建設支撐西部地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陸海貿易通道,搭建推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合作平臺。
經貿往來更加活躍。與東盟國家合作基礎不斷夯實,出臺《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區市與東盟國家合作行動方案(2022-2025)》,加大對東盟跨國集團、大型華人企業、世界500強亞太總部等招商引資,支援東盟國家商貿龍頭企業在渝設立區域總部,助推重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區域間貿易規模穩步擴大,重慶與東盟國家2021年度進出口額1292億元,實際利用東盟國家外資16.36億美元,對東盟國家實際投資4673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5%、124%和41%。《重慶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將通道建設列為重要內容,推動重慶建設RCEP先行示範區。
服務水準不斷提升。牽頭承辦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組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專家庫,推動建立覆蓋全線的運作統計和發佈機制,定期發佈通道發展指數,積極搭建公共資訊平臺,推動實現與海關、鐵路、港口、航運、場站等資訊平臺的互聯互通。牽頭建設“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單證處理耗時壓縮80%,準確率提高到99.99%。截至2022年底,累計簽發鐵海聯運“一單制”提單2260單,貨值12億元。人民銀行跨境金融區塊鏈西部陸海新通道融資結算應用場景,便利企業結算與融資超32億美元,壓縮跨境結算單證審核時間90%。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金融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方案》。累計對通道基礎設施、貿易物流企業發放貸款3500億元。
品牌效應持續強化。成功爭取將通道建設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議題。推動上合組織國家多功能經貿平臺、中國(重慶)-上合組織智慧旅遊中心落戶重慶。推動緬甸駐重慶總領館順利開館。商務部、新加坡貿工部、重慶市政府常態化舉辦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重慶進出口商會、中資企業(新加坡)協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共同發起建立中新工商界合作機制。與商務部研究院聯合發佈《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報告(2017-2022)》。會同鐵道科學研究院編制《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高品質戰略及評價體系研究報告》。
(四)加快建設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戰略通道,成為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維護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動能。
支援優化産業佈局。促進國際産業合作,長城汽車、海爾電器、浙江正凱加大在渝産能佈局,老中經貿促進會、東盟商品集採城等20多個項目和機構落戶重慶。重慶小康工業集團、宗申産業集團在印尼、泰國投資建廠,以國際化企業為主的跨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構建。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暢通資源要素流通渠道。內蒙古、陜西的煤炭經通道運至重慶等地,緩解煤炭缺口。青海的純鹼經通道運至廣西,供應當地玻璃産業。廣西的玻璃經通道運至川渝地區,供應汽車産業。陸港聯動更加高效,重慶參與廣西欽州港運營,廣西參與重慶無水港建設。增強産業集聚能力,沿線地區經濟增速普遍超過全國平均水準。重慶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值超8000億元,五年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517億美元。
切實保障産業安全。通道成為新冠疫情期間最穩定的貨運通道之一,中國捐贈的醫療物資和食品經通道運達東盟各國。破解“一箱難求”突出問題,成功開行“鐵海聯運+內外貿同船”創新模式班列和鐵海聯運鐵路箱下海出境專列,縮短在途運輸時間2天,每標箱減少費用1000元,為保障供應鏈穩定暢通發揮積極作用。推動港城融合發展,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累計在冊企業超5000家,營收超千億元。依託汽車供應鏈發展,重慶果園港與成都無水港實現雙港聯動。江北國際機場樞紐集散功能明顯增強,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二、工作建議
2022年11月以來,市委、市政府專題調研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並召開座談會,強調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重慶肩負的重大使命、面臨的重大機遇,是新重慶建設的重要抓手。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作為2023年度七個方面重點任務之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提出“在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實現更大突破。”
筆者認為,重慶可立足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的功能定位,在未來三年從五個重點方面協同發力,為新重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建設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建機制,推進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爭取更多政策支援,聯合沿線省(區、市)共同爭取設立通道建設專項資金,爭取將沿線省(區、市)年度重點項目清單納入有關國家規劃。支援全市各區縣、新區、開發區因地制宜全面融入通道建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爭取儘快啟動渝貴高鐵等重大項目建設,釋放既有川黔和渝貴鐵路貨運潛力。加快推動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智慧化改造和魚嘴站南貨場建設,提升樞紐集疏運能力。推動落實重點工作,加大力度推動《沿線省(區、市)與東盟國家合作行動方案》和《共建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方案》項目化清單化實施。
(二)構建高效優質的物流組織體系,助力物流服務效率和水準實現“新提升”。推動鐵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運量年均增長超過15%,累計運量達到80萬標箱以上。力爭國際客運航線實現RCEP成員國全覆蓋,新開3條全貨運航線。織密中越、中老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開行頻次,推動中緬、中泰、中馬等國際班列班車常態化開行。完善跨境公路運輸體系,穩定開行線路達到20條以上。推進公共資訊平臺建設,協調沿線“13+2”省(區、市)推廣應用,提高通道數字化、智慧化水準。
(三)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降本增效和動能培育取得“新進展”。常態化發佈通道發展指數,將覆蓋範圍由沿線省(區、市)拓展至東盟國家。依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探索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電子化,力爭簽發量年均增長15%以上。推動數字提單在結算、融資等供應鏈金融領域延伸。降低鐵海聯運物流成本,新增3條多式聯運線路。深化貿易規則探索,以“陸海鏈”為核心,打造“物流、貿易流、資金流、單證流”四流合一的金融服務平臺,擴大跨境金融區塊鏈西部陸海新通道融資結算應用場景服務範圍,降低企業金融成本。
(四)推動通道與産業深度融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全面梳理適宜通道運輸的産業目錄和産品清單,引導相關企業為通道提供可持續貨源,營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環境。支援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與電信、汽摩、裝備製造等重點企業合作,打造集採交易和貿綜服務平臺,協同研發、製造、銷售、售後等全鏈條服務體系。會同沿線省(區、市)制定“産業鏈圖譜”,公開發佈投資項目清單。力爭重慶對東盟國家投資設立企業累計達到150家以上,帶動與東盟國家貿易佔外貿總額達到15%以上。實際利用東盟國家外資年均增長10%,累計突破150億美元。與東盟國家貿易總額超過200億美元。
(五)加快拓展國際合作空間,通道覆蓋面和輻射影響力實現“新拓展”。加強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推動海外倉布點對RCEP國家全覆蓋。依託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立“絲路電商”東盟合作機制。聯動沿線省(區、市)新區、經開區、高新區、綜保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面向東盟國家的國際合作園區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加強“陸海優品”“東盟商品集採城”宣傳推介,形成國際品牌效應。高水準舉辦沿線地區與東盟國家共建陸海新通道洽談會、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辦好面向RCEP國家的相關展會論壇。
(作者: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任、研究員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