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小朋友們,這是我們的‘火箭家族’展品。目前正在太空‘出差’的3名航太員,就是被其中一枚火箭送上太空的,你們知道是哪一枚嗎?”
“我知道,就是這枚,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10月29日下午,重慶科技館宇航科技展廳,科技輔導員張丹正耐心地給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講解科普知識,並在問答環節中穿插了“星際DIY”趣味科普活動。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這離不開科學普及的支撐。”從重慶師範大學畢業後,張丹就來到重慶科技館擔任一名科技輔導員,至今已8年有餘。在她眼裏,這些年來,為更好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性科普文化需求,重慶科技館不斷增強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市民的科普獲得感和科學素質都得到大幅提升。
向社會免費開放
400余件展品都是“寶藏”
2009年9月9日,重慶科技館開館,結束了重慶沒有省級現代化、綜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動場館的歷史,受到廣大市民熱捧。
“特別是2015年5月16日起,重慶科技館向社會免費開放,讓更多市民走進了這裡。”張丹回憶。
目前,重慶科技館常設國防科技、宇航科技等6個主題展廳和2個專題展廳,展示了400余件(套)展品。“館內每件展品都是‘寶藏’。為了充分挖掘每件展品身上的資源,我們拓展開發了一系列主題科普活動,比如在生活科技展廳打造的能源與環境展覽區,開展了尋找碳排放的‘拯救者’主題科普活動,讓觀眾更好地認識、了解清潔能源,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讓科普進一步‘活’起來。”重慶科技館負責人説。
據統計,截至目前,重慶科技館已累計接待觀眾達2300萬人次,開展主題科普活動近9000場次。
創新科普形式內容
展覽廳成為學校“第二課堂”
科普陣地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作為我市大型科普教育活動場館之一,重慶科技館不斷創新科普活動形式,以實體場館為依託,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線下到線上,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和數字科技館協同發展。
“科普大篷車又被稱作科普‘輕騎兵’,是一種新型多功能科普宣傳車,配備有科普互動展品、科普展板、科普資料等,可以深入鄉鎮、村社,發揮打通科普‘最後一公里’的作用。”張丹清晰地記得,有一次她跟隨科普大篷車前往萬州區龍駒鎮一所村小開展科普活動,雖然6個多小時的車程讓她渾身酸軟、疲憊不堪,但看著孩子們圍著大篷車帶來的展品轉了一圈又一圈,充滿好奇的眼睛撲閃撲閃,一個勁地問這問那,她一下子就提起了精神。
“像這樣的故事有很多。”重慶科技館負責人稱,流動科技館自2013年5月啟動以來,已實現全市除中心城區外的所有區縣全覆蓋,直接受眾197萬餘人次,中小學生參觀率超過80%;科普大篷車深入基層助力科普,自2017年起進鄉鎮、進社區、進學校開展主題活動近500場次,行程8.8萬餘公里,參觀人數超過124萬人次,實現區縣全覆蓋,有效推動了科普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不僅如此,2015年10月,重慶科技館在全國率先啟動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項目,不少中小學把課堂搬到科技館裏,通過體驗展品和科學實驗、科普劇等寓教于樂的科學課程,讓展覽廳成為中小學“第二課堂”。
截至目前,重慶科技館已開發150多門課程,累計簽約合作276所中小學校,開展實踐課程近7500課時,惠及34萬餘名中小學生。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為培養科技後備力量盡一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令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工作的意義,更加感到肩負的責任。”張丹表示,作為基層黨員和一線科普工作者,她將不斷提升業務水準,當好科普工作的傳播者、踐行者、推動者,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特別是提升青少年群體的科學素質,培養新時代國家科技人才後備力量儘自己的一份力。
“重慶科技館的變化只是我市科普工作的一個縮影。”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2020年,我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20%,比2015年提高了5.46個百分點,已整體超過創新型城市10%的基本標準。
按照《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超過15%,繼續保持西部領先。(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