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老年人從養老到享老,社會救助體系從“困難兜底”到“幸福供養”……在重慶萬州一件件民生實事看得見摸得著,一個個惠及百姓的好消息接連不斷。一直以來,萬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用心用情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繪就城市發展的溫暖底色。
數説
同步推進實施學校建設項目26個,增加義務教育學位2580個。
各中小學推行“一學校一方案、一項目一特色、一學生一課表”課後服務機制,累計設立學生社團近2900個。
2012-2021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穩步增加,每年均超額目標任務,累計新增就業42.15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2.14億元,帶動就業10萬餘人;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1.51萬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圓滿收官;失業率長期穩定在較低水準,2012-2021年末,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明顯低於4.5%的控制目標;2019-2021年末,全區城鎮調查失業率均低於5.5%的控制目標。
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動教育事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萬州積極推進名園集團化辦學,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雙減”,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推進基本均衡發展向優質均衡發展轉變,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哇!我抽到了,這周輪到我當校長助理!”五年級五班楊浩宇同學看著手中的卡片,難掩內心的激動,高興地跳了起來。這是近日萬州區福建小學開展“雙減”大禮包活動的一幕。
每週一的早會,福建小學都會邀請各年級學生代表依次上臺,抽取個性化的“雙減”大禮包,打開卡片,上面寫著:祝賀你獲得了一次免寫作業的機會、當一天校長助理、當班級小老師一次……每個上臺的孩子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採用‘花式’獎勵的方式,每週實施一次,‘雙減’大禮包很受學生和家長歡迎。”校長陳明説,學校以此引導學生及家長除了關注自身學業成績外,更應注重個人健全人格的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雙減”大禮包在學生中受歡迎,正是萬州教育認真落實“雙減”政策的一個縮影。
高梁小學開設了健身美體、書畫藝術、音樂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6個大組共36門藝術課程;雞公嶺小學開設了西洋棋、電腦編程、陶藝、茶藝等40多門科技文體課程……自“雙減”政策出臺後,按照區教委工作部署,萬州區教師進修學院引導各中小學推行“一學校一方案、一項目一特色、一學生一課表”課後服務機制,累計設立學生社團近2900個,並與區青少年宮、三峽曲藝團、三峽移民紀念館等單位合作開設三峽盤子、川東竹琴、金錢板、版畫等近60項特色課程,形成學生人人有項目、個個有發展、校校有特色的局面。
據悉,在重慶市“雙減”及“五項管理”專項監測中,萬州區作業減量提質、校外培訓減負和課後服務“三措”聯動得到充分肯定,課後延時服務開展率、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自我評價、學生閱讀效能感、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同伴關係和學校歸宿感、家長對學校的整體滿意度、家長對“雙減”政策認可度均位列重慶市前列。
如今,萬州教育佈局的優化配置正在讓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上好學”獲得全面發展,讓家庭滿意、社會滿意,也讓萬州教育不斷傳承歷史,煥發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一老一小
讓老百姓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
走進雙河口街道螺螄包社區養老服務站,裝修溫馨,站內設施設備齊全,老人們不僅可以在這裡進行看書、看報、下象棋、排練節目、玩樂器等休閒娛樂活動,還可以享受康復理療、健康指導、心理諮詢等健康服務。“我每天都會來這裡耍一個多小時,這裡環境好,老年朋友也多,大家在一起很開心。”正在看書的居民任開福説道。
除了社區養老服務站,螺螄包社區還以社區微型消防站為中心,依靠完善的網格化機制和“紅絲帶”志願服務隊,以站包社區、以網格包網格、以樓長包樓棟,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及社區防火和緊急救援網路,對轄區獨居、空巢、失能(含失智)、重殘、計劃生育特殊老年人家庭進行日常巡邏與入戶排查,保障老年人安全。此前,一位獨居的老人因心臟不舒服,在陽臺上揮舞紅絲帶,巡邏的志願者發現後,將其送到醫院救治。
“我們成立了老年協會,主要是幫助老年人維護合法權益、組織開展活動、調解家庭矛盾等,讓老年人安享晚年。”螺螄包社區老年協會會長譚祥文介紹,近年來社區還通過打造安全舒適居住環境、優化完善便捷的出行設施、提供便利的社區服務、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感、營造濃厚的尊老敬老氛圍等方式,讓老年人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為了讓城市更有溫度,提高群眾的幸福感,萬州同時把目光集中到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上。
2022年3月,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托育中心開始試營業,今年秋季正式招生。
“托育中心招收0-3歲的嬰幼兒,共有50個學位。孩子在托育中心,除了日常的照料、看護、膳食、保育等服務以外,還有語言、感統、認知、社交、情感等課程。”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托育中心園長張抒影介紹,不僅幫助職場爸媽們解決了育兒難、無人看護等問題,還有專業的嬰幼兒照護團隊全方位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萬州將“一老一小”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在行動上,多措並舉,加速補齊“一老一小”服務能力短板。去年,為5.6萬老年人發放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資金近1.1億元;雙河口街道螺螄包社區獲評“2021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通過探索建立“1+5”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2家獲評市級示範性托育機構,托位供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讓萬州百姓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
就業
全力以赴穩就業保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萬州區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始終將“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堅持抓黨建帶全局、強擔當促落實,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困難群體就業幫扶有力。全面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以“六進六送”活動為紐帶,以“三個一機制”為抓手,加大就業扶持政策落實力度。支援困難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扶貧車間就地吸納、組織勞務輸出等舉措,優先幫扶困難勞動力“應轉盡轉”,出臺政策對培訓期間的失業人員發放生活費補貼、對困難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生活補貼,兜牢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底線,全力推動困難群體就業穩定。
高校畢業生就業平穩。萬州區成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專項工作組,開展搞好一次政策宣傳、提供一批就業崗位等“七個一”活動,落實專場招聘、定制服務等“十大舉措”,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定制服務計劃,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保持穩定。2015年以來,隨著全國上下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促進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脫貧群眾穩崗就業。充分發揮農村勞務經紀人和致富帶頭人作用,提升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積極打造巴渝大嫂、萬州烤魚、恒合民宿等品牌,1家企業和5名個人入選重慶市家政“十佳百優”。萬州區被評為2020年全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1人被表彰為全國優秀農民工。
堅持多措並舉,創業帶動效應更加顯著。2017年以來,萬州區已成功舉辦5屆“渝創渝新·創響萬州”創新創業大賽,並成為萬州區的品牌賽事。搭建創業平臺,堅持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培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創業孵化平臺優勢,著力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累計創建3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和4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同時,抓好創業扶持,積極開展創業服務“進山村、進社區、進企業”活動,廣泛宣傳創業政策,簡化優化申報程式,嚴把審核審批關口,全面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發放金額連續多年排名全市第一。
救助
持續提升社會救助能力織牢民生“保障網”
家住紅光景苑的彭先生與妻子離異,自己又患有疾病,一家人僅靠父母種菜維持生活。2020年疫情期間,沒有收入來源的一家人生活捉襟見肘。
得知消息後,太白街道紅光社區工作人員到府了解情況,原來他們一家的低保在老家一直沒有申請下來。經社區商議並上報街道,對彭先生一家評估後,認定其符合低保條件,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這才有了著落。
這只是萬州區持續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萬州區民政局表示,近年來,萬州進一步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鞏固拓展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推進社會救助高品質發展,有效保障和改善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增強了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具體來講,持續抓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落實,確保過渡期內全區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密切關注脫貧人口中的“重點群體”,對脫貧人口中失能或半失能、且無法通過産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依規納入社會救助範圍,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適度擴大政策覆蓋範圍,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嚴格落實“單人保”“漸退制度”“剛性支出扣減”等政策,對低收入人口實施“單人保”,為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口實行漸退,讓兜底保障政策覆蓋更多困難群眾。
社會救助標準猶如刻度尺,通過不斷抬高保障底線“刻度”,提升民生“溫度”。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標準也逐年提升,目前,城市低保、農村低保標準分別達到717元、581元,特困人員基本供養標準達到932元,惠及全區近5萬名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
同時,萬州區還積極跟進急難臨時救助,強化對因疫因災因意外等造成基本生活困難家庭的臨時救助,取消臨時救助戶籍地申請限制,落實“分級審批”“先行救助”等政策措施,使救助可及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增強。
我的這十年
“社會救助‘兜起’全家生活的希望”
“一晃十年了,我們全家的主要生活來源就是低保金,真不敢想,要是沒得這些救助,我們的日子要過成啥子樣子!”説起救助的事兒,家住牌樓街道的朱某頓生感慨。
此前,朱某的妻子因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朱某只能到處打零工,家庭收入微薄,不能維持基本生活和妻子藥物治療費。經街道核查後,于2012年7月納入低保。
前幾年,經檢查,朱某也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唯一的兒子在十六七歲正值青春年華的美好時光,突發癲癇。這讓本就拮據的家庭遭受了雙重打擊。得知情況後,社區、民政等工作人員積極走訪、核查,認定朱某及其兒子符合低保條件。
生活給了這個普通又平凡的家庭重重的幾拳頭,日子似乎跌入谷底。好在及時到位的社會救助如陽光一般,照進一家子的生活,既溫暖又有力。
“靠著每個月的低保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能維持,按時吃藥,定期做檢查,病情控制得比較好,家裏人也很欣慰。”朱某説,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現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頭。
據牌樓街道石峰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得益於新修訂的《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的實施,2020年9月,朱某一家三口由低保戶轉為特困供養人員,現在一個人一個月能拿到932元,不僅如此,看病、就醫還能享受醫療救助政策的實惠。
十年間,逢年過節,社區、民政的工作人員都會到朱某家中,了解近期生活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等,送上愛心物資和節日的問候。平日裏,社區工作人員也會時不時地到朱某家裏進行走訪,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
一句問候,一份暖心禮物……背後是滿滿的牽掛,是社會救助永續傳承的溫暖力量。
多年來,社會救助成為一個又一個困難家庭的堅實後盾。這些年,得益於社會救助的不斷提質增效,朱某一家子的生活、就醫有了底氣,社會救助“兜起”了他們全家生活的希望。
學有所教、老有所樂、業有所就……翻閱過去十年萬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答卷”,亮點頻現,廣大群眾也切實感受到民生溫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繼續懷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信心和決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吳雅嬌、辛晨、丁靳、陳敏/文 駱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