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做活生態“水文章” 扮靚宜居“幸福城”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9-19 16:56:35 編輯:李柯佑

秋高氣爽,行走在璧南河畔,魚兒在清澈的河中暢遊;走進楓香湖兒童公園,各類水生植物搖曳生姿;漫步于秀湖公園親水步道,一片濱水綠地空間讓人放慢腳步……如今,徜徉于小城璧山,宛若欣賞一幅“以綠為底、以水為脈”的丹青水墨畫。

璧山位於重慶主城以西,轄區無過境河流和外來水源,主要河流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和72條支流溪河組成了區內的地表水系格局,每人平均水資源擁有量556立方米,屬缺水地區。

如何攻克缺水難題?璧山人從“水”入手破題。近年來,璧山區著力破解缺水瓶頸,打出組合拳,統籌開展治水、管水、節水、興水等工作,以璧南河治理為推手拉開“幸福河”建設大幕,經過匠心治理和深化改革,綠水青山釋放出蓬勃活力。

深化水利改革

“幸福河”滋養百姓美好生活

“之前璧南河的水都是黑的,還很臭,每次經過都恨不得繞路,現在水變清亮了,大家都喜歡飯後來散散步。”住在璧南河河畔的市民趙有琴提起璧南河的變化感慨萬千。

昔日的“臭水河”如何搖身一變成為老百姓口中的“幸福河”?這離不開璧山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生態之城、儒雅之城、活力之城、一生之城”這一目標,不斷探索建設“幸福河”的實踐。

面臨區域缺水的發展瓶頸,自2010年起,璧山就把水利作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來抓,把治水作為營造發展環境的基礎。

按照這一發展理念,璧山制定了“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水”的治水措施。在治污方面,璧山區先從對河水及水源造成“傷害”的污染源治起,先後關停741家污染企業和500余家有污染的養殖場,堵住了污染源。

在河流治理中,璧山區堅持沿璧南河岸退讓48米作為保護範圍,按照“河內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科學治河舉措,在修建防洪堤的同時,也對璧南河進行了清淤疏浚、對河岸進行綠化美化的生態修復。如今,通過河道清淤疏浚、拓寬加固、兩岸綠化而形成的生態型河流風景線長50余公里。

水資源缺乏曾是璧山建設“幸福河”中最大的“痛點”,因而,璧山把治水放到了首要的地位。在治水過程中,璧山區首先加快水利設施的建設,把有限的水資源留在璧山。五年來,璧山區擴建1座中型水庫,新建12座小型水庫。除此之外,還整治擴容了2800口山坪塘,新增蓄水能力近6000萬立方米。

在開闢水資源的同時,璧山區還在節水、綜合用水上挖潛力。全面改造城區4.2萬戶居民用水“一戶一表”的同時,也在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節水型單位創建工作,共創建233個節水型單位。升級改造全區供水管網也是節水的重要工程,管網漏損率降低了11.77%。通過中水的迴圈利用、節水措施的落實等,目前,璧山區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城市環境用水等得到了保證。

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下,除璧南河外,璧北河和梅江河也從“臭水河”變成利民惠民的“幸福河”,成為了璧山人茶余飯後的好去處。而隨著長征渠引水工程的提前謀劃和渝西水資源配置璧山段工程、璧山城市新區水廠擴建工程的建設,璧山當前和遠期供水不足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河一檔”精準施策

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

“巡河不是溜河,不能走過場,就是要搜尋河流管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所有問題都整改後,河水自然就清了。”璧山區八塘鎮黨委書記劉剛是璧北河八塘段的鎮級河長,至少一週一次的巡河工作已經成為他的責任。

日前,劉剛來到璧北河凳子平河段實地察看流域水體、河流日常保潔和沿岸環境綜合治理等情況,聽取有關科室和村(居)關於河道堤防管護、水污染防治等“河長制”工作落實情況的彙報。

目前,34名在職區級領導分別任34條區級河流河長,全區69個區級部門作為區級河流牽頭單位,15個鎮街122名鎮級河長、166名村級河長協同推進水污染防治與河長制工作,用心用力守護大小河流。

“無論是璧南河等重點河流,還是璧北河和梅江河等重要支流,就算只是百姓門前的小河小溪,在璧山每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專屬管家’。”璧山區生態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此之外,全區河流已全部建立“一河一檔”,精準實施“一河一策”,每條河流都有了自己的“戶口本”。

在河湖長制工作中,璧山區堅持區、部門鎮街、村社三級河長聯動,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總河長,35名區級領導分別任35條主要支流和95座水庫的河庫長,73個區級部門主要負責人、15個鎮街黨政主要負責人、384名村級河長協同推進水污染防治與河湖長效監管。

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區各級河長開展巡河13985次,巡河完成率120.37%,上報問題1635個,已辦結1585個。

為高標準構建河長“樹狀圖”責任體系,璧山區還將河長向下延伸,並建立了湖長、庫長、塘長、泵長、口長、點長等制度,壓實防治責任,把區領導、部門鎮街和村社共計3200余名幹部點對點“綁定”到全區1.5萬多個污染點源上,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鏈。

為了讓護河更有力有效,璧山區還著力加大河湖聯合執法力度,開通河湖水質環保投訴熱線,並在區級媒體定期公佈河流水質,接受群眾監督。對污水偷排直排亂排查處情況每個月在河長工作例會上視頻集中曝光並派發限期整改交辦單,督促其及時整改到位。

隨著各項工作有序實施,2021年,全區48個重點監測斷面、35條主次河流已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其中璧南、璧北、梅江3條主要河流穩定達到Ⅲ類水質,32條次級河流達到Ⅳ類或Ⅲ類以上水質,轄區水系開啟“一鍵美顏”。

今年,璧山區還喜獲國務院2021年度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激勵區縣,獲得中央激勵資金1000萬元,成為全市唯一上榜區縣。該筆專項資金將用於全區大小河流的水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河長智慧系統維護、生態補償等。

精準治河、科學治河、長效管河,璧山在推動河長制從“整治”向“長治”轉變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建設“幸福河”的有效路徑。

以“水”興城

實現生態綠色發展

“幸福河”建設讓璧山各種榮譽紛至遝來。在2017年中國首屆“最美家鄉河”評選中,璧南河成為10條“最美家鄉河”之一,也是當年重慶市唯一入選的河流。2021年區水利局也被水利部表彰為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先進集體,璧山區還榮獲國務院2021年度河長制湖長制激勵。

而隨著“幸福河”的建設不斷推進,璧山已拿到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區等20張國字號的名片。

在城市快速發展中,璧山的水生態環境得到了同步發展。在城市擴張中,璧山區堅持“遇溝不填、遇水架橋、水系保護優先”的原則,做到了大水體建水生態主題公園、小水體現原貌。同時,大河溝不覆蓋,小河溝建濕地,水體連通現清流,使城市建設實現了山與水、水與城、城與人的和諧共生,以水的“靈氣”,彰顯出城市的“神氣”,滋潤了老百姓的“福氣”。

“我們璧山大大小小的公園不僅漂亮還有不同的主題,吸引了好多外地人來逛公園、吃美食,巴適得很!”提起璧山各大公園,土生土長的老璧山人李奇自豪不已。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宜居的生態之城、公園之城是新時代治水興水帶給璧山人最美好、最和諧的家園。城區內觀音塘濕地公園、秀湖濕地公園、古道灣公園等星羅棋佈,大小水生態濕地公園多達36個,璧山正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之城、生態之城、親水宜居之地。

生態綠色經濟為主的高品質發展,是水給璧山人帶來的振興動力。在治水興水過程中,璧山的經濟實現了轉型和高品質發展。其國家級高新區已建成30余平方公里,入駐科技型企業1400多家,2021年璧山GDP增速達10.4%,居全市第一。

如今,人水和諧的新藍圖已在璧山遍地展開,一幅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的時代畫卷盡收眼底。在水光瀲艷中,山巒似錦、江河如畫,賦予璧山這座綠城更多色彩。(覃雪、巫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