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艷陽高照。走進重慶市潼南區米心鎮龍王村的水稻種植基地,成片的水稻田長勢良好,枝枝稻穗低垂,粒粒稻穀飽滿,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這裡原本是雜草叢生,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規劃過後,今年我們種上了水稻,現在長勢還不錯,過幾天就要收穫了。”潼南區米心鎮龍王村黨支部書記蒲樹林説道。
自今年初以來,潼南區米心鎮狠下功夫整治撂荒地,截至目前,全鎮撂荒地復墾面積1600余畝,復耕復種率100%,閒置土地變良田,牢牢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精準施策讓土地資源“活”起來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轉移,原本有耕地44600畝的米心鎮土地閒置現象日益嚴重。
如何讓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讓撂荒地變良田?這成為潼南區米心鎮黨委和政府思考的問題。
據潼南區米心鎮黨委書記吳雪春介紹,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今年以來,米心鎮把撂荒地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對全鎮存在的撂荒地開展邊排查,邊整治,邊利用,逐戶逐地塊認真分析研究撂荒耕地的撂荒類型及撂荒原因,制定統籌利用撂荒地具體方案,做到一戶一策、一地一策;多次召開撂荒地“復耕復墾”專題會議,以“零容忍”的決心推進耕地撂荒整治;在全鎮加強宣傳,全力營造全鎮撂荒地整治濃厚氛圍,引導農戶樹立保護耕地安全意識,積極主動參與,進一步將撂荒地整治工作任務落實落細,從而推動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由鎮、村兩級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群眾積極跟進的農村耕地整治攻堅行動全面鋪開。
“針對農村失能家庭無人種地、因病因殘無力種地的問題,我們結合群眾意願,委託合作社和其他農戶代管經營,確保耕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有效解決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農戶‘無人種地’和‘誰來種地’等問題。”吳雪春説道。
至此,潼南區米心鎮因地制宜,整合各種有效資源,1600余畝復耕復種土地中,墾造水田370畝,企業和種植大戶流轉土地550余畝。同時,該鎮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分級制定實施流轉扶持政策,促進農村土地向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能手流轉集中,形成規模效應。
科學輪作讓閒置地成為“致富田”
如何把撂荒地變成“致富田”,潼南區米心鎮在復耕復墾的過程中,根據各個村(社區)的具體情況,不斷探索,走出一條科技種田之路。
日前,在潼南區米心鎮童家村的集體經濟種植基地裏,連片的農田一派生機,一大片綠油油的大豆正在茁壯成長。而猶在幾個月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為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現狀,該村黨支部在鎮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採取“穩面積、增産量、促提效”的方式,集中整治土地撂荒拋荒,讓撂荒地長出新的“綠色”。
“我們將採取土地輪作的方式,讓土地充分利用起來。等到大豆收成後,我們準備在地裏種上榨菜。”潼南區米心鎮童家村黨支部書記唐紅英介紹,土地輪作的方式,有利於保持、恢復、提高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抑制病菌生長,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還有利於合理均衡地使用農具、肥料、農藥、水資源及資金等資源,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達到增産增收的目的。
將土地進行輪作,是潼南區米心鎮在整治撂荒地,夯實基礎方面的一個縮影。此外,該鎮常態化邀請農技人員下村指導農業種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下田,實地了解播種進展、播種品質、蟲害治理、農資供應和價格變化等情況,為村民提供應對措施,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提高生産科技含量,並調配農業機具,加快秋收秋播進度。
“自從我按照專家指導的技術種植水稻之後,産量提高了,大家對種植水稻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潼南區米心鎮吉家村集體經濟負責人何洪光説道。
為確保復耕復墾地不再丟荒,潼南區米心鎮採取動態監測、政府激勵、懲戒約束機制,在激發村民種植積極性的同時,築牢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為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築巢引鳳”。目前,潼南區米心鎮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村企合作、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糧油復種面積達到28000畝。“通過政策、技術、資金幫扶等措施落地,不斷提升農民種植積極性,給集體帶來可觀的收入,真正鼓起村民的‘褲腰包’,增厚集體的‘家底子’。”吳雪春表示。(鄭三清/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