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新成效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8-18 11:17:22 編輯:珍珍
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遊客在欣賞風景。(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攝

8月15日傍晚,家住縉雲山下的北碚市民王成勇帶著女兒來到縉雲山黛湖旁散步。漫步在生態步道上,呼吸著新鮮空氣,父女二人心曠神怡。

“放暑假後,我幾乎每天都帶女兒來散步。”王成勇説,雖然暑熱難當,但清晨和傍晚,黛湖邊仍有絲絲涼意。最關鍵的是,這裡生態優美,景色宜人。

生態,是黛湖的關鍵詞,也是重慶的關鍵詞。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助力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新成效。

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讓“城市肺葉”更清新,“市民花園”更美麗

“不用出主城區就能在山上露營,當個重慶人真是很愜意。”回憶起7月下旬在渝北區雲龜山露營的經歷,市民李芳芳顯得心滿意足。

城在山中,是重慶的特點之一。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縱貫重慶中心城區南北,被稱為“四山”,雲龜山正是明月山的一部分。而由於重慶中心城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保護“四山”,對於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有重要意義。

為了保護好作為“城市綠肺、市民花園”的“四山”,2019年7月,重慶出台中心城區“四山”保護提升實施方案。全市相關部門和區政府(管委會)圍繞“城市綠肺,市民花園”的形象定位,開展“四山”本底調查清理,推動“四山”違法建設整治,實施一批“四山”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在縉雲山,經過護山理水,曾經被分割為多個魚塘的雨鳴澗重新流淌出活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同時,雨鳴澗區域還復綠4600平方米。巴茅草、狼尾草、黃金菊等本土植物茂盛生長,野趣盎然。760米的步道環繞在山澗周圍,市民可以漫步山中,聆聽水聲潺潺。

在中梁山,連片的廢棄礦坑經過生態修復後,“變身”為總面積700余畝的櫻花園、三角梅園、杜鵑梅花園、茶花茶梅園等六大主題花園,成為市民踏青賞花好去處,節假日遊客量每天近萬人次。

“這已經不是當年被挖得亂七八糟的中梁山了!”退休貨車司機張勇軍回憶説,曾經的中梁山採礦機器轟鳴,灰塵滿天。如今,公園中鳥語花香,周圍居民都喜歡來休閒、談天。

在銅鑼山,停止採礦後遺留的若干積水礦坑和裸露岩壁,通過栽種固土、凈水的植物等近自然方式得到生態修復。如今,環境越來越好,一對鴛鴦還在銅鑼山礦山公園的礦坑湖中安了家,並繁衍出一個鴛鴦家族。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同樣要落實到‘四山’保護之中。”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曾有一個全國知名的文旅集團準備進駐銅鑼山礦山公園,打造礦山懸崖酒店、礦坑水上項目等。但礦坑水體是天然形成的,生態相對脆弱。為了保護生態,渝北區果斷叫停該項目。

在明月山,江北區復盛、魚嘴、五寶3個鎮的1400多套農房于過去兩年多完成了管網改造。通過垃圾轉机站、管網和生態濕地消納處理垃圾和污水,人居環境大為改善,村民用閒置農房開起了特色民宿。

同處明月山的巴南區二聖鎮,依靠優美的生態環境,圍繞特色飲品定心茶發展出品茶、採茶、炒茶等體驗項目,每年遊客絡繹不絕。

為方便市民親近“四山”,重慶還開展了“四山”地區交通提升規劃。根據各段山脈的地形特徵和功能點分佈,結合耕地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了“四山”地區結構性通道;以現有“四山”出入口為基礎,規劃構建不少於125個出入口;按照“大型集中,小型分散”的原則設置停車場73處,區域途經常規公交線路30余條,車輛240余臺。

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試點

實施7項大工程,包括289個子項目

事實上,“四山”保護修復,只是重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試點的一個縮影。

2018年10月,重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國家工程試點(以下簡稱:工程試點)獲批。試點區域即為“一島”“兩江”“三谷”“四山”(即:廣陽島,長江、嘉陵江,中心城區西部槽谷、中部寬谷、東部槽谷,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

為什麼要選擇這裡作為試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試點區域位於長江、嘉陵江匯入三峽庫區的咽喉部位,對整個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具有很強的帶動性、示範性。

但完成試點任務,又絕非易事——位於試點區域內的重慶中心城區承載了全市約25%的人口,貢獻了超過50%的GDP,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8%,人類活動極其頻繁。

這意味著重慶在修復受損生態的同時,還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推進城市和生態系統融為一體。

工程試點包括7項大工程、58項具體工程、289個子項目,總投資達82億元。實施時間短,任務重,還涉及中心城區9區和多個市級部門。

為高效推進工程試點,重慶各部門、各區縣建立了一個整體聯動的系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印發了項目監督管理制度,包括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資金和績效管理暫行辦法、試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試點項目巡查制度等。並同時督促試點各區建立區級項目監管制度。

重慶還依託大數據智慧化手段,整合測繪地理資訊技術和數據資源,將全部項目進度和實地情況匯集到“一張屏”中,搭建起工程試點項目監管展示平臺。監管部門可通過該平臺線上了解項目進度、修復成效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工程試點獲“重慶市民最喜歡的十大改革項目”之一,點讚量達130萬餘次。

2021年,工程試點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發佈的10個中國特色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廣陽島和銅鑼山生態修復項目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發佈的18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了示範作用。

最終,工程試點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答卷:通過三年攻堅,共建成216個地下水監測站點,完成650畝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完成8070公頃土地整治,完成994公頃礦山修復,完成46公頃濕地保護修復,實施營造林55萬畝,建設改造雨污管網334公里,建成生態護岸73公里。

如今再回頭看試點區域,“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生態修復成效明顯,直接惠及近1000萬群眾。

《2021重慶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20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為Ⅱ類;2021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26天,其中優146天,良180天。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踐表明,重慶工程試點在中心城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開展系統性保護修復,建成了廣陽島、銅鑼山等一批群眾獲得感強、社會效益好的暖心項目,整體提升了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品質,良好生態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城市與生態系統融為一體,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劃定8個單元,投資55.38億元

對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修復

重慶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腳步,還在繼續邁進。

7月7日,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發佈消息,重慶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功申報國家“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獲得中央獎補資金20億元,目前首期6億元資金已到位。

該項目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申報。項目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地,幅員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包括萬州區、涪陵區、豐都縣、忠縣、雲陽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等6個沿江區縣。項目計劃總投資55.38億元,將用3年時間,系統推進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左右岸、干支流綜合治理與系統修復。

據了解,這個項目共劃定8個修復單元,統籌部署9項重大工程,54個子項目。根據項目區生態本底和地形地貌特徵,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3個分區。

在項目區上游,長江左岸濱江區域以低山地貌為主,主要採用坡耕地農田徑流攔截與再利用、農藥化肥減量控害、土地平整、低效林改造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改善石漠化狀況。

在項目區中游,左岸為寬緩農業區,右岸為山體屏障區,主要採用土地平整、雨污管網改造、林業病蟲害防治、生態隔離帶建設、庫岸整治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增強岸線緩衝功能,提升消落區生態功能。

在項目區下游,以中山地貌為主,長江兩側山體高聳,主要採用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國土綠化提升、礦山生態修復等措施,鞏固山體水源涵養功能,提升區域水土保持能力。

為何要如此“大手筆”保護三峽庫區腹心?

三峽庫區總面積5.4萬平方公里,長江長度693公里。其中,三峽庫區重慶段面積佔比85.6%,長江長度佔比85.9%。在項目區內,長江幹流338公里橫貫全域,38條一級支流呈樹枝狀分佈,共有574條大小河流。

順江而下,項目區地形從低山向中山過渡,山體屏障森林帶狀分佈,秋沙鴨、紅腳隼、紅腳錦雞、白鶴等珍稀孑遺物種眾多。沱、島、半島、濕地、灣等特色資源豐富。

不僅如此,項目區內還有皇華島、石寶寨等歷史文化遺産,總人口超過480萬人。以長江為軸,兩側山脊為界,地勢向河谷傾降,沿江寬緩地帶農業耕作集中,人口城鎮沿江集聚。江城、江鎮、江村、江景交相輝映,歷史人文底蘊厚重。區域內人與自然交互作用強烈,亟需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這個項目也是實現三峽庫區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的關鍵一環。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湖北和重慶已分別在三峽庫區庫首和庫尾實施了國家試點工程。項目區處於中間區段,是庫區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問題最突出的區域,亟需開展一體化保護修復,協同上下游試點成效,確保三峽水庫穩定高效發揮功能。

據悉,重慶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針對性解決區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石漠化及消落區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同時進一步降低區域內項目水土流失率,提升區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保障長江幹流Ⅱ類水質穩定達標,持續推動項目區水生態安全穩定;提高特色農産品、歷史人文資源等生態産品的供給能力,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切實增強移民區縣群眾福祉。(申曉佳、桑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