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區成功入選全國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8-03 10:22:36 編輯:李柯佑

社區作為城市生活的基本單位,既是黨的方針政策落實的前沿陣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場所。龐大社區居民中,老年群體、未成年人佔比數量大、居住穩定性強,做好這“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傳統的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卻往往忽視了這一群體。面對如何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新課題,重慶市渝中區大溪溝街道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結合轄區實際,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針對“一老一小”重點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徑。

1df322be5e6676ffd272cdd3309705d.jpg

日前,經中央宣傳部審定,中國政研會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編審委員會評選出60個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渝中區大溪溝街道《“三味社區”: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成功入選全國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該案例由重慶市政研會推薦,渝中區委宣傳部、大溪溝街道選送,將渝中因地、因人、因事、因時制宜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發展,抓牢“一老一小”重點群體夯實基層治理基礎的實踐探索在全國展現推介。


image.png

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

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

“大溪溝街道位於渝中區中北部,戶籍人口5.9萬餘人,常住人口5.5萬餘人。因老舊小區多、學校聚集,地區人口構成呈現流動人員多、老齡人口多、就學兒童多的特點。”大溪溝街道負責人坦言,大溪溝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區、建成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隱患較多、公共服務功能較弱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給地區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較大挑戰。

對此,大溪溝街道緊密結合轄區實際情況,抓住“一老一小”重點群體,圍繞打造“幸福味社區、文化味社區、人情味社區”的“三味”社區思路,結合“一老一小”身體及心理特點,在社區環境及活動打造上下功夫,將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疏”變得“親”起來;從文化打造入手,讓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一老一小”點滴生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著眼“一老一小”作用的發揮,讓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帶動更多人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

如今的大溪溝街道,不但老舊小區接連著“舊貌”換“新顏”,“老”居民們的“新”生活也越來越健康充實。大家在耳濡目染中,被黨的創新理論、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感染、熏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在社區,永遠感受得到‘動靜結合’的和諧。”60多歲的“老”居民王剛説,穿過居民樓,墻體彩繪講的是文化故事;坐進院壩長廊,就被長廊裏展示的傳統文化滋養。當這些原本枯燥、乏味、疏遠的思想教育變得親和、活潑,大家就更樂於接受、喜于傳播。

這一番話,道出的正是大溪溝街道在增強街道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感染力和實效性的創新之舉,這不僅讓原本“疏、遠、枯”的思想政治工作“親”起來、“融”進來、“活”起來,更為推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樹立了標桿、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建設提供了樣板。大溪溝街道負責人表示,街道在人群選擇上、形式選擇上、閉環互動上的創新舉措,也是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亮點。

在人群選擇上,大溪溝街道拋棄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僅以成年人中的年輕人為重點對象的做法,抓住“一老一小”特殊群體,充分發揮其帶動影響作用,形成“一人帶一家,一家帶樓棟,樓棟帶社區”的良好氛圍。在形式選擇上,街道以老年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難點、關注點、興趣點為切入口,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文化沁潤開展教育,避免了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空”、主題“大”、距離“遠”的問題,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樓進戶。在閉環互動上,街道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落腳點最終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則,從增強“一老一小”主人翁意識、帶動作用出發,引導其傳遞文明向上的正能量,參與社會治理,反哺社會發展。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耿密表示,《“三味社區”: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是新時代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的優秀典範。該案例反映出大溪溝街道堅持大思政格局,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滿足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具體需求上,以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做好“一老一小”兩個特殊社會群體的管理服務和教育引導工作,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創新,具有重要的推廣示範作用。


image.png

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新突破

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對像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真正解決‘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渝中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標準謀劃、高站位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形成了一批富有創新性、成效顯著的優秀舉措,推動全區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實起來、強起來。

文明創建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去年以來,渝中區堅持強基固本、常態長效,開展“治臟、治亂、治差、治本”等24項城市專項整治行動,妥善處理老城區發展過程中“新”與“舊”、“舍”與“得”的關係,市民對文明創建的滿意度超過95%,連續11年保持全國文明城區“金字招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切實把人文渝中濃厚的文化藝術優勢轉化為思想政治工作勝勢,精心策劃推出《愛上渝中》《漫步渝中》MV,編印的《尋故渝中》出版發行,解放碑CBD廣場週末音樂會廣受歡迎,“母城文化”IP深入人心。用好用活當下流行的新技術新媒介,利用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技術,精準定位群體,及時發現和解決幹部群眾思想問題,把思想政治教育從事後補救轉變為事前引導,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渝中區作為重慶“母城”,孕育了重慶革命火種,誕生了偉大的紅岩精神,這些構成了大量鮮活生動的思政素材。今年3月,渝中區聚焦學校思政教育“協同性不夠”“實效性不足”的難點,整合利用區內思政教育資源,創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推動思政教育本土化、體系化、細微化。如今,“行走的思政課”已然成為渝中一張思政教育的響亮名片。通過強化校園“主題課堂”、聚焦家庭“基礎課堂”、拓展社會“實踐課堂”,持續樹立思政教育“風向標”,畫好思政教育“同心圓”,構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實現了全區46所中小學、5萬餘名學生全覆蓋。目前,“行走的思政課”正在機關、社區、企業等領域逐步延伸,渝中全域思政教育實現質的提升。

當前,渝中區正邁步在建設“四化”現代都市、打造“四區”首善之地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好發揮好思想政治工作“傳家寶”和“生命線”作用。渝中也將立足全市發展大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隊伍建設,統籌用好理論輿論、文化文明和網上網下資源,在繼承好經驗、好傳統、好方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新特點、新途徑、新方法,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體現人民性、時代性、規律性,為渝中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有力思想保證。(李一/文 圖片由渝中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