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裏的鄰里生活幸福而溫暖,隨著城市迅猛發展,鄰里關係卻變得越來越疏遠。一扇門。一堵墻、一幢樓,便隔斷了鄰里間的關係。但重慶市江北區南橋寺社區的居民卻有點不一樣。
“垃圾山”不復存在環境煥然一新
新拓寬的人行便道、乾淨整潔的小院、整齊的天際線、刷得雪白的墻體、停放有序的私家車……
先後走進石馬河街道南橋寺社區盤溪六支路29、36、53號,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聯想到這是始建於1995年的典型單體樓棟老舊小區。
據悉,石馬河街道南橋寺社區成立於2001年5月,轄區面積0.8平方公里,現有10個居民小區、3個單體樓。常住戶數7071戶、21392人,是一個含商品房、安置房和企業職工住宅綜合型社區。
“我們家這兩年變化特別大,現在的改變大家都看在眼裏,我們住得特別舒心。”在這裡住了20餘年的居民徐霞表示。
然而,以前剛一走進這個區域,總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都不願意交清潔費,你不交我不交的,全部堆在樓道裏,都等著社區來收拾,哪有這種做法嘛,搞得一棟樓臭死了。”徐霞説。
原來,盤溪六支路這3棟老舊房屋,一直以來都沒有物業進行管理,由於收不齊最基本的清潔費用,更沒有物業公司願意接手。
小區業主自治力差、業主因衛生糾紛不斷,如何破解?南橋寺社區副書記屈杉表示,為了解決盤溪六支路三棟房子的物業問題,社區協調了不下五六次,召集所有的業主一起商量解決辦法。有同意的、有同意又不願意出錢的,有出錢又嫌貴的。各種各樣的困難擺在面前。
去年,屈杉帶著黨員和居民代表挨家挨戶的到府做工作,“我記得那是夏天,我涼鞋的帶子都走斷了,不過還好,最終的結果居民很滿意。”在社區的不懈努力下,現在的盤溪六支路已經形成了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的一套工作流程。
選出業主黨員代表進行自治管理,每家一年繳費200元,垃圾每天都有人清理,堆積在樓道的“垃圾山”再也看不到了,臭氣也消失了。
告別“爬樓時代”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再也不用為爬樓梯發愁了,老人小孩上下樓都很方便”“我之前打算把這套房子賣了買電梯房,但現在已經安裝了電梯,不打算搬了”……近日,石馬河街道陽光家園小區的居民們説起加裝的電梯,都連聲叫好。
“為老舊小區住宅加裝電梯,既是民生所盼,也是民生所需。看到居民臉上的笑容,聽到他們的稱讚,我們也是打心眼裏高興。”相關負責人林洙説。
陽光家園是一個老舊小區,小區裏住戶老年人居多。上了年紀腿腳不便,上下樓要慢慢挪,這是不少老年人上下樓的最大難處。
住在7樓的居民陳黔麟深有體會,他説:“孫女還小,有時候睡著了我就得抱著往樓上走,可是上兩層就累得不行了,看到樓梯就心慌!”
“一部電梯造價45萬元,其中政府補貼25萬元,居民再以樓層按照比例分攤。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最開始做了大量工作。”林洙坦言,最難的莫過於統一每個單元所有住戶的意見。“有的業主覺得會對房子通風、採光造成影響,有的擔心電梯運作會帶來巨大噪音,還有人認為存在安全隱患。六七樓的住戶需求較為迫切,一二樓的住戶則比較猶豫。”
“在中間協調溝通,前前後後跑了10多趟,但是沒有白跑,最終為居民爭取到了兩百餘萬元的惠民資金用於修建電梯,居民們滿意,我們心裏更踏實了!”林洙説。
如今,走進陽光家園小區,一眼就能看到樓外一棟嶄新的外挂式電梯,藍色玻璃外觀盡顯現代化氣息。
目前,南橋寺社區有4個小區安裝完成5部電梯,3部正在施工中,還有6部在籌建,這代表著南橋寺將有更多“高齡”小區進入“電梯時代”。
養老助餐社區就是老人們的大廚
“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可口實惠的午餐,真是給我們老年人解決了中午吃飯的大難題!”中午12點,南橋寺社區維豐小區老年助餐服務點內,70歲的周萍奶奶準時在此就餐。她一邊拿出取餐用的布袋交給工作人員,一邊笑容滿面地表揚起這個“小食堂”來。
“清淡、不油膩,葷素搭配也很好,符合我們老年人的胃口,而且價格有6塊、8塊、10塊的選擇,能吃的吃兩葷兩素一湯,吃得少的,可以選一葷一素,比我自己在家裏面做實惠多了。”這是周萍奶奶對這份午餐的評價。
此刻,在這間寬敞明亮的就餐點裏,已有10多位老年人排起了隊。周萍奶奶説,由於價廉物美,她便成了幾乎天天光顧的忠實“粉絲”。
正在用餐的老人謝明慧表示,“做飯麻煩又費勁,在家做飯的話還得收拾,在這兒吃完就能直接回去休息,輕鬆又方便。”
這些餐食都是通過石馬河養老服務中心統一做好,打包配送到維豐小區,老人們可以提前一天在網路上點好餐食標準,第二天直接來取或是現場享用都可以。
養老助餐點負責人杜曉群説:“每天人多的時候能達到60多位老人用餐,很熱鬧,老人們説説笑笑的很溫馨,也緩解了兒女不在家的寂寞。”
南橋寺社區將用心用情服務群眾,緊緊圍繞全區“12345”總體思路,按街道“1541”工作舉措,堅持兩眼向下,深耕基層,繼續推動黨建引領居民自治,不斷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為建設幸福美好石馬河而不懈努力。(錢秋韻/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