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茶樹變成“搖錢樹” 村民“腰包”鼓起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3-08 10:22:51 編輯:珍珍

初春清晨,榮昌區安富街道洗布潭村,柔和的陽光灑在連綿不絕的山丘上。一行行茶樹整齊排列,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讓人神清氣爽。茶農們背著小背簍,在茶樹間來回穿梭,小心翼翼地摘下今年第一批春茶。

“大家摘茶葉都仔細一點,這可是我們今年第一批‘金葉’呢。”早上9時,剛走進茶園,還未見人,該村黨總支書記屈莉德清脆的聲音已先入耳。


茶農們小心翼翼摘下今年第一批春茶。通訊員侯星宇楊健供圖
茶農們小心翼翼摘下今年第一批春茶。侯星宇   楊健 供圖


一見面,沒多寒暄,屈莉德就領著筆者深入茶山,將她最驕傲的“茶經”曬了出來。

“受氣候影響,今年茶葉採摘稍晚一些,但價格也跟著翻了一倍,創了歷史新高。”屈莉德望著成片的茶樹,扳著手算了一筆賬:洗布潭村2500畝茶山今年可收鮮茶50噸,製成成品茶葉10噸,産值約750萬元。

殊不知,眼前這塊“金葉地”,過去曾是另一番景象:土地零散、品類低端,茶葉生産“不成氣候”。

“這裡海拔680米,氣候溫暖濕潤,酸性土壤肥沃而深厚,加上村裏種茶已有50多年的歷史,可説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屈莉德回憶,即便如此,由於交通的限制,村裏的茶葉難銷,大部分村民只能靠耕種蔬菜等糧食作物維持生計,而小部分茶農也都是“單打獨鬥”,未形成規模,品質不穩定,難以産生較大的經濟效益。談起那段歷史,屈莉德至今仍唏噓不已。

那麼,洗布潭村的“茶經”是如何念成的?

屈莉德介紹,首先是優化茶葉品種,將種植、採摘、加工等一系列茶葉生産流程標準化,提高市場佔有率;其次是調動村民積極性,引導本地大戶成立專業合作社,讓茶農“抱團發展”,全面推進該村茶産業規模化發展;最後是發展村集體經濟,以“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茶産業發展,實現農民有股份、集體有收益、村組有産業、戶戶有增收。

一系列舉措拳拳有力。如今,茶樹變成“搖錢樹”,其種植規模由原來的300余畝擴大至2500畝,茶農也由以前的300余人增加至1000余人。

“屈書記,今天的茶葉很不錯啊!”在下山路旁的茶葉地,村民彭文青正在采收茶葉。只見他抓起一把鮮葉,一邊抖動,一邊説,“一會兒就運到茶廠去。”

2017年,彭文青將家中6畝地入股榮昌區榮安三月茶葉專業合作社,不僅可以獲得土地租金,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補貼家用。

“聽説何華全要成立合作社發展茶産業時,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跟著幹,沒想到收益還不錯。”彭文青説,自己也沒什麼一技之長,但在合作社務工的收入加上土地入股分紅,他每年可穩收7000元左右。

彭文青口中的何華全是該村種植大戶。2016年,何華全與村裏另外5戶種茶大戶合作成立了榮昌區榮安三月茶葉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按每畝每年120元固定分紅。此外,優先聘用周邊農戶參與茶園栽植和管護,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腰包”鼓了起來。

如今,合作社的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並建起了茶廠,實現茶産業種、産、銷一體化經營。

漫山的茶樹不僅變身成“搖錢樹”,茶園的風光還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去“打卡”。何華全乘勢而為辦起農家樂,吃上“旅遊飯”,生活更是有滋有味。

“接下來,我們將充分利用茶山綠水青山的資源稟賦,以茶為媒,以旅帶茶,將茶山打造成集採茶、制茶、品茶及農家樂為一體的生態休閒旅遊之地,實現生産、生態同步發展。”屈莉德説。(侯星宇、楊健/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