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一百年解放碑。
四度築城,三次建都。悠悠歲月中,渝中,始終是重慶曆史起筆落墨的點睛之作。
作為“世界看重慶的窗口”,2013年,渝中入選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也是重慶唯一入選的區縣。近年來,渝中區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以深化改革、共建共用、融合開放、均衡發展為原則,先行先試、大膽探索,不斷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
城市更新因地制宜
文物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展示平臺
渝中是文物大區,有不可移動文物149處(173個點位)。這裡文物古跡數量之多、老街巷弄密度之大,為繁榮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天然“課堂”,卻也面臨可利用空間跼踀帶來的“煩惱”。
作為建成區、老城區、中心城區,如何突破空間限制,建設覆蓋全區、佈局合理、結構完整、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渝中區將目光投向了熱火朝天的城市更新和星星點點散落在渝中大地的文物上。
入選“國家文物活化利用案例”的曾家岩書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2015年,中山四路特色老街區項目啟動,位於曾家岩19號的一棟清末建築的保護利用被提上議事日程。“視野好,有做民宿的可能。”“做餐飲不錯,價格怕是不便宜!”附近居民對它的未來議論紛紛。
誰也沒想到,3年後再次亮相時,曾家岩19號卻恢復了最初的模樣——曾家岩書院,由文史圖書館、文化大講堂、靶點影像藝術空間三個板塊組成,成為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還有10000余冊珍貴的重慶地方文獻類書籍免費對外開放。
改造後的曾家岩書院格外熱鬧,不僅提供圖書借閱、觀江賞景服務,還常年開展展覽、沙龍、手工等公益性文化活動,成為了周邊市民、上班族、遊客喜愛的打卡地。
“文物是歷史文脈的載體,鐫刻著城市的演變、文化的脈絡、歲月的詩行,和居民心理距離很近,把文物改造成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大家更願意去。”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説,近年來,渝中區將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相結合,通過活化利用文物、增加配套設施設備、嵌入文化創意元素等方式,充分挖掘狹小地域空間潛力,公共文化服務活力煥發。
隨著10個傳統風貌區、10個山城老街區、10個特色老街區建設進度加快,渝中區已先後培育曾家岩書院、法國仁愛堂、西泠書房、朱炳仁銅藝博物館、山城記憶館等綜合文化活動場所;建成開放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黨史陳列館、怡園陳列館、南韓光復軍總司令部舊址陳列館等文博空間;雕琢人和書院耕讀文化院落、戴家巷崖線步道、浮圖關紅墻等社區文化點位,“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越來越完善。
社會參與巧妙融合
新型文化空間競相涌現
渝中是重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生活水準節節攀升讓市民對更加充實、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社會力量成為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近年來,渝中區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體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區文化館和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帶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熱情高漲。
2019年4月,位於解放碑步行街的千葉眼鏡總店作出一個決定:撤掉一半商業櫃檯,增設休憩設施、白色鏤空懸梯、萌娃雕像和流動展區,打造全新千葉美術館,成為商業藝術運營空間和都市文化藝術地標,憑藉超高的“顏值”和“氣質”,前來打卡拍照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
“我們做到了,既承擔社會責任,延續了城市溫度,又提升了銷售額!”回首兩年多來的路,該項目發起人李媛媛無比自豪。實踐證明,這些看似和銷售額不挂勾的東西,卻帶來了高出往常5倍的客流,帶動銷售額增長20%。
千葉眼鏡的成功,為創新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來了嶄新路徑。為激活更多社會力量,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吃住行遊購娛的方方面面,建立協同共進、開放多元、充滿活力的文化發展格局,2021年,渝中區在全市率先啟動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典型評選推廣活動。
“母城文化沙龍”“湖廣會館禹王祭祀”等10個優秀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紅岩故事宣講團”“重慶川江號子藝術團”等20支優秀群眾文化隊伍,“實體書店打造線上線下免費文化分享平臺——渝中區閱淘讀書交流中心”“原創沉浸式山城特色文旅駐場演出——山城曲藝場”等8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一經宣傳,再次點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熱潮。
生活體驗派、樂活俱樂部、美學集散地、心靈氧吧……餐飲、健身、美粧、書店等市場主體紛紛接軌文化藝術,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如雨後春筍,正在成為群眾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源頭“活水”,也為壯大渝中文圖兩館總分館實力注入了嶄新活力。
2021年10月30日,司曙旅行空間掛牌渝中區圖書館十八梯分館。截至目前,全區新增文圖兩館社會分館21個、智慧閱讀驛站20個、圖書漂流站19個、24小時城市書房3個,公共文化服務觸角遍佈社區、商圈、景區、酒店、公園、廣場、學校、車站等渝中各地。
特色供給共建共用
惠民品牌深入人心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翠微門,挂彩緞,五色鮮明;千廝門,花包子,白如雪……”每週六下午通遠門城墻上,“好座重慶城·城墻故事會”都如期上演。
城墻故事會邀請本土曲藝界名人名家,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評書、故事為主打,穿插金錢板、荷葉、清音、揚琴等戲曲、曲藝形式,聚焦巴蜀古韻、重慶掌故、渝中風貌、抗戰精神、紅岩文化等主題,著重講述有關江州古城歷史發展、文化遺産、名勝古跡、民風民俗、自然人文、都市風情、文明風尚等故事,漸漸成為了重慶人週末休閒娛樂新方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有專屬的文化密碼,它根植於人們的血液中,日久彌新。”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有九開八閉十七門,通遠門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個,城墻故事會“火了”在意料之中。
近年來,渝中區立足母城豐富的文脈和劇線院團資源,不斷深化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積極倡導“一景一人文”“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打造了一大批文化藝術活動品牌,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穩步提升。
如果説,評書、曲藝是給本地人的生活注入了賡續不斷的文化味道,那麼解放碑CBD週末廣場音樂會,則讓時尚藝術、高雅藝術無門檻走進了百姓生活。作為全國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張名片,該音樂會自2003年啟幕以來,累計舉辦近600場,成為提升群眾文化修養、豐富居民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2018年,為進一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解放碑CBD廣場週末音樂會改版升級,通過直接購買市級院團演出與公開招標採購相結合的運作方式,持續為百姓提供殿堂級音樂會、歌舞劇、戲曲等不同主題、規模、形式、團體的品質演出。
除了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小眾”需求的“私人訂制”也格外溫馨。考慮到上班族、青少年的公共文化需求,文圖兩館及其分館推出錯時開放服務,不僅將週末、節假日對外開放時間延長至20:00,還錯時延時新增了二胡、爵士舞、打擊樂、少兒街舞和少兒雙排電子琴等優質免費藝術培訓。
同時,各個社區也積極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充分利用轄區文化特色,精心培育了“愛紅岩”“人和之光藝術節”等系列接地氣的群文品牌,群眾參與十分踴躍。
服務迭代效率升級
“智慧”建設有聲有色
“乖孫孫,外面下雨,我們拿扇子,跟老師學跳民族舞。”2021年11月初的重慶,天氣陰冷,四歲多的孫女正是閒不住的年齡,吵鬧著要下樓。
奶奶王菊花也不惱,鎮定地拿出手機,進入“渝中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點出一段少兒舞蹈學習的慕課,孫子瞬間高興地跟著又蹦又跳,再不提下樓的事情。
離王菊花家不遠處的退休獨居老人陳建國也正在瀏覽慕課。“我每天通過手機看書、學習,很充實!”陳建國是一名退休教師,隨著年事漸高,腿腳不靈便的他漸漸減少了上下樓次數,子女多次催促他搬去同住,他都拒絕了。老人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打開手機,跟著慕課學畫畫、學寫字、學樂器,或進入圖書館小程式,聽聽書、看看視頻,日子過得平淡而豐富。“圖書館、文化館是權威的公共文化平臺,資源很豐富,隨時可看,不收錢,不用擔心被騙,還沒有廣告,十分方便。”陳建國説。
隨著5G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讓資訊多跑路換群眾少跑腿”已成為提升服務質效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渝中區採取本地資源數據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了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矩陣建設力度,已先後建成並投用渝中雲上文旅館、渝中雲文化平臺、渝中區數字圖書館小程式及渝中文旅、渝中區文化館、渝中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數字資訊平臺,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圖書借閱、文化藝術培訓、景區景點預約、演藝門票購買、文物介紹、非遺文創好禮購買等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務。
渝中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優化各大資訊平臺內容,持續開展“掃碼閱讀母城”城市導覽活動,加快建設“一鍵遊渝中”智慧服務項目,進一步延伸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鏈條。
文化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從城市更新,文物“變身”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到文化與市場接軌,社會單位競相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再到資訊化加持,線下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矩陣互相支撐……如今的渝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帶動公共文化服務與居民美好的文化生活需求同頻共振、相輔相成,一幅多元化、均衡化、便利化、優質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畫卷正全面鋪開。(黃清嫻/文,渝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