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發佈時間:2021-10-21 11:04:45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張坤琨 攝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産力、競爭力。

國務院連續9年就推進“放管服”改革專門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並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將營商環境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層面。今年7月,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召開,陳敏爾書記、唐良智市長作出全面部署,指出力爭到2025年我市營商環境整體水準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作為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臺,兩江新區要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重慶智慧之城“兩大”定位、建設高品質發展引領區和高品質生活示範區“兩高兩區”目標,需要在發展開放型經濟、大數據智慧化創新、産業優化升級、提升城市品質等方面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就是重要基礎、關鍵路徑和有力保障。

近年來,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出臺系列政策,加強先行先試,進一步“放”出了活力、“管”出了公平、“服”出了效率,推動新區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1個最優:2020年兩江新區獲評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案例。

——2個第一:成為第一個通過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的國家級新區;2020年兩江新區政務服務效能水準排名全市第1名。

——3個提速:審批平均用時提速至1.6天,比法定時限壓減94%;開辦企業全流程辦理提速至1個工作日;一般工業項目審批提速至19個工作日;一般社會投資項目提速至37個工作日;小型低風險建設項目提速至16個工作日。

——4個率先:率先探索成渝地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2020年7月發放首張“兩江天府通辦”營業執照;率先開展市場綜合信用監管;率先開展企業電子印章、電子簽名應用

;率先開展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試點,26項改革經驗向全市推廣。

——5個“辦”優質服務:暖心辦,推出免費幫辦、免費郵寄服務,構建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推動服務進園區進企業;自助辦,打造7×24小時自助服務專區,千余事項可自助辦理;網上辦,推行“不見面”審批,審批事項“網上辦”達95%;集群辦,開展企業集群註冊,60余個創業集聚地入駐企業7000余家;承諾辦,實施施工許可、建設行業企業資質告知承諾制改革。

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段成剛指出,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精準發力,打出組合拳、打好整體仗,推動營商環境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聚焦市場化

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創業者廖厚紅在“跨省通辦”窗口順利地領取了住所在天府新區的營業執照;在自助辦稅區域,辦事群眾花了5分鐘左右就線上上完成了業務辦理......如今,在兩江新區(自貿試驗區)政務大廳,辦理業務不再受區域、部門等限制,辦事流程更加地流暢、便捷。

兩江新區政務中心自助辦稅區域 彭麗樺 攝

“今年以來,政務中心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深化改革創新,擴展異地通辦事項範圍,推動實現‘只進一扇門,辦完兩江事’。”兩江新區政務中心主任林代梅介紹,新區政務服務創新舉措不斷,成為第一個通過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的國家級新區,去年政務服務效能水準排名全市第一。

近年來,兩江新區聚焦企業群眾反映突出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強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在壓縮審批時間、提升服務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提升。

兩江新區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辦件效率,為企業發展營造了寬鬆的環境。目前,新區發佈行政審批事項597項,承諾時限較法定時限壓縮88.51%,平均跑動次數0.13次,即辦事項佔比67.1%,全程網辦事項佔比93.12%。

政務大廳的“跨省通辦”窗口可為94項“跨省通辦”事項、210項“川渝通辦”事項提供諮詢、引導、幫辦、代辦服務,有效解決了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問題。

企業是營商環境的受益者,最有發言權。

今年,一家深耕大數據領域近20年的企業——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駐兩江新區,整體從深圳搬過來僅花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

公司的整體搬遷涉及員工安置、工商註冊地變更等多方面的事項,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博瑞得下定決心來到重慶?

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敏告訴筆者:“兩江新區‘管家式’的服務細緻週到,從公司辦公地選址、搬遷政策諮詢、公司註冊等各方面給予了極大支援,讓我們感受到了重視。這邊軟硬體條件都不比深圳差,堅定了我們搬遷的決心。”

山外山集團是一家覆蓋血透行業全産業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該集團財務部部長張微微説,在兩江新區有關部門的悉心幫助下,企業能及時了解最新政策,有依據地開展工作,第一時間享受優惠政策,這為企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為例,2020年,該企業享受該項優惠政策加計超過700萬元。

今年1-9月,兩江新區市場主體保持高速增長,新增市場主體1.9萬戶、增長42.2%,內資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新增數量均排名全市第一。

聚焦法治化

讓市場主體安心經營、放心投資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今年,新區相繼出臺了《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實施方案》《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交往清單》《“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專項督查行動方案》《關於開展持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的通知》等文件,加強行政審批、保護智慧財産權等領域制度規範建設,從制度層面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有力保障和支撐,把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作為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要戰略性平臺,兩江新區著力構建與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在發揮好法治的保障作用中篤定前行。

重慶兩江新區(自貿區)人民法院 來子君 攝

今年6月,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佈了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重慶兩江新區(自貿區)人民法院構建的涉外商事訴訟、調解與仲裁“一站式”糾紛解決機制入選。據悉,利用“一站式”糾紛解決機制,該院累計委派、委託調解案件2000余件,有效保護國內外當事人合法權益。

在兩江新區市場信用資訊監管平臺指揮中心,新區11.47萬戶市場主體以及由此産生的上百萬條數據,都整合在這個平臺上。

該平臺以電子地圖為載體,以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為支撐,以信用資訊為基礎,以信用分類監管為核心,實現了空間可視化監管、數據整合化監管、信用分類化監管、智慧預警化監管。

“這個平臺搭建起政企溝通橋梁,建立資訊開放、共用的協同管理機制,提升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和精準性的同時,也保障了市場有序穩定發展。”兩江新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江新區市場監管局還把更多行政資源從事前審批轉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上,寓監管于服務。

兩江新區市場監管局以“信用+大數據”為抓手,將市場主體分為A、B、C、D四類,用綠、黃、紅、黑表示,實施分類監管,將市場監管力量主要集中在B、C類市場主體,實現“一次到府搞聯查,監管任務全覆蓋”,賦能企業健康發展。

産權內容完備、能夠得到有效保護,是市場主體持續參與競爭、積極創新創造的重要基礎。

3月16日,兩江新區市場監管局、兩路寸灘海關和兩江新區智慧財産權服務中心共同簽署了《共同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合作備忘錄》,三方將結合智慧財産權優勢企業標準對被推薦企業進行篩選並開展培塑工作。

今年上半年的一項數據顯示,全市智慧財産權創新百強企業,兩江新區入選27家,入選企業數居全市第一,3家企業進入前十強。

聚焦國際化

提升配套功能,彰顯“近悅遠來”優勢

康寧公司與兩江新區簽署協議,將在兩江水土新城投資新建大猩猩玻璃項目;日立ABB電網有限公司將在兩江新區建設世界級變壓器製造基地;聖戈班科順高新材料項目正式落戶兩江新區......越來越多外企看中了新區良好的營商環境,這離不開新區投資軟、硬環境的持續優化。

長安福特生産線 冉雨琳 攝

以汽車産業為例,經過數十年發展,重慶汽車産業已形成以長安係為龍頭,10多家整車企業為骨幹,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優勢産業集群供應鏈,本地配套率超過70%。

9月24日,長安福特EVOS在兩江新區下線。長安福特EVOS是由福特中國産品中心領銜開發、結合了全球的優質資源和最先進的科技打造的一款全球戰略級産品。

近年來,長安福特在智慧化方面不斷突破,落戶兩江新區的長安福特研究院更是專注于增強産品本土化研發及測試,進而加速産品更新,優化産品結構,完善産品譜係,全方位覆蓋細分市場。此前,長安福特總裁沈鼎文表示:“在重慶和兩江新區的大力支援下,長安福特發展勢頭日趨向好。”

這僅僅是兩江新區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作為重慶汽車産業的主要承載地,兩江新區根據産業鏈特點招引大量上下游配套企業,完整的配套體系吸引了一批龍頭企業,形成良性迴圈。

今年8月,兩江新區圍繞強鏈補鏈,建設“10+1”産業功能區實行鏈長制,聚焦汽車、電子資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10大産業和兩江協同創新區,推動土地集約節約、項目有效落地、産業成鏈成群、服務一體高效。

兩江新區還在優化營商環境“軟實力”上下功夫。在推進城市品質提升方面,兩江新區實施繡花式的微更新、微修復、微改造,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進“百園之城”建設,促進産城景深度融合,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樣板。

國際學校建設方面,重慶哈羅禮德學校已于去年9月正式開學;重慶耀中國際學校改擴建工程已經正式完工,專門為在渝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國際教育服務。

國際醫院建設方面,已經投用的萊佛士醫院不僅能為重慶市民及在渝外籍人士提供醫療服務,還將輻射西南地區國際醫療救助領域,大力提升重慶的醫療資源品質以及國際化水準。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系統工程。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羅藺表示,將重點對標“一個體系(國家、重慶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優化市場、法治、開放、政務、政商“五大環境”,開展持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制定清單,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不斷向好。(彭麗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