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視野觀照大足石刻

發佈時間:2021-10-08 08:55:40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國慶“黃金周”期間,央視首播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用全球視野觀照大足石刻

2021年10月3日起,4集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cctv-10)每晚《探索·發現》欄目中首播,在國慶長假期間,帶領廣大觀眾足不出戶,即可領略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的無窮魅力。

在國際化傳播語境下,該紀錄片首次將大足石刻同其他世界文化遺産相對照,揭秘大足石刻的歷史,穿越古今,觀照中國文化的前世,展望中國文化的未來。全片用深厚的人文精神烘托,令觀眾看得見大足石刻背後的故事,感受到大足石刻的創建者、發現者、研究者、保護者們的偉大情懷。

何謂“大足”?何以“大足”?

人類石窟藝術史上的巔峰和絕唱

千百年來,大足石刻倣若一位隱逸者,深居於重慶的山巒之中。其實,作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遠比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隱逸者”更為鮮活靈動。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藝術總監、著名紀錄片導演梁碧波就表示,大足石刻的造像就像是相冊一樣,記錄下了兩宋時期世俗生活的情形。不同於其他很多石刻造像多以宗教神祇為核心題材和表現內容,根植于巴蜀文化沃土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窮工極變,以其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承載了一個變遷時代獨特的精神內涵,創新了中國石窟藝術的表現形式,成為極具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也成就了人類石窟藝術史上的巔峰和絕唱。  如此驚艷的石刻造像,其開鑿歷程也曆盡千辛萬苦。千百年前,勤勞聰慧的巴渝先民,在山巒疊嶂間,以刀斧浸潤熱汗,以錘鏨抹蘸沸血,鑿石攻璞,于大足的百里岩壁之上,創造出舉世無雙的大足石刻,也雕鑿出代表了西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最高水準的傑作。1947年,梁思成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首次向世人介紹大足石刻,即刻便引發了巨大的轟動,震撼著全世界。然而,彼時戰火紛飛的中國,卻無力顧及大足石刻的開發與研究。20世紀80年代,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過神州大地,大足石刻也開始漸露出她綽約的風姿。世紀之交,大足石刻迎來高光時刻——1999年,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在多年砥礪經營下,如今的大足石刻已成為國家5a景區。

深度考據 歷史為證書寫

“影像論文”描摹“文化地圖”

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共分《願者之力》、《山崖上的宋》、《美的守望》和《造像裏的密碼》四集,從藝術、美學、科技等多角度對大足石刻及其反映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對大足石刻進行多維度、多視角的綜合考量和研究。

從2020年5月開始,創作團隊多次赴大足進行實地調研和考察,並在查閱了大量相關史料、學術論文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歷時近半年的時間對創作大綱幾易其稿,才最終確認拍攝方案。從2020年10月開始,創作團隊開始在包括大足、樂山、成都、杭州、開封、北京、上海、南京、連雲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在內的全國十多處地點進行實地拍攝。其中,在大足境內,創作團隊不僅拍攝了大足石刻最具代表的“五山”(即: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以及大足境內最早的尖山子石刻,甚至還深入到此前很少為人所知的小佛灣、古佛岩、舒成岩、妙高山、千佛岩等石刻造像群進行採景拍攝。  為了確保全片講述內容的準確性、嚴謹性,創作團隊不僅在拍攝過程中採訪了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北京服裝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重慶大學、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十多家研究機構的18位專家學者,還在後期撰稿和剪輯階段,不斷進行影片內容的調整、修改,以達到論述文字與影像之間的相互論證和匹配。最終,在歷時一年多的時間之後,4集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的創作終於完成。

作為一部定位為“文化紀錄片”的作品,《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沒有簡單地講述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總導演曾欣表示,“我們並不是單純在講大足石刻的歷史,而是在嘗試用歷史中一些‘支離破碎’的資訊,描摹出一份有關中國造像史、有關宋代、有關傳統中國審美、科技等方面的文化地圖。”因此,創作團隊沒有採用以歷史推動敘事的方法,沒有追求大而全的描述,而是以歷史為邏輯的佐證,利用內在邏輯對故事講述進行推動。

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

以“全球史觀”打造大足石刻研究新高度

不同於以往講述大足石刻的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首次站在世界文明發展史的高度,將大足石刻放置於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和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是以“全球史觀”從石雕藝術、科學技術、美學文化等多元角度進行綜合解讀的一次全新觀照和研究。據梁碧波介紹,《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一片在創作過程中始終牢牢把握住“站位高”“視野廣”的創作理念。基於這樣的創作理念,創作團隊在作品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節點,呈現出諸多前所未見的精彩內容和最新科研成果。  在探尋大足石刻的源起歷史時,本片以趙智鳳(智宗和尚)與大足石刻的關聯及其生平為軌跡,橫向勾連同時期世界另外兩大建築奇觀——法國巴黎聖母院和柬埔寨吳哥窟,呈現出大足石刻在同一歷史時期中傑出的藝術成就。

在呈現大足石刻的造像特點時,本片將大足石刻造像放置於宋代的歷史大背景下,借由其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逐步還原展開一幅生動的兩宋市井生活畫卷,用鮮活的人物故事闡釋大足石刻被稱為“立體的《清明上河圖》”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探尋大足石刻的美學價值時,本片將觸角延伸至非洲藝術、瑪雅文明、吳哥窟遺跡、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等世界各地,探尋全人類不盡相同的審美觀和美學價值,並以此探求中國人如何在其中重新發掘自我定位,真正實現文明互鑒、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真正做到美美與共,各美其美,並以大足石刻的美學為原點,為當代文化傳播探尋思考範例。

在探究大足石刻的“科技密碼”時,本片採取古代科技與現代修復兩條主線並行的講述方式,既觀照到兩宋時期大足石刻營造期間中國領先世界、影響世界的力學、光學、透視學、水文勘測、冶煉、系統工程管理等相關科技,同時也觀照到當代人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文物修復思路,追溯中華文明的科學精神特質。  基於豐富的文獻和實地考據,依託于紮實的理論及文獻研究,4集紀錄片《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以多維的視角、國際化的表達,為觀眾呈現出一個超乎我們以往認知的大足,一個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大足。有專家學者表示,《大足石刻:石頭上的世界》不是一部簡單的紀錄片,而是“4篇關於大足石刻的專業學術論文”,相信這部紀錄片的問世,將對提升大足石刻的文化品牌,提升大足石刻所在的重慶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大足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