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這些物件見證村民新生活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1-09-15 13:11:45 編輯:何靜怡


近年來,在各種政策的幫扶下,平安鄉幹部群眾的精神面貌實現很大轉變。王傳貴   攝/視覺重慶




9月7日,陳澤輝向記者展示曾經每日都要用到的水桶。顏安   攝/視覺重慶




九月七日,汪頂海拿著住院報告單,講述他的故事。顏安    攝視覺重慶




平安鄉新貌。王傳貴   攝


在脫貧攻堅戰中,深度貧困鄉鎮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之後,當地發生了哪些變化?9月7日,記者走進奉節縣平安鄉,走進村民家裏,從一些老物件上,看到了這裡的新變化。

飲水之變:

退出歷史舞臺的水桶

平安鄉的飲水曾是個大問題,水桶是村民家中必備之物。而咏梧村三社村民陳澤輝家的水桶如今放在二樓的閣樓上,當他搭著樓梯把水桶取下來時,記者看到上面挂滿了蜘蛛網,水桶裏也滿是塵土。


“差不多3年沒用過了。”他説。2018年通了自來水後,這個陪伴老陳幾十年的水桶就被束之高閣。早幾年,老陳每天都要到離家300米遠的“馬流水”挑水。“馬流水”,是當地的一股山泉水,從山上順著崖壁流淌而下,是附近上百戶村民的生命之水。


這麼多人要打水,發生摩擦在所難免。“有的人排隊,就只放個桶佔位子,把他的桶移開後人又回來了,這種情況就會吵架。”老陳回憶。還有另一種情況,冬天水流很小,接一桶水要半小時,排在後面的人冷得跺腳,又等得失去耐心,吵架便時有發生。


“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就得去打水。一挑兩桶,大概100斤。這還不夠,下午還得再去挑兩桶。”老陳家裏共有8口人,吃水需求較大,再加上喂了幾頭豬,一天最少要4桶水。


儘管如此,陳澤輝還算離得近的,在十王廟(小地名)住的李大平、胡少權等人,離水源有四五公里遠,來回一趟要3個小時,“一天走兩趟,時間基本上就耗在這上面了。”


2018年,鄉里在“馬流水”附近修了蓄水池,再通過管道引到村民家裏,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水桶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吃水怎麼樣?”老陳笑答:“我們都開起農家樂了,你説怎麼樣?”


畫外音>>>


近年來,平安鄉的基礎設施實現歷史性跨越,人居環境發生歷史性巨變,新建骨幹水源工程10處,整修人飲水池94處,新建地下鑽井6座,建成關門山應急提水工程。新建“四好農村路”260公里、人行便道297公里,村村通上穩定動力電,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均得到根本解決。


産業之變:


賬本裏的民生與幸福


作別陳澤輝後,記者又來到了天臺村三社。村民趙明輝剛把煙葉賣完,趕緊摸出賬本記了一筆:煙葉收入1.2萬元。


趙明輝的賬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的收支情況:除煙葉收入外,還有辣椒、甜玉米等收入。這兩項收入均不算高,分別只有2000多元和1000多元。“今年氣候不好,風也大,吹倒了不少。”趙明輝解釋道,但他並不懊惱,“一來這兩樣本來就不是我的主要收入,二來我買了保險,每畝應該還可以賠幾百元。”


他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是煙葉,兩畝煙葉能收入1萬多元;二是生豬,20來頭豬每年能為他帶來七八萬元收入;三是白菜,去年五六畝白菜賣了4萬多元。這些收入趙明輝都記在了賬本上。


以生豬為例,賬本上記錄著:今年3月,他以200-300元不等的價格購入豬仔,然後先後3次購買玉米,每次兩噸,每次夠吃兩個月,如今豬仔已長到近200斤。


如此計算,把一頭四五十斤的豬仔喂到250斤,大概需要600斤玉米和1包飼料,成本約1300元。辣椒每畝分別需要七八十斤底肥和肥料,加上地膜成本約300多元,正常情況下每畝純利潤有2000多元。


記者注意到,趙明輝的賬本上還記錄著從政府獲得的一些幫扶政策,例如扶貧小額信貸5萬元的貼息貸款,又如種植甜玉米獲得了每畝30多元的補助,此外還有土地入股獲得的分紅等。賬本上,既體現了一個小家庭的收支,也反映著黨和政府的民生關懷與冷暖。


畫外音>>>


近年來,平安鄉大力發展高山蔬菜、豆腐柴、中藥材、小水果、豬牛羊等特色産業,農業産業的規模、産量、産值顯著提升。2020年,全鄉農業總産值達到11.3億元、增長10.2%,貧困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10元。


政策之變:


住院報銷單上的惠民為民


説起這幾年享受到的幫扶政策,咏梧村村民汪頂海拿出了幾張住院報銷單。第一張是幾年前的單子,那時他得了心臟瓣膜病,做手術花了10多萬元,報銷後自己還是花了五六萬元;第二張和第三張分別是去年和今年的報銷單,去年汪頂海換髖關節花了8萬多元,今年5月換膝關節又花了5萬多元,但由於享受到了健康扶貧政策,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兩張單子加起來,汪頂海自付費用只有1萬多元。


“黨的政策好。”談及感想,他脫口而出。49歲的汪頂海是個老病號,7歲就得了骨髓炎落得雙腿殘疾,好不容易恢復了一些,能拄拐行走,又連續遭遇了上述幾次大病。但在政策的扶持下,汪頂海挺了過來,如今雖然要坐輪椅,但精神狀態還不錯,並沒有消沉和頹廢。


除了健康扶貧政策外,汪頂海一家還享受到不少精準幫扶政策。他的兩個孩子,一個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讀大四,一個在奉節永安中學念高一。由於享受到了教育資助政策,兩個娃讀書基本沒有給汪頂海增加什麼額外負擔;考慮到汪頂海一家的實際情況,村裏還將其評定為低保戶。加上住房改造等政策,汪頂海免去許多後顧之憂。


“雖然還是一身病痛,但説起看病沒這麼懼怕了,心理壓力減輕了很多。”汪頂海説。


畫外音>>>


平安鄉始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攻堅克難,醫療、教育、就業等精準到戶政策實現全覆蓋。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工作中,該鄉緊盯易致貧返貧風險戶,採取健康保障、貧困助學、兜底保障、金融扶貧等政策對症施策,保持幫扶政策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已落實醫療救助119人次、教育資助162人次,落實農村低保401戶853人。


精神之變:


消失的蓋碗與骰子


基礎改善了,産業發展了,政策覆蓋了,外部環境的變化自然會對人的精神面貌産生積極影響。


37歲的平安社區村民許登榜歲數不大,賭博歷史卻不短,蓋碗和骰子曾是他的身邊之物,往事讓他有些羞于啟齒,磨了半天才從齒縫裏蹦出幾個字:“賭大小用的。”


早些年,許登榜是個跑貨運的司機,時間相對自由,還闖南走北結識了不少人,可他也染上了賭癮。


許登榜欠賬最多的時候,數額達到幾十萬元,這對許登榜的家庭來説無異於是天文數字。父母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老婆也跑了,許登榜每次都是嘴上答應得好,但還是往賭場裏鑽。


許登榜的父母只好求助於村社幹部,鄉里給他找了一份開垃圾轉運車的活路。時間久了,賭場的人不找他了,鄉里和家裏也都有人守著,許登榜漸漸戒了賭。從前那個成天懶散、嗜賭成性的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忙於工作的許登榜——他打了3份工,一是開垃圾轉運車,二是用自己的皮卡車跑運輸,三是和父母一起開農家樂,一個月收入萬把塊,忙得不可開交。


畫外音>>>


經過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社會變革和深刻的思想變革,平安鄉絕大多數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過去“揣著手等”“背著手看”,轉變為現在“甩開手幹”,下一步也將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評選“道德模範”“文明標兵”,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