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能吃苦、特別愛學習、特別能戰鬥、特別講奉獻,這是江津區退役軍人何洪明身上最閃耀的標簽。從農家娃到革命軍人,從退役軍人到建築業高管,不管身處何方,他始終保持對黨的忠心和矢志不渝的初心。
如今,何洪明是重慶博達建設集團項目經理,成為重慶建築業先進典型人物,承建的工程10多次榮獲重慶市和江津區大獎,先後解決7萬多人就業,吸納1200名退役軍人,培養100余老兵在新崗位上成為骨幹。
特別能吃苦抗洪一線衝鋒在前
1979年底,何洪明應徵入伍。從進軍營那一天起,他每天提前半小時起床訓練,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讓他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也在半年的時間內光榮入黨,並成長為副班長,後任班長、代理排長。作為軍人和黨員,何洪明時刻牢記入黨誓詞,一舉一動聽黨指揮,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何洪明總是衝鋒在前。
1981年夏季,駐地突遇洪水襲擊,何洪明連續15天夜以繼日跟戰友們一起奮戰在抗洪一線,扛沙袋、鏟土、加固堤壩。陽光毒辣,長時間的暴曬,讓何洪明的雙臂上起了一大片水泡,潰爛之後鮮血直流,戰友們勸他休息,可他堅持戰鬥在抗洪大堤上。因為連續高溫天氣,加上悶熱潮濕,何洪明手臂上的傷口感染紅腫,身上也出現曬傷、濕疹,但他抹上消炎藥,堅守在第一線。何洪明的傷口流膿、紅腫,卻救起12名受困群眾,用血肉之軀堅固抗洪的鋼鐵大堤。四川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9月授予他“抗洪救災成績突出”獎狀。
特別愛學習從門外漢成為“土專家”
1984年,何洪明從軍營回到家鄉,歷任水管員和國土員,無論哪個崗位,他都愛一行鑽一行,多次被重慶市安委會、重慶市國土局評為“先進個人”。1992年被原江津縣委、縣政府評為“社教優秀隊員”。
2001年,何洪明加入農民工隊伍,在工地摸爬滾打的日子裏,幾乎每天干10小時以上的活,晚上還要自學建設施工知識。大年三十,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歡天喜地,那時的他,卻忙碌在建設工地上,有時還把妻兒接到工地一起過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何洪明不僅要計劃好工期、保證品質,更每天泡在工地搬運材料、指揮施工。打一年工,口袋裏就剩下500來塊錢,何洪明卻舍得拿上300元去買書學習。磚工、瓦工、鋼筋工……幾乎所有的建築工種他都做過,從班長到隊長,從組長到項目經理,短短幾年時間,何洪明從門外漢成長為建築行業的“土專家”。
特別能戰鬥帶領“鐵軍”勇啃“硬骨頭”
何洪明在施工隊伍裏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帶出了一支“鐵軍”隊伍。員工進工地後統一著裝、統一調動、資金統收統支,對綜合評定前10名施工隊長髮給流動紅旗。每年投資30多萬元的培訓費,做到建築技術管理人員培訓全覆蓋,農民工培訓持證上崗全覆蓋。就這樣,“鐵軍”隊伍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1998年,江津迷你星座是當時少有的高層建築。因施工難度大成了“燙手山芋”。一批又一批的施工隊先是魚貫而去,而後又搖頭而回。原來是建築品質要求很高、工期很緊,還沒有“搞頭”。何洪明被委以重任,讓他帶領班組去啃這塊“最硬的骨頭”。塔吊不夠,何洪明就和他的兄弟們用雙肩挑;效率不夠,何洪明就帶頭學習新技術,採用桃形鏟磚法,加班加點幹。施工中,他們的業績一直遙遙領先,終於按期完成了工程任務。經甲方驗收,為優良工程,受到甲方的好評。該工程還多次榮獲重慶市和江津區建築品質大獎。這樣的事舉不勝舉。
特別講奉獻時刻心繫困難群眾
成績、榮耀接踵而至,但何洪明沒有居功自傲,而是永葆軍人和黨員的初心。作為項目經理,他從不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在招工、培訓環節,他對貧困人群實行“兩優先”,累計向困難群體提供崗位7000多個,免費培訓2000人次,帶動100余個貧困家庭脫貧。
同時,何洪明還不忘獻出愛心。1998年江津洪災,他帶頭獻愛心。2003年,資助龍華鎮10名學生完成學業。2007年,家鄉遭受洪災,他一馬當先捐贈物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何洪明帶頭捐款捐物……截至目前,何洪明及其團隊向社會捐款捐物累計價值200多萬元。
征程萬里,初心如磐。40多年來,何洪明始終以一個老兵的姿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以及退役軍人的忠誠與擔當。(曹成、陳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