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兩江重慶首頁 頭條 要聞 經濟 交通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遊 企業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産 大數據 時評 政務聯播 視頻訪談 成渝經濟 網上直播 特別策劃 雙語資訊
  
  > 要聞
如何“栽下梧桐樹”引得人才來
作者:重慶日報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1-04-27 16:20:40責編:尚善

在過去兩屆“重慶英才大會”上,重慶共引進緊缺優秀人才2504名,簽約項目515個,吸引諾獎獲得者莫罕·莫納什尼可持續發展應用研究中心等多個高端平臺落戶。

2020年

新增招收博士後607人,提前14個月完成招收人數“倍增計劃”

重慶新增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0個,同比增長100%,實現培養平臺“倍增”

新增國家級博士後資助項目267項,同比增長100%,實現資助項目“倍增”

資料來源/市委組織部

朱習加,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汽研風洞中心首席專家,她帶領團隊在重慶建立了中西部首座汽車風洞項目,為重慶汽車産業提供一流研發平臺。

田勤,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2020年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汽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優秀人物”,為長安汽車“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提供人才保障。

林楊,長安汽車兩江工廠三廠區總裝車間工人,在繁忙的汽車生産線上,他和數以千計的工人一起默默付出,為工廠的産品交付、品質提升作出自己的貢獻。

朱習加、田勤、林楊,他們在不同崗位、不同企業,共同為重慶汽車産業奮鬥。正是無數個他們那樣的人,讓重慶汽車産業在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整車産量逆勢同比增長13%,産量佔全國比重較2019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

4月21日召開的全市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大會強調,要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工程技術人才,著力夯實製造業發展人才支撐。

重慶正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無論是建鏈、補鏈、強鏈,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人才。只有不斷為人才引進開闢“綠色通道”,加速完善配套一系列人才“落戶政策”,才能廣集眾智、匯聚群力吸引多層次人才加盟重慶,助力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多層次人才加速匯聚

今年1月,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康”)推出SF5自由遠征版,綜合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

研發新能源汽車,需要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來支撐。金康整合全球研發人才,引入高端人才,彌補産業鏈發展短板。高繼勇、陳渝褀便是其中兩位。

高繼勇擅長汽車智慧網聯技術,擔任智慧駕駛技術總監,負責汽車電子、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研發;陳渝祺擔任整車整合總監,負責整合集團的整車平臺架構項目開發。他們都是行業專家,為金康SF5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

朱習加同樣如此,借助她20餘年海外空氣動力學和氣動聲學開發經驗,中國汽研在渝投資5億元建設的汽車風洞中心得以順利完成。

這樣的例子,近年來在重慶還有很多。

重慶通過國創會(英才大會前身)引進蒙敏,她成立的重慶迪納利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在生物醫藥分析行業的空白。

從國外回渝創業的譽存科技聯合創始人陳瑋,迅速讓譽存科技成長為重慶金融科技行業的領軍企業,幫助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授信超500億元。

在過去兩屆“重慶英才大會”上,重慶共引進緊缺優秀人才2504名,簽約項目515個,吸引諾獎獲得者莫罕·莫納什尼可持續發展應用研究中心等多個高端平臺落戶。

2020年,重慶新增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0個,同比增長100%,實現培養平臺“倍增”;新增國家級博士後資助項目267項,同比增長100%,實現資助項目“倍增”;新增招收博士後607人,提前14個月完成招收人數“倍增計劃”。

無論是一家企業,還是一條産業鏈,都需要構建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在這個梯隊裏,高端人才是項目的設計者、決策者,而項目的推動,則需要大量以本科生和碩士生為主的中端人才。

長安汽車在發佈“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戰略”後,對公司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新要求。田勤對公司各崗位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後發現,公司不但需要專業深度上縱向發展的人才,還需要在寬度上橫向發展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跨界人才”。基於此,她參與了長安汽車“橫向七類、縱向二十二級”職位體系建設,打破傳統的“一崗到底成長通道”,幫助企業人才由“單一領域”向“跨領域”轉型發展。

近幾年,重慶市內每年畢業的本科生加碩士生總數均達到10萬人,加上“百萬英才興重慶”“重慶英才·職等你來”等引才活動的常態化開展,重慶的中端人才隊伍不斷充實。

産業鏈高品質發展,還需要大量産業工人。作為基礎人才的産業工人,是構成産業鏈人才結構的基石。

近年來,重慶不但從産業工人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提高産業工人地位,增強産業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還出臺了《關於推進新時代重慶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將産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實施重慶市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納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産業鏈人才分佈不均

然而在重慶,不是所有産業鏈的人才供給都能得到滿足。

以近年來重慶人工智慧領域誕生的“獨角獸”企業——雲從科技為例,雲從科技雖然已成為國內人工智慧的頭部企業,但也受制于缺人才的困境。

“目前公司在演算法、大數據等領域很缺人,我們的高端人才大多是從國外公司引入的。但目前公司技術團隊依然人員不足,還需要大量的演算法工程師和技術開發人員。”雲從科技相關負責人坦言。

與雲從科技一樣面臨人才緊缺的不止一家。重慶漢莎科技是一家從事網際網路建設和多媒體應用的科技公司,創始人鄧輝表示,公司曾在2018年謀劃佈局AI領域,但最終因為演算法工程師等核心人才難找,只能暫時放棄該想法。

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發佈的《重慶市智慧産業發展研究報告》,我市目前並無專門針對智慧産業領域的引才政策,近年來引進的智慧産業人才也遠不能滿足産業發展需要。

“雖然我市人才在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産業上有一定積累,但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整體上的人才儲備、水準還比較落後。”重慶人工智慧協會負責人表示,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市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依靠高校,但是本地高校智慧産業學科實力偏弱,培養人才的總量不足。如果人才供給不足,將制約我市人工智慧發展。

其實不僅僅是人工智慧産業,近年來,我市為把握智慧化帶來的發展機遇,積極佈局的積體電路、雲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人才供給問題。

以機器人産業為例,我市早在2013年就提出打造“機器人之都”,但時至今日,重慶還只能仰望這個目標,其主要原因就是遭遇了“人才問題”。

“我們公司現在也急需機器人研發人才,正在持續招聘中。”重慶德新機器人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研發部副主任劉飛證實了相關企業的人才吃緊狀況。

“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軌,教育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高校培養的人不少,但企業仍喊無人可用。”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帶頭人何國田説,高校學生實踐能力缺乏,公司往往不願錄用。

高校培養與實際應用的脫節,讓中端人才缺失,危及産業鏈人才的梯隊建設。而作為産業鏈基石的産業工人,情況更不樂觀。

今年的春季招聘,重慶許多製造業企業都把門檻放得很低,多數崗位已不提工作經驗的要求,一切都等求職者“來了再説”。

但即便如此,不少崗位難以獲得求職者青睞,也很少有企業能招到足夠的員工。

記者從我市多家製造類企業了解到,部分企業一線工人的春節後返崗率只有80%左右,即便是春節後發開工紅包的企業,返崗率也只有90%。流失的人工,有相當一部分轉行去送外賣。

根據中研産業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截至2020年,中國的外賣員、快遞員從業總人數高達1000萬人。加上近些年網際網路公司在生鮮配送、餐飲供應鏈、網約車等領域發展迅速,不斷從製造業“搶人”,造成産業工人流失嚴重。

留不住産業工人,“重慶製造”誰來製造?

建設“近悅遠來”人才生態

如何解決人才問題?政府、企業都在想辦法。

前不久,重慶一個叫桴之科的企業,研發了一款77GHz毫米波車載雷達,打破了歐美對該款産品的壟斷。然而,研發這款雷達天線、PCB板等核心零部件依靠的是外地團隊。

“這確實沒辦法,重慶缺少無線電領域的高端人才。”重慶桴之科董事長董理理説,唯有高薪聘請“外援”這一個辦法。

企業缺乏高端人才,政府出臺政策全力破解難題。

4月22日,重慶連續出臺《重慶市加快集聚優秀科學家及其團隊的若干措施》(簡稱“塔尖”政策)和《重慶市支援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簡稱“塔基”政策),圍繞安家資助、項目支援、崗位津貼、科研經費、金融扶持、成果激勵等方式整合獎補,共提出17條措施,大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陶世祥表示,未來兩年兩江新區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生物制藥等“塔基”人才需求超10萬人,急需高端科技研發“塔尖”人才近千名。

為此,兩江新區近一年來動作頻頻:明月湖科創實驗班揭牌開班,兩江協同創新區“一號工程”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建成投用,兩江新區與上海交通大學簽訂一系列産學研合作協議……但這些項目均處於起步階段,要獲得效果仍需要一段時間。

“這些項目值得期待,缺少名牌大學的深圳就是這樣培養中端人才。”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董事長王飛説,2012年以來,深圳通過自主舉辦以及引進國內外名校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學等7所院校,還按照“小而精、專業化、國際化”的思路,合作共建起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等一批産學研用結合的特色學院。

不同於高端人才需要引進,中端人才需要培養,産業工人原本是重慶的強項。但隨著服務行業用人數量的增加,以及薪酬待遇的提升,各産業鏈特別是製造端如何留住産業工人?

“産業工人群體看似龐大,但他們的訴求卻有很多共性。”田勤認為,穩定産業工人隊伍的關鍵,一是解決他們的個人發展問題,二是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林楊説,在長安汽車,每一個産業工人都能真正學到技術。廠裏的前輩們都願意為新人提供指導,所有員工都適用“橫向七類、縱向二十二級”的職業發展通道。個人發展不愁了,工人們自然打算好好幹下去。

在熱鬧、舒適的地方,兼顧工作與生活。無論對於科學家還是産業工人,這都是最樸實的願望。然而,製造業企業的研發和生産用地大都規劃在遠離市區的地方,怎樣才能讓員工生活豐富多彩?上海張江科學城的答案是:産城融合。

細看《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可以發現,教育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約20%,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和綠地比例不少於16%,水面率不低於10%……生活配套規劃相對於産業規劃,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但正是在這座少了“高”與“冷”、多了“煙火氣”的科學城裏,不同層次的人才都找到了歸屬感,迸發出了強勁的創新創業活力和生産積極性。2020年,張江科學城規上工業總值突破3000億元,真正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産業高地、人才高地。(陳鈞、王天翊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8000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8063

廣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