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不是寫在紙上挂在墻上的”

發佈時間: 2019-08-12 09:56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彭訓文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91歲的葉連平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卜陳學校退休教師。他退休後自掏腰包在家中辦起留守兒童之家,20年來義務輔導學生1000多人。今年7月,葉連平入圍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圖為葉連平和孩子們在一起。

張發平攝(人民視覺)

今年清明小長假,有的遊客在山東省濰坊青州市雲門山街道付家村桃園裏,爬上桃樹玩樂。

王繼林攝(人民視覺)

高空拋物,高鐵“霸座”,遛犬不牽引,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大聲接打電話、違規吸煙、赤胸裸背……一些道德失范現象近年引發社會上關於國人文明素質的討論。

對此,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廣西、重慶等地通過立法,向不文明行為説“不”。中宣部上月底結束徵求意見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深化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

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不應停留于寫在紙上、挂在墻上、説在嘴上,而應終身相伴、付諸行動。多位專家指出,進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與公民素質也有了新內涵和更高要求。針對一些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不文明現象和敗德現象,現在是到了該徹底解決的時候了。

有人把公共空間當成自己私欲“跑馬場”

室外熱浪滾滾,室內冷氣充足,還有鬆軟的沙發、床,這是多舒服的納涼去處呀!在北京市一家大型傢具商場裏,一到中午,産品體驗區的沙發和床上便躺著很多“試睡”顧客,有的乾脆脫了鞋、蓋上被子。曾在國外留學的小魏對記者説,這種“蹭睡”行為,國外也存在,近年來開始在國內流行,商家默許是部分原因,主要還在於部分人不講公德。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類似在商場“蹭睡”等不文明行為引發人們關注。這些行為看上去很小,對個人、社會風氣的影響卻很壞。

最近,一段視頻在網路熱傳。視頻中,一名大媽手裏拎著一包黑色東西,伸出窗戶正準備往樓下扔,就在這時,住在另一棟樓裏的小夥子突然大喝一聲:“嘿!別扔啦!”大媽被這突如其來的吼聲嚇了一跳,趕緊縮回了屋裏。據拍攝視頻的小夥子稱,這名大媽住在6樓,經常如此扔垃圾,他實在忍不住了,就吼了一聲……網友紛紛點讚:吼得真好!

高空拋物現象曾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這簡單一拋,造成的危害輕則破壞環境,重則危害財産、傷人生命。今年6月,廣東省深圳市男童小宇航在福田區京基禦景華城小區樓下行走時,被高空墜下的玻璃窗砸傷,3天后不幸離世。這個悲劇引發社會關於高空拋物行為的強烈指責。

一些公民長期存在道德失范行為。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遛狗不牽引、闖紅燈、廣場舞擾民、赤胸裸背、高鐵“霸座”、網路語言粗俗、外出旅遊不文明等。這些不文明行為既表明個人道德模糊或缺失,又破壞了公共道德,有的還會引發嚴重後果。例如,近段時間出現的扒高鐵車門、向飛機投擲硬幣等,嚴重威脅他人生命安全。

一些領域的職業道德缺失現象也值得警惕。

一份寫滿個人資訊的簡歷值多少錢?近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某網際網路招聘平臺員工參與倒賣個人資訊案。該平臺工作人員盧某和王某利用職務之便私下出售用戶個人簡歷達16萬餘份,一份賣5元左右,內容包括姓名、身份證號、住址、電話、受教育程度、工作單位、薪資收入等個人資訊。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生效文書中看到,判決書中認定的被告人銷售或購買的個人資訊數量均十分可觀,每次交易達上萬條數據的情況很常見。

這些年,包括官員貪腐、新聞事件不斷出現“反轉”、醫護人員玩忽職守、教師違反師德師風等職業道德缺失現象時有發生。有些涉及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領域人員職業道德出現滑坡,如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等,影響尤其惡劣。

還有一些道德失范行為觸碰了公序良俗底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包括一些短視頻平臺傳播低俗不良資訊、婚鬧、直播虐殺野生動物、惡搞英雄烈士、侮辱國旗國徽等。例如此前出現的有人身穿日本軍服在南京抗戰遺址前擺拍事件,嚴重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

專家表示,一些公民將公共空間當成個人私欲“跑馬場”,對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造成很大破壞。特別是一些不文明行為、失德敗德現象久治不絕,凸顯了公民道德建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

為什麼道德失范現象久治不絕?

德是人之本,人無德不立。為何一些公民的道德失范現象久治不絕?

從客觀因素看,這與社會轉型期的特殊性有關。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邢朝國對記者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變遷非常快,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高度集體化組織化社會向多元化個體化社會轉變,道德體系和維繫道德的社會治理力量都在發生變化。由於市場經濟規則、政策法規、社會治理還不夠健全,一些傳統社會就存在的道德失范依然存續,還出現了一些新的道德失范現象。

更主要原因在於,一些人法治意識薄弱、不講社會公德。

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廣場上,一隻金毛犬在步行街中間蹦得歡,項圈上的繩子已不見蹤影。廣場管理人員大聲提醒,犬主人則回應説“我家的狗不咬人”,最後在旁人勸説下才匆匆將狗牽離。市民舒女士對此憂心忡忡:“都説自己家的狗不咬人,可要是不牽繩,誰能保證不傷人?”而對於給寵物打疫苗、登記、挂狗牌等,很多養犬人都表示一無所知。

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認為,從根源上説,中國儒家倫理傾向性善論,傳統社會是倫理社會,重視道德教化和禮儀熏陶。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極大激發了社會活力,同時也導致一些人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公共意識、社會公德淡薄。由於缺乏法制約束、道德教化弱化,一些人把個人私欲帶入社會生活,為滿足自身利益而肆意侵犯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相關規範引導不力也是重要原因。近日的一個上班“早高峰”,在北京地鐵6號線金臺路站,一名男青年提著一份小籠包進入車廂,旁人對此沒有説話,車廂旁的乘務管理員也沒有阻止。這個男青年找到一處角落便吃了起來,氣味很快飄散在四週。車廂內,拿著早點、飲料的人也不少,有的乘客還不時吃喝幾口。

而就在3個月前,新修訂的《北京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和《關於對軌道交通不文明乘車行為記錄個人信用不良資訊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不得在地鐵車廂內飲食,違者可能會被記錄個人信用不良資訊。很多乘客表示,並不知道哪些食品不得在車廂裏吃;地鐵站裏也沒有可供吃東西的場所。

“很多人並不是故意不講公德,而是不知道、不了解怎麼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陸益龍總結了當前公共場所秩序管理方面存在的三個問題:一是公德教育不足。以往道德教育更注重宏觀的理想教育,對公共領域基本行為規範宣傳教育不夠。二是公共場所執法監督力度不夠。在很多公共場所,缺乏足夠訓練有素的執法監督者對公眾不文明行為進行及時監督、教育和處罰。三是公共場所行為規範引導不到位。

用法治讓道德規範真正“硬起來”

隨地吐痰、便溺,亂扔亂倒廢棄物;垃圾不分類投放;遛犬不牽引,犬糞便不清理,違規飼養大型犬、烈性犬;行人或非機動車不遵守交通信號燈,亂穿馬路……對這些不文明行為,您認為應該怎麼辦?

最近,北京市通過調查問卷票選應該處罰的19項不文明行為。列舉的處罰措施包括批評教育、警告、罰款、納入個人信用資訊記錄、安排社會服務、治安拘留、在一定範圍內公開不文明行為者資訊等7項。對於見義勇為、志願服務等12項文明行為,問卷提出了倡導鼓勵措施,包括授予榮譽稱號、現金獎勵、享受北京市積分落戶政策等。

此前,廣西、天津、山東濟南、河北唐山等地已陸續推出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用立法向不文明行為説“不”。例如將於9月1日起施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規定,交通工具上“霸座”等行為與個人信用資訊記錄掛鉤、遛狗不牽繩最高罰款500元、公眾因不文明行為被罰可申請參加社會服務代替處罰。各地出臺的法律法規中,鼓勵文明、懲罰失德正在成為關鍵詞。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很多專家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全社會文明程度提高,人們對不文明行為的容忍度降低了。目前不少地方探索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法律規制,符合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大方向。

不過,對不文明行為者的處罰做到“罪刑相當”並不容易。“一些不文明行為選項存在與現行法律法規交叉、執行難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主任呂艷濱表示,比如擾民、不守交通規則等本來就有法律法規禁止,只是因為執法不嚴,對此,今後加大執法力度即可,再單獨專門規定意義不大。另外,“霸座”現象可以在現有規定裏找依據,單獨專門規定反而會造成制度銜接上的問題。立法者要區分純道德問題和兼具道德與法律的問題,前者靠法律法規以及處罰很難奏效。也有專家擔心,將一些無關信用的不文明行為納入失信記錄,可能造成信用懲戒泛化、濫用。

為此,中宣部上個月結束徵求意見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徵求意見稿)》提出,要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同時各項公共政策制度從設計制定到實施執行,都要充分體現道德要求,符合人們道德期待。

邢朝國表示,道德與法律屬於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範,理想狀態下,二者相輔相成。但在實際生活中,法規與民俗、道德相衝突的情況也有發生。他建議,通過加強社會治理和政府引導,為公眾提供明確、穩定的道德規範,將社會成員嵌入到一套具有共識性的道德系統中,確保對個人道德失范行為提供有力規制。

馮建軍認為,對高空拋物、扒高鐵車門等嚴重道德失范行為,不能止于社會輿論的道德譴責,而應訴諸法律,像對待“酒駕”一樣進行懲治,使道德規範真正“硬起來”。

“公民道德不是寫在紙上、挂在墻上的。要培養公眾規則意識、提升文明素質,全社會必須積極行動。”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春光對記者表示,應完善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道德教育體系,同時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要多開展文明促進交流活動,教會人們如何正確進入公共生活,如何做一個合格文明的現代公民。公民逐漸養成文明習慣,整個社會文明才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