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家長為啥不買賬?

發佈時間: 2018-07-20 10: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近日,教育部的一則《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引發熱議,有人點讚,有人反對。曾經也上過課外輔導班的小編,對於這則《通知》的感受比較複雜。

《通知》要求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中文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嚴禁佈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社會培訓機構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

究竟“幼小銜接”的正確姿勢應該是怎樣的?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誠邀你在文末留言互動,發表意見。

教育部為什麼會發這樣一則通知?

《通知》指出,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這不僅剝奪了幼兒童年的快樂,更挫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

這裡就涉及到了“幼小銜接”的問題。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互相連接,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成長路上的一個轉折期。由於幼兒園和小學兩種教育階段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能否順利實現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對兒童未來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有媒體認為,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模式是遊戲模式,而小學是課堂模式。

在許多存在“小學化”傾向的幼兒園和社會培訓機構內,“幼小銜接”被等同於知識的銜接,要求孩子提前學習中文拼音、加減法和英語單詞等等。網路上甚至流傳著一份“幼升小普娃牛娃配置表”,將處於“幼升小”階段的孩子依據掌握的語文、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多少,劃分為“普娃”、“牛娃”和“超牛娃”。

網傳幼升小“普娃”、“牛娃”、“超牛娃”配置表

不知道諸位網友看到這張表有什麼感受,小編是在瑟瑟發抖的,從娃娃開始就要分個“三六九等”,上個小學就要掌握這門多技能,請問娃娃們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去年2月16日,在全國政協召開的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圍繞“辦好學前教育”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湯素蘭認為,農村幼兒園大多數“小學化”、“城市化”甚至“西洋化”,且管教不當。這會對兒童天性與創造力造成壓制。

在此次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回應:要加強對各類幼兒園的教研指導,堅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出手了,開始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不過,家長們似乎並不領情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網友和家長的評論。




有媒體分析,“小學化”現象的改善與否,關鍵在於家長。

從現在家長的年齡層次來過,基本上都是經過應試教育的。這批家長,學歷比上一輩父母有明顯提升,對子女的教育要求,標準也明顯提升。讓這些家長接受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知識“毫無長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育部2012年出臺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其中有一條標準:5~6歲的孩子“會10以內的加減運算”,這比網傳配置表中“普娃”的標準還要低。讓經歷過殘酷的升學競爭、正在工作崗位上被各種績效考核“虐”著的家長們默認自己的孩子比“普娃”水準還低,恐怕有點“強人所難”。

其次,焦慮似乎成為了現代社會的“通病”,對孩子教育問題的焦慮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更何況,現在市面上大量有關兒童早期教育的書籍,和“贏在起跑線上”的社會輿論壓力,讓這種焦慮更加沉重。一些科學的、理性的呼聲總是會被家長的焦慮情緒湮沒,人人求“上進”,家家不淡定,互相負激勵、惡性迴圈。

這是香港一家培訓機構的宣傳海報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並不是內地家長的專屬思維。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注意到,香港的爸爸媽媽們,在這方面的焦慮一點也不少。看上面的這張海報,內地的家長們是不是有點共鳴?

有媒體也早在2012年分析了“小學化”難治理的現實土壤:

“其一,一些重點小學,年年都在用考試選拔的方法來限制學生生源的過度膨脹,對轄區內的幼兒園而言,只能進行小學化教育來適應此環境;其二,教育部門對於學前教育的監督檢查力度不夠,許多禁令只是停留于紙上談兵水準上,這在客觀上形成了對幼兒園小學化的縱容;其三,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在教育資源的獲取上,出現嚴重不均,民辦幼兒園只能用提高所謂的教育品質來吸引家長注意;其四,也是根本性的問題,是應試教育的存在。”(中國新聞網2012年10月報道《為何學前教育看不上“10以內加減法”?》)

這幾個問題,今天並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想讓孩子的童年不被“毀掉” 各方面都需努力

教育部這次出臺的通知,分四個階段進行,經過全面部署、自查與摸排、全面整改、專項督查,要求總體整改工作于2019年4月底前完成。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及各省級教育督導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開展專項督查,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

如此快節奏的工作部署,究竟能不能奏效?從歷史經驗來看,不太容易。

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如今6年過去了,客觀來説,這種現象並沒有多大改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否則,教育部也不會在今年出臺《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在全國政協2017年2月16日召開的那次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提出:深化綜合改革是提高學前教育品質的必由之路。幼兒園和小學要按照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小學對新生的合理期望,共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教育行政部門要完善幼兒園準入和評估體系,分層分類制定標準,在規模拓展上避免“搞運動”,加強品質監測和保障;規範小學招生程式,堅持就近免試入學和“零起點”教學;多種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實現家園合作共育;加強宣傳並引導家長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特點,不揠苗助長,保障孩子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

湯素蘭也建議,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學前教育,保護幼兒天性,尊重幼兒個性發展,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才是學前教育的根本。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認為,為孩子“減負”,需要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方可奏效。

這次教育部的文件就明確表示,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對於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以及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或以幼兒參加有關競賽成績及證書作為招生依據的,要堅決糾正,並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納入規範辦學誠信記錄。”如果這一點能做到,或許能起到些效果。

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真誠希望,社會各界應該一起努力,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為祖國的未來留下可期待、可想像的空間。

來源:教育部官網、新華網、騰訊網、四川線上、中國新聞網、人民政協報等

轉載請標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相關閱讀:

“急群眾所急”!李克強總理的批示比電影更暖人心

狂犬病疫苗造假,何止“良心去哪兒了”?

暴雨來襲:“看海模式”下,城市內澇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