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終是實,舉措持恒久”提信心增收入讓居民無憂消費

發佈時間:2023-03-31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商聞 責任編輯:沈曄

擴大國內需求、做大國內市場作為今年的五大經濟工作之首。各級政府也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創新消費場景等放在優先發展位置。要想提振消費,必須要讓居民樂意花,有錢花和不怕花。具體來看,有以下三點:

1.恢復市場主體信心讓居民願意消費

提振信心,讓居民願意消費,要從以下二點著手:(1)政策支援,釋放活力:今年年初各個省、市及自治區都制定了增長目標,大多在5%以上,也推出了各項減稅增收、增加補貼、項目擴建、産業引領等穩增長和促發展的政策。這些舉措對於信心的維繫十分重要。(2)政府要明晰角色、長遠規劃:要發揮好自身的“守夜”、“福利”和“服務”的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安全、保護市場、設施構建、維護公平和服務企業等保障支撐。

2022.01-2023.01我國製造業的各項指數變化圖(國家統計局數據)

2.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讓居民能夠消費

我國居民收入佔比最高和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勞動者報酬,其次是轉移性支付,而居民的財産性收入幾乎一直徘徊在收入層級的低端。單獨拿出2020年的數據來看,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59%為勞動報酬,有34%為轉移支付,而財産性收入僅佔6%,是勞動報酬的十分之一左右。

居民財産性收入過低的原因是,居民對理財、投資和資産配置選擇的相對保守,以及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的收益不穩定、配置品種單一、購買限制和部分功能缺失等,2022年的各類金融資産收益率更是跌破大眾預期。

因此,需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讓居民能夠消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發展多元化金融市場。中國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對於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和吸引力,優化居民的金融資産收益率,重塑金融市場生態,都具有長遠影響。另外,開放我國境內外投資渠道,規範養老金的市場化運作,建立更為包容的普惠金融體系,保障居民金融投資中的安全、知情權及求償權,發展普惠金融和微型金融服務,也都對增加居民收入具有重大的引導和改善功用。總之,既要拓寬投資渠道,也要優化投資市場,還要保障居民投資的公平與安全。

2002-2020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人的佔比分析(EPS數據)

3.提升社會保障水準讓居民不懼消費

居民儲蓄中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於醫療、養老、失業等預防性的需求,所以,想要居民多消費,必須解除上述後顧之憂。

我們可以從政府與企業兩個角度看一下我國的社會保障水準:從政府投入來看,2020年我國社保支出是2001年的31.96倍,年平均增長幅度高達19.4%。

再從企業角度來看,對現有上市公司2012-2019年數據的測算,企業上交的社會保險總支出已經從2012年的1607億人民幣,升至2019年的4634億人民幣,增長幅度高達188.4%。從繳納比例來看,根據2019年數據測算,我們發現社會保險費用已經達到員工工資水準的13.7%。

2012-2019年上市公司繳納社會保險情況(國泰君安數據)

國家應該繼續在我國居民的醫療、教育、養老、權益、生育、安全和就業方面加強保護,同時也要避免過多保護導致的勞動力市場僵化和活力喪失。另外,隨著智慧化、數字化、資訊化的發展和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去僱主化、平臺化、居家就業、靈活就業和多樣化身份等新就業形式日益涌現,對這類工作者的勞動保障仍顯不足。

有以下幾點需要加強投入:為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提供與工傷保險待遇接近的保障;超時加班的時間規範和勞動報酬的按規發放;靈活就業人員異地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等。

去年12月下旬疫情高峰期間,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堅持帶病上崗、外賣小哥發燒送貨送餐等視頻和新聞獲得高量點擊和轉發,這些事件背後展示出來的是國人吃苦耐勞、樂觀積極、認真負責和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精神品格。在各級的正確領導和積極推動下,秉持著上述精神品格的中國人民,必然會信心滿滿的積極工作、無憂消費和開心生活,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趙曉霞,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授;賈馳,浙江工商大學大學副教授)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