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長三角一體化 譜寫高品質新篇章

發佈時間:2023-02-21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趙華 責任編輯:常玉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新時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進一步指明瞭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産黨人的使命任務,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動員令,吹響了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的新號角。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指導思想,著力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著眼于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形成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服務全國高品質發展大局的“國之大者”,有利於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準,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堅持上海龍頭帶動,發揮三省一市比較優勢,打破行政藩籬,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系統整合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強化跨區域共建共用、共保共治,進一步提升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打造高品質發展的區域集群,建設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水準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前列。

二、勇擔時代使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應對國內外環境一系列新挑戰的重大戰略部署。

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迴圈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鬚髮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長三角區域就是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準高、製造業發達、産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努力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為暢通國內大迴圈增添經濟發展動力。要以更加自覺的行動擔負起中央賦予長三角新的歷史使命,深化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一體化發展。一是聚焦重點區域率先突破,下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手棋,聚焦生態環保、碳達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等重點領域,紮實推進制度創新實踐應用和複製推廣,推動一體化示範區在更大範圍和更廣領域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級,加快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合力推動虹橋政策升級版實施。加快推進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推動長三角毗鄰區域跨界協同高品質發展新模式。二是聚焦重大項目強化落實。加快推動一批標誌性工程落地見效,積極推進5G佈局、高速鐵路、機場群等一批跨區域重大建設項目,加快建設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通蘇嘉甬等鐵路項目,大力推進蘇州至台州、寧蕪高速等省際公路建設。持續推動淀山湖和太浦河治理重大事項。三是聚焦重大平臺賦能提效。進一步織密一體化合作網路,協同辦好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一步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共同辦好世界製造業大會,不斷提升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能力。發揮好G60科創走廊等平臺的服務作用,促進科技加産業交流合作。

三、堅持原始創新,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開路先鋒

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變,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産品,更要提供高水準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是長三角區域的特殊區位和地位使然。長三角地區坐擁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積體電路和軟體資訊服務産業規模分別約佔全國1/2和1/3。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為,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在科技和産業創新上當先鋒。

一方面當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先鋒。聚力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強上海張江與合肥“兩心共創”,加快大科學裝置集群在長三角落地佈局,進一步謀劃若干新的大科學裝置。依託産業鏈組建一批製造業共性技術及産業技術基礎平臺。要堅定不移走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路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努力為國家提供高水準科技供給。

另一方面當好建設新興産業聚集地的先鋒,聚焦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形成一批世界級的産業鏈集群。實施“數字賦能計劃”,大力推動産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四、促進要素流動,建設長三角統一大市場

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長三角一體化重要內容就是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統一規範的制度體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長三角承擔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示範引領率先探索的時代責任,要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引領下,聚焦問題突出領域,發揮六個著力作用。

一是著力強化疫情防控機制和産業鏈協同。協同開展長三角區域重大公共衛生風險聯合研判、預警和處置。加強重大傳染病區域防控協作,推進長三角應急指揮中心聯動機制建設,系統梳理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風險清單,抓緊建立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白名單池”,實現長三角區域內異地互保,謀劃建立産業鏈長三角災備體系,提升應對産業鏈供應鏈“斷鏈”衝擊能力。

二是著力推動市場制度規則統一。加快市場準入準營規則統一,進一步統一長三角地區市場主體的登記標準、辦理流程和辦理模式;積極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標準化聯合組織,推進長三角區域統一地方標準編制,探索區域協同的團體標準制定、互認等路徑,建立區域一體化發展標準清單制度,在生態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文旅、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實施區域標準一體化試點。推動長三角品質提升示範試點項目,統一長三角地區食品和食用農産品資訊追溯地方標準,健全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跨省案件協作機制;強化認證檢測一體化協同,開展長三角地區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出臺統一協調的滬蘇浙皖計量技術規範,深化落實計量器具型式評價結果互認。共同完善“信用長三角”平臺服務功能,以生態環境、旅遊、食品藥品、産品品質等重點領域為突破口,推動形成跨區域信用聯動監管模式。

三是著力加快要素市場協同創新。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性股權市場資訊交互機制與科創板對接機制,爭取更多具有科創屬性的企業在科創板首發上市;協同制定長三角産權交易共同市場建設方案,深化長三角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進評標評審專家資源共用,推動市場主體數字證書跨區域互認;依託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聯盟,深化技術市場要素資源的協同聯動,以三省一市技術交易市場為基礎,健全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網路,合併組建長三角統一技術交易大市場。加快建設長三角煤炭産供儲銷體系,積極推動蕪湖港煤炭儲配中心升級改造,組建長三角煤炭交易儲備中心。

四是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協同推進長三角地區全領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全要素整合、全流程再造、全省(市)域聯通的“一屏通辦”改革,全力打造治理能力強的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政府。深化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合作共建和“聯動接卸”“長三角海關特殊貨物檢查作業一體化改革”“無感通關”等海關監管模式創新,打造高效智慧口岸監管環境,提升長三角跨境貿易便利化水準。

五、踐行綠色發展,共建生態美麗長三角

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二十大對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部署,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體現。

隨著長三角發展體量增大和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長三角地區資源約束趨緊矛盾日益凸顯,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建設美麗長三角、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探素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一是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通過實施生態補償、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建立監測網路和監管平臺、強化執法監督、嚴格責任追究等一整套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激勵措施,對生態功能極重要區、生態極敏感脆弱區和自然保護區等各類保護地實施生態空間用途嚴格管控,強化紅線剛性約束,確保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二是共築區域生態安全新格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基於生態保護紅線空間格局,結合水網廊道和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推動洪澤湖-淮河入海河流、長江幹流、富春江一錢塘江生態廊道建設;依託濱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共築東部藍色生態屏障;依託皖西大別山、皖南-浙西-浙南山地丘陵,築牢西部綠色生態屏障;推動新安江一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不斷深化完善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三是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修復。加強長江江灘及通江河流濕地、湖泊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營造和恢復適合中華鱘、白鱘、江豚等珍稀物種生境。實施濱河濕地、灘塗、河口、海灣生態整治修復工程。

四是推動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加快推動制定三省一市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實施方案,提升優化能源、産業、運輸、用地等結構,不斷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合力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健全能耗“雙控”制度,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合力打造區域綠色産業體系,加快推進綠色認證一體化發展。

六、完善健康保障,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

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打造健康長三角是建設健康中國重要組成部分,是健康中國的示範引領區。長三角要秉承“互聯互通、共建共用”發展理念,按照頂層設計、分步實施,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醫聯體建設,持續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

一是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長三角地區設置若干引領國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級醫學中心,建設一批區域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構建以國家醫學中心為引領、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骨幹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揮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臨床研究、人才培養、技術轉化、技術輻射和管理示範等方面作用,促進醫療服務同質化,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化。

二是積極推進長三角醫聯體建設,通過組建專科聯盟,加強區域內醫療機構合作,對區域內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和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區域內核心醫院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長三角中心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以舉辦分支機構或者託管醫院等形式,向醫療資源不足的欠發達地區輸出品牌、技術和管理,推動集團化發展,帶動提升長三角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和水準。

三是積極探索在長三角建立“五統一”(統一協議管理、統一經辦流程、統一監管標準、統一就醫管理、統一資訊系統)的醫保一體化服務管理新模式。

四是逐步擴大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覆蓋範圍,不斷擴大門診直接結算統籌區範圍,力爭實現門診異地直接結算全覆蓋。

五是建立合理的轉診就醫制度,探索長期護理保險跨省異地服務結算試點,構建長三角地區由基本醫療保障、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社會醫療救助共同組成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作者:趙華-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經濟發展組組長、安徽省發改委長三角處一級調研員趙華)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