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傳出賽力斯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消息,帶動A股人形機器人概念連續大漲。11月4日晚,賽力斯給出了一個值得玩味的回應:“沒有與任何夥伴聯合開展有關人形機器人方面的合作。作為技術科技型汽車企業,公司將持續錨定新能源智慧電動汽車主賽道,同時關注相關領域的前沿技術探索和研發。”
賽力斯的業務版圖究竟幾何有待觀察,但毋庸置疑的是,車企儼然已成為人形機器人行業中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進入各家車企工廠展開“實訓”。與此同時,豐田汽車、北汽集團、上汽集團、小鵬汽車等多家車企通過投資或自研的方式,將業務觸角延伸至人形機器人領域。
為何各大車企格外垂青人形機器人?深圳某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的創始人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車企在人形機器人的製造與應用上自帶先發優勢,二者天然合拍。在硬體方面,一台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以萬計,人形機器人只需要1000多個零部件,二者供應鏈本身存在大量重疊之處;在軟體方面,經過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多年佈局,車企擁有大量人工智慧人才,具備研發具身智慧的基礎。
車企爭相佈局為哪般
與人形機器人行業先驅“搭夥”,老牌車企也“趕時髦”。近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旗下豐田研究所(TRI)與南韓現代汽車公司旗下波士頓動力公司宣佈,正攜手研製具有人工智慧(AI)功能的人形機器人。雙方計劃將TRI在大型行為模型方面的專業知識,應用於波士頓動力公司的“大力神”人形機器人,共同探索結合AI的機器人在人機交互等領域的潛在用途。
大洋彼岸,人形機器人行業與汽車行業更是頻頻互動。一方面,人形機器人企業不斷披露進廠“打工”的動態。儘管當前人形機器人的能力尚處一般,但各大車企對其“情有獨鍾”,力求引進人形機器人。有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高管透露:“幾乎所有的車企都找到府了,想讓人形機器人逐步替代工廠裏的基礎勞動力。”
另一方面,各家車企以投資或自研的方式,親自下場。以逐際動力為例,其A輪戰略融資領投方包括上汽集團旗下私募股權投資平臺尚頎資本。對於參與逐際動力A輪戰略融資的初衷,尚頎資本表示:“隨著大模型技術爆發與硬體成本持續降低,我們認為通用人形機器人是搭載AI最佳的下一代智慧終端硬體。”
除上汽集團外,比亞迪、北汽集團等車企旗下相關機構也對人形機器人企業進行了投資。行業獨角獸智元機器人的股東中,出現了比亞迪的身影。今年6月,銀河通用機器人宣佈已完成7億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美團戰略投資部、北汽産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等戰略及産業投資方。
此外,特斯拉、奇瑞集團、小鵬汽車等車企更是一展雄心,宣佈了自研人形機器人的計劃,其中特斯拉無疑是節奏最快、預期最為激進的一家。特斯拉CEO馬斯剋日前在社交媒體對外表示,2025年就要小規模生産真正可用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並有望在2026年進行大規模量産並提供給其他公司使用。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簡稱“國地中心”)總經理許彬分析道:首先,汽車廠有生産線這個真實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能夠在這個場景落地並加速雙方發展;其次,整車廠願意進入機器人賽道,是因為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産業基礎和機器人是相通的,特斯拉就是基於新能源汽車基礎做人形機器人;最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之一是自動駕駛(FSD),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和人形機器人也是相通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期望通過人形機器人牽引技術路線發展。
産業鏈具備軟硬體基礎優勢
在工業機器人、機械臂極其成熟的背景下,車企工廠為何還要引入人形機器人?前述本體廠商創始人表示,人形機器人的競爭對手並非工業機器人,而是更多從控制人力成本考量。
該創始人認為,經過現代工業近幾十年的發展,工業機器人、機械臂已能夠完成絕大部分對速度要求快、精度要求高的重復性工作。而人形機器人針對的任務更加多樣、複雜,例如一個小時內需要做A任務,隨後需要更換至B任務;而某些裝配工作需要邏輯推理與思考、力的變化與控制,人形機器人更適合。
對於車企而言,人力成本是其引入人形機器人最大的驅動力。按照市場普遍預期,基礎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車企還會面臨招工難。而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卻在不斷下探,最終售價會向馬斯克所言的2萬美元靠攏。對比起來,人形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愈發突出。
從産業鏈的情況來看,國內多家上市公司也在加速佈局人形機器人領域。11月4日,禾川科技表示,公司擁有伺服驅動器軟體、總線通信技術、整合控制晶片等方面的前沿技術儲備,以及伺服電機、步進電機、空心杯電機、無框電機等各類電機及相關感測器産品,其中伺服産品在國內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公司高度重視人形機器人業務,已成立獨立子公司運營人形機器人業務,並與業內主流人形機器人上下游企業進行交流合作,並積極尋求更多國內外合作機會。
在日前召開的第2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東土科技重點展示了自主研發的鴻道作業系統(Intewell)、AUTBUS總線、工業AI等核心技術,以及智慧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商業航太等核心通信及控制技術力量。
從實際應用來看,人形機器人尚未對車企工人形成衝擊,行業目前依舊面臨硬體門檻高、軟體演算法難、軟硬解耦難等挑戰。目前,國地中心正在著力促進産業鏈形成閉環,牽引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10月28日,國地中心聯合行業內頭部企業和機構,發佈了全國首批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標準。
在業內看來,此批標準的發佈,對於我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領域的發展將産生深遠的影響,不僅使行業的各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準可依,還將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更加有序地開展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避免非良性競爭和資源浪費。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