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君
葛玉君:經歷了第一輪對談之後,我們的探討逐步深化。王川老師早期的作品談是繪畫和圖像的關係,下一個階段可以探討到顆粒和像素之間的關係,最近看到他這一批展覽的作品,是把看似並不相聯的一些圖片、各個領域的圖片進行符號化處理,這裡面蘊含著很多文化上的意味,我想請您這些方面談一下。
王川在發言中
王川:我覺得可以接著大地老師剛才聊的往下。確實,如果現在往回看,看過去20或者25年的創作,有一個事情挺有意思。有一條線老在變,有另外一條邊從始至終沒有變過,沒有變的是我的那個關注的主題,因為我對中國傳統相關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其實不知道,以為自己老在尋找到新的東西,結果後來回頭來看,其實根本就沒變。變的是什麼?變的其實是方法或者説語言,其實這就是構成創作的兩個主要因素。
2000年研究生畢業,我們是清一色做傳統文化,你看我的暗房、黑白印片等,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牛的人,掌握了一個比較高超的技巧和一套支援體系,多數人不掌握,也沒有這個條件,覺得自己挺牛。2004年-2008年還是用膠片,後期就轉入電腦了,所以那個時候拍了膠片是不是奔案房,而是直接奔電分公司,個人電腦對我們來説主要是PS功能。
王川攝影作品展覽現場
用到photoshop的時候,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拿著滑鼠修圖、合成影像,你不覺得拿的是滑鼠,你覺得就是畫筆、橡皮,找的都是關係,但是又絕對不是繪畫。我用的是一半是繪畫造型的經驗,一半是照片砌成的經驗。跟繪畫關係密切,但又不完全是繪畫。剛才史國瑞老師説了,這個問題已經被霍克尼回答了,既不是大家想像的繪畫,也不是大家想像的攝影,而是從來幾百年前就是繪畫跟攝影,就是光學系統已經混合出來的一种經驗,只不過這個經驗大家都掖著藏著不説,安格爾用透鏡起稿,肯定不提。一幫畫畫的人做攝影,一幫攝影的人追畫藝,肯定又是在承襲繪畫的系統。所以,就是大家都不提而已。
王川作品 PXL X 彩煙2
2008年之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對這個事情就煩了,就對像素感興趣了,這個像素化的技術處理,我記得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想找人問都問不著,為什麼呢?因為整個數字系統都是隱藏像素的一個邏輯,不想讓人看見像素,一般看到像素情況都不是太好,要麼是低畫質,要麼是少兒不宜。問題是在攝影的歷史上,粗顆粒是在論的,一提就是弗蘭克、克萊因、森山大道這一幫屬於顛覆傳統的,把這個粗顆粒抬的特別高,至少在審美層面。那我覺得你能接受粗顆粒,為什麼不能接受看見像素?更何況影像的基本單元已經變成了像素,為什麼還回避呢?就因為這個轉到了像素。
王川作品 PXL X 突厥人
以上就是“變”的過程,那麼這一系列的延展,得找到一個表達對象,在這個表達的對象過程中,傳統跟現實的關係一直沒有放棄,呈現出來所謂不同時期不同的作品,其實都是這兩條線路在不同時期的一一對應的結果。現在在這裡展的一套東西也跟我的這個興趣的變化有關係。後來什麼系列的這個事我也取消了,我覺得這個事情越來越不重要了。最近,我越來越把這個圖像當成語言來看待,我覺得展覽就是藝術家跟觀眾説話,這個話怎麼説好,就去怎麼樣佈置這個展覽,怎麼樣處理每一張片子,如何處理片子跟片子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回事,只不過近期我想的話是這麼説。這個脈絡裏有一條線上是“變”,有一條線是“沒怎麼變”,當然這都是近期自己才弄明白,之前以及事中自己也不知道。
展覽現場
葛玉君:謝謝王川老師。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像素問題,我們雖然在這樣一個混雜的藝術語境當中,但是每一個學科從自己學科意義上是有自己的邊界的,攝影的學科邊界在哪?從顆粒到像素探討這個攝影自身的問題帶來啟示,像版畫有特殊的語言,國畫也有特殊的語言,這是王川老師帶給大家非常重要的啟示。另外一點是,他這次展覽的作品是把我們看似不相關的圖片放到一塊,在一個線性歷史發展脈絡上大家是無法産生任何回應的,那從共識角度,在一個橫向發展的維度上,這個作品對接下來很多作品的啟發,那它新的意義就呈現了。當下探討當代藝術的語境也是缺少這個維度,這個維度在攝影和新媒體藝術當中有更突出的表現,在其中有一個橫向之間互為主體的關聯性。
史國瑞在發言中
回到史國瑞老師,他剛才談到了他的創作初衷。我想延伸一下: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對象,比如説鳥巢、中央電視臺,也有延安,無論是政治性還是經濟性的角度,都是比較敏感的一些前沿性的話題。用這樣一種傳統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一種攝影,為什麼選擇這樣一些景觀來完成你的創作?
史國瑞作品 Yan'an 2009
史國瑞:近二十年來,用暗箱進行藝術創作,選擇場景的時候幾乎不外乎和個人的記憶有密切的相關,也包括當下政治經濟以及整個社會劇變需要關注的一些場景,我統稱為標誌性的場景。因為這種方式,需要大量的時間放入在創作的過程中,恰恰這個社會的這種巨變是很快速的,包括數字技術等等。所以説也是一個悖論,這樣才能産生時空或是夾雜個人的情愫在其中,我認為就是這樣。
葛玉君:史國瑞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當代藝術的案例,他用的詞是悖論,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諸多的悖論。包括他用這樣一套方式描繪我們非常熟知的標誌性的景觀,他的作品中古老的創作方法和當代藝術的前衛性等,這是一個綜合的反思意味在裏面,非常有意思。
史國瑞攝影作品展覽現場
史國瑞:補充一點,從事針孔攝影近20年,也是對我自己的一種救贖。為什麼這樣説呢?在1998年的車禍之後,對生命的一種體認,直到今天。對我來説,只有這種藝術創作的方式,最最吻合和最最是我內心所期盼的。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我自己能夠體現出來我自己是存在的,或者是對生命來説就是活著,對事物來説就是存在。相對應,在我腦海深處思考的,一切堅固或者是固化的事物,也終將煙消雲散。
葛玉君:從創作主題的表達來説,史國瑞的作品還有一個明顯印跡,就是顯示出6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共同理想和訴求,在攝影中體現為一種回溯性的體驗。還有一點,攝影技術本來産生於機械複製時代,實際上是祛魅化的,他的作品反而帶給我們復魅化。他的作品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悖論,或許是60後這一代人自帶的綜合體驗。
計洲老師讓我困惑的是:你本身已經做出了一件裝置作品,為何把這個裝置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就像石衝的油畫,已經做出了一個很完整的東西之後又進行一種超寫實的描繪。你為什麼不直接用一個裝置作品呈現意義,而是通過攝影進行二次創作再表達?
計洲在發言中
計洲:這個世界給我的感受,永遠是游離在真實跟虛幻之間的感受,無論是環境還是狀態。我感興趣的並不是把它做成一個裝置來呈現,恰恰更多把攝影當成一種呈現方式。我感興趣的是攝影把空間扁平化了,這是我需要的最終的呈現方式,而不是説要做一個裝置給別人看。這個圖像在相紙上,就是介乎于真實與虛幻之間。一個裝置是三維的,但攝影只能讓觀眾從一個角度觀看,這是通過一個機器記錄下來的。對於我來説,攝影這種呈現方式可以更準確地體現我要想的東西。
計洲作品 地圖7
葛玉君:扁平化的呈現是對矛盾關係的再次疊加,兩次疊加讓這種感覺更為強烈。
劉大地老師的作品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媒介材質的使用,一個是顆粒的使用,顆粒是跟像素有關係的,作品探討也是攝影內部的關係。您怎麼樣尋找到這樣一種創作的方式來進行表達,思想的過程是什麼?
劉大地在發言中
劉大地:我們這代人是能講得通的,在那個時代對相機的沉迷都有一段歷程,這奠定了我今天反過來做這個事情的基礎。2006年開始,我完全把所有的事情都放棄了之後投入我喜好的攝影。今天的攝影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其實在這十幾年來,我這個人只做我自己喜歡的,至於別人怎麼看待它,我其實不太在意。我也買了很多的藝術産品,有些藝術品可以打動我,但至於作者怎麼樣描述它,我其實不太在意,可能它説了跟我心裏東西一樣的話。
劉大地作品 項目Ⅲ
作為當代藝術來講,它包含了很多批判或反叛。從這些方面來講,更多的天賦造就了藝術品的出現,和以前不太一樣。以前所有的藝術品都是通過學習和傳承功夫來呈現的,時代已經變遷了。你不能説這樣做不對,當代藝術都是從未來看的。
劉大地攝影作品展覽現場
王川:剛才聽大地講的時候,我想説兩輪下來,大家説的角度基本上都能對上,計洲在講個體行為,大地在講大眾和小眾的問題,史國瑞老師在解釋為什麼堅持非傳統方式,我在講為什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對於“當代性”的理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角度,把每個人的拼湊起來,組成一個更加週全的認知。我認為當代性最重要的特點,一定是包容,是去類型化、去傳統化、去標簽化的。回到一開始所説的,每個人所謂的掙扎、努力都是做自己,越是碎片化、大眾化、扁平化的時代,其實做成自己的意義更大。
葛玉君:我們今天探討的非常好,四個人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到了,我們涉及到如下的問題:第一,攝影本身在當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問題;第二,我們這次展覽是探討攝影和當代藝術的關係,四位藝術家的創作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個案。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是,我們談論的問題都圍繞著攝影本身美學體系建構,或者是我們賦予攝影的文化關照,通過每個人把攝影作為一種創作的媒介、工具使用來呈現。這引發出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在未來的創作中,如何使攝影這種多元化、跨學科、跨媒介手段?這種多元化媒介本身並不影響我們創造思想或觀點。在當下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同時反思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是給我們的留下的一個問題。
感謝四位藝術家,感謝大都會藝術中心,同時也謝謝今天到場的媒體朋友,我們研討結束。
劉大地攝影作品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