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現場
2018年9月9日,夏理斌繪畫作品展在恭王府安善堂展廳拉開帷幕。此次展覽是“2018恭王府中青年藝術季”系列活動的展覽之一,也是藝術家夏理斌的第一次個展。展覽共精選出藝術家近年來的坦培拉繪畫作品共16件呈現給觀眾。展覽開幕現場各界嘉賓雲集,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博士生導師靳尚誼出席開幕式,原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空軍司令員朱清益將軍出席開幕並致辭。此外,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孫為民,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副秘書長宛少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材料藝術工作室主任張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敢等美術界人士和來自工商界的嘉賓一同出席了開幕活動。
展覽開幕現場
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致辭
原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空軍司令員朱清益將軍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敢致辭
展覽特邀執行策展人張英劍致辭
藝術家夏理斌致答謝辭
開幕現場
近年來夏理斌以城市作為主要描繪對象,這在當代中國畫壇並不多見。城市生活圖景太過司空見慣,更多的人依然嚮往土地、植物和自然,希望回歸田園,並認定那裏符合故鄉的最根本特質。城市的景象承載著穿行其間的蕓蕓眾生,但很少有人真正對這個現代人的“故鄉”加以深沉地凝視。正如朱清益將軍所説,夏理斌精神中的“定力”使得藝術家自己能回避外界的浮躁,回歸內心,正視這個屬於他自己、同時又屬於這一代人的故鄉。
《倉河巷》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丹培拉 2018年
《陡門頭》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丹培拉 2017年
《陡門頭》局部
《橫井巷》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坦培拉 2017年
《橫井巷》局部
《瓦市巷》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丹培拉 2018
《瓦市巷》局部
通往藝術家的故鄉
夏理斌的故鄉在浙江溫州。作為一名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藝術家,他的成長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對於這個時代,他懷著一種感激之心。作品中既有老城也有新城,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延續了城市化過程中的變遷。所以策展人把展覽的名稱叫做“生長的城市”。《倉河巷》、《陡門頭》、《橫井巷》、《瓦市巷》、《人民路》、《百里東路》……地名是記憶的路標。“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條路叫‘人民路’”夏理斌説,在這條路上有一座他記憶中的美術學校,現在還在向北京、向全國輸送著藝術學子。畫中的天空是陰沉的,灰色的雲渲染憂鬱的氣息。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色彩並未與現實完全接近,而是壓縮在一種灰色調裏,形成一種內在的、含蓄的美學。在這裡不僅是回憶中的情愫,因為他對街景的描繪理性至極,卻沒有一張具體的人臉,留在畫面上的,甚至是一個空白的剪影。城市從時間長河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座展現現代人存在的紀念碑。老式自行車和國營商店的招牌依稀可見,轉眼間就變成了川流不息的高科技器物,散發著金屬的光澤。
《人民路》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丹培拉 2017年
《人民路》局部
《江南系列——康樂坊》120×120cm 油彩丹培拉 2011
《江南系列——康樂坊》(局部)
“第二故鄉”
起初,夏理斌的城市系列的緣起主要表現的是對家鄉的記憶和情結,後來逐漸擴大到對生活軌跡的描繪,並對個人經歷和經驗進行拓展,他走訪了全國各地的城市並進行寫生。從溫州到北京,這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軌跡,也是在40年的經濟發展大潮中,每一個嚮往更美好生活的追夢者的軌跡。夏理斌在中央美術學院從附中一直讀到博士,現在留在美院擔任教師。他的生活與北京,特別是與望京有緊密的聯繫。在對中國一線大城市的描繪中,《阜通西大街》、《環城東路》將當下城市所擁有的急促和凝滯、繁盛與蒼涼的矛盾感呈現于畫布之上。直線建構了畫面,但藝術家巧妙地使用筆觸、留白、顆粒堆積打破了這種僵化的線條。有些起稿時的鉛筆痕跡並沒有被完全遮蓋,整幅畫面像被編織起來,各部分的層次清晰可辨,使得作品産生一種夢境般的印象。
《百里東路》夏理斌 120×120cm布面丹培拉 2018年
《百里東路》局部
《阜通西大街》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丹培拉 2018
《阜通西大街》局部
通往油畫材料的“故鄉”
丹培拉是一種古老的繪畫材料,15世紀中葉之前西方繪畫基本都是用這種材料繪製的。油畫出現以後,這種材料被逐漸遺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敢表示,油畫對於我們是舶來品,但在學習油畫語言的過程中,應該對其源頭有所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他也表示,裝置藝術、媒體藝術等的新媒介是否能代表當代藝術的未來?他坦言,理論界對寫實藝術的研究是相對滯後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對寫實這一套語言並沒有完全掌握,認識也有偏差。寫實語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會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有意義的組成部分”。
《材料》夏理斌 100×100cm 布面丹培拉 2017年
《材料》局部
但這種材料在我國卻是新事物。上世紀9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的潘世勳先生開始將這種材料系統地介紹到中國油畫界,這是一種令中國畫家耳熟能詳卻又感到陌生的材料,夏理斌繼續拓展著這條線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材料藝術工作室主任張元表示,這種材料需要得到重視和傳播,因為它是西方繪畫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這方面追根溯源是十分必要的。夏理斌介紹到,坦培拉材料既有水性材料的特點,又有油性材料的性質,東西方繪畫的氣質在其中得以融合。在作品《黃鶴樓》、《江南系列——康樂坊》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繪畫材料的淵源,同時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畫面是虛淡的、留痕的,作畫的手跡無一不被保留下來。堅硬的建築在材料斑駁的美感中産生了類似中國山水的流動感,仿佛一層皮影戲的幕布,有風從中吹來。水跡、顆粒物和薄厚堆積的手法被統一在極具真實感的視覺中。
《黃鶴樓昔夢》夏理斌120×100cm 布面坦培拉 2012
《環城東路》夏理斌 120×120cm 布面坦培拉 2018年
《環城東路》局部
“傳統文化特別重要,但我們作為現當代的畫家如何做到繼承傳統,如何用傳統的技術、傳統的理念表現當代的生活,這是一個中青年畫家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夏理斌説。不論是在技法的傳統性上還是在題材的現實性、當代性上,夏理斌將其推向極致。這兩者的結合,由個人經驗加以貫穿,從而具有情感的張力;回溯自我的故鄉、群體的故鄉和文化的“故鄉”,使其渾然一體。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13日。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靳尚誼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裏在現場指導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材料藝術工作室主任張元接受媒體採訪
藝術家夏理斌接受媒體採訪
藝術家夏理斌給他的學生們講解作品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
觀眾觀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