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即將揭幕

時間: 2016-12-19 16:59:56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藝訊

“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海報

12月18日,“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以下簡稱“工•在當代”)新聞發佈會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新聞發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人物畫係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本次展覽提名委員劉慶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本次展覽提名委員杭春曉及中國工筆基金代表、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娟參加了此次發佈會。

“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工•在當代”將於12月23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是每三年一屆的中國工筆畫作品展迎來的第十屆盛會,也恰逢中國工筆畫學會成立30週年。30年的時間雖然算不上很長,但幾乎貫穿了工筆畫的整個當代發展歷程。此屆展覽延續了上一屆“工•在當代”的主題,在展覽的學術主持范迪安看來,體現了組委會的這樣一種學術信念:呈現工筆畫領域多維度的實踐探索,在理論上將其推向深度,在社會認知將其最大化,以期把工筆畫推向一個更寬闊的領域和視野。

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支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工筆畫學會聯合主辦,山東魯信文化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東泰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凱撒世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展覽分為歷史回顧展、學術提名展以及全國徵集作品展三個部分,以此來保證展覽的完整性、學術性、公開性和公平性。

此次“工•在當代”的核心是由44個在當代最活躍以及有重要影響力的中青年藝術家組成的學術提名展部分,該部分將以藝術個案的形式組成,此種形式能相對獨立又完整地呈現出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呈現出當代工筆整體的創作生態面貌與時代精神。此部分還得到了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援。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新聞發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發言 

“傳承”與“創新”層面多有突破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馮大中表示,與以往任何官方大展不同的是,在這屆“工•在當代”大展中,學會領導不再使用中國美術館圓廳,而是將這個代表中國最高藝術成就的展示空間用於公共教育,以及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展示。例如,展覽組委會還選擇了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典型藝術個案來探討中國繪畫的傳承: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將在展覽現場進行永樂宮壁畫的原貌再現;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呈現宋代的《千里江山圖》,其作為青綠山水畫中的巨制傑作,不僅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還反映了宋代統一國家的概念,塑造了宋代人的“中國夢”。這些歷史個案的再現,不僅與今天的工筆畫創作形成互文關係,還有助於大眾了解“工筆”概念的生成與傳承,以及“工”的精神所在。

在發佈會上,牛克誠簡單介紹了中國工筆畫的發展歷程,尤其介紹了中國工筆畫這三十年來“走出低谷,再創輝煌”的重要發展節點,中國工筆畫學會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密不可分的推動作用。牛克誠表示,中國工筆畫學會在“學術立會,人才立會”的宗旨下,通過學術研討、展覽、出版,實質性地促進了中國工筆畫的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本次展覽提名委員杭春曉發言

把習以為常的話題“重新問題化”

杭春曉作為第九屆和第十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的提名委員,他在發佈會現場介紹到:從第九屆工筆畫大展再到此屆展覽,“工•在當代”引入了策展團隊的機制,這在國家官方展覽系統中還是第一次。“策展團隊的共識是,在新的狀態下,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工筆畫的外延?在這樣的展覽方式下,又該如何重新檢討藝術手段和藝術表述?通過邊界拷問,實現了對工筆既定看法的檢討。”他同時透露,第十屆延續第九屆的主要思路,且獲得更大的突破——在創作材質上,水墨、裝置、video都進入展覽中。因此,展覽的最終呈現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有一些作品並不是以“勾勒填色”等慣常的工筆手段為主的創作語言,它們也進入了展覽系統中。“工筆大展引入策展團隊之後,思考更多的是不同種類材質的創作現象以及一些創作思路,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反思?帶來的反思遠比價值判斷重要,這是這屆工筆畫大展很鮮明的一個特徵。”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人物畫係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本次展覽提名委員劉慶和發言

中國工筆基金代表、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娟發言

“工•在當代”——“工”不是歷史遺留,而是當代的重要部分

劉慶和介紹,當他被邀請成為展覽提名委員時感到很驚訝,他提名的藝術家,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這些藝術家並非常規意義的“工筆”畫家,而是更偏水墨。通過分享與工筆的淵源以及創作經歷,劉慶和表示,此次大展介入水墨等材質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打破傳統繪畫人為、僵化的邊界。“在豐富的美術傳統中,我們習慣了進行很細、很具體的分類,不同領域的邊界越來越清晰、具體、形象化,以至於理解起來有點‘硬邊’的感覺。此次大展,組委會看重的不僅僅是材料和工具的革新,更多考慮的是能否代入新的思想和觀念。”所以,在他看來,“這一屆展覽真的讓大家有很大的期待”。

《世界線 · 夤夜》81.5×51.5釐米 紙本 鄭慶余2015年

《寂夜》 60×45釐米 絹本 李金國 2014年

《風的記憶》 96X75釐米 紙本 魏為 2016年

徐娟介紹,除了歷史回顧部分的作品外,此次“工•在當代”參展作品都是嚴格要求2013年之後創作的作品,借此集中全面地展示近三年工筆畫的創作面貌。第九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創下中國美術館當年參觀人數的紀錄,社會大眾對工筆畫大展有相當大的熱度和關注度,在此基礎上,“工•在當代”策劃了一系列更貼近大眾角度的活動,除了永樂宮壁畫的原貌再現、VR技術呈現宋代的《千里江山圖》之外,展覽還與“在藝”App展開闔作,為本次展覽的部分重要的參展作品配上詳細的語言導覽,讓觀眾輕鬆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通過種種手段,希望高高在上的殿堂藝術以輕鬆多樣的方式走進大眾。”

同時,徐娟還在發佈會現場轉達了此次大展的投資方——山東魯信文化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決心:其作為山東最大的國有控股公司,將會一如既往地支援中國工筆藝術,就是希望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強大的同時,文化也同樣能煥發出光彩。

譚軍 《隱語》 布面拼貼 200x120cm 譚軍 2016

《深藍馬賽克淺藍桌面(a型)》 65×60釐米 紙本設色 木刻浮雕 杭春暉 2016年

《掛號》系列 尺寸可變 章燕紫 2013年

《霧霾》 紙本水墨 50×50cm 譚斐 2014年

1988年“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舉辦之時,潘絜茲發表了這樣一段慷慨激昂的《獻詞》:“中國工筆畫正走上復興之路,復興不是復古,而是這門衰微已久的藝術獲得新生。”“今天,我們重溫潘絜茲的《獻詞》,尤能感受到時代的激情與溫度”,馮大中説道。相信,通過“工•在當代”,能展現出工筆畫這一傳統畫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不僅是回顧歷史,梳理當下,更是致敬理想。

《暢神 · 造訪》 48.3×80.5釐米 紙本設色 陳林 2016年

《螺鈿》 68×68釐米 紙本水墨設色 賀祖斌 2015年

《萬物生》 180×180釐米 紙本重彩 賈寶鋒 2016年

《夜之羅浮》 60×130釐米 絹本水墨 董婷竹 2015年

《一切無處是凈心》綜合材料 200×100cmx3 任力翰 2016年

“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歷史回顧部分參展藝術家(12位,按拼音排序):

陳孟昕 馮大中 何家英 林凡 劉金貴 牛克誠 孫志鈞 王天勝 蕭玉田 謝振甌 喻慧 張策

“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學術提名藝術家(44位,按拼音排序)

安佳 白樺 陳林 程保忠 董婷竹 方政和 高茜 杭春暉 何劍 賀祖斌 黃歡 黃威 賈寶鋒 姜吉安 焦洋 金沙 李傳真 李戈曄 李金國 李月林 欒劍 羅翔 馬靈麗 彭劍 秦艾 任力翰 譚斐 譚軍 涂少輝 王宏州 王牧羽 王煜 魏為 夏荷生 徐華翎 徐累 顏海蓉 葉紫 曾健勇 張見 張天幕 章燕紫 鄭慶余 朱小坤

“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全國評選獲獎藝術家(58組,按拼音排序)

陳繼亮 陳夢希 陳少華 丁奕翔 范凱 高金笙 高佩育 管海龍 郭文松 韓茂遠 洪仲突 黃汝祥 黃霞 蔣平 焦寶華 黎墨 李金朵 李天鎖 李學志 李穎婷 李玉旺 栗玉瑩 劉學雲 劉雨衢 陳晨 呂國亮 閔文婧 史振亮 是幽燕 宋國超 宋立欣 孫陶 孫玉亭 孫媛媛 孫照 田野 王爽 王鐵漢 王小平 王長流 王忠 汶振鑫 翁毓銜 吳妍 徐欣 徐梓軒 閆濤 楊建兵 楊淩媛 楊志斌 姚向東 于魯瑤 原曉軒 張春霞 張存玫 張亮 張眾 趙汝芹 祝建華

安佳 《祈福路》組畫 麻紙 綜合材料 180×100cm×6 2014年

花箋記之五 紙本設色 40x13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