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山神廟”部分作品
“十夜”只發生在混雜包容的北京
崔燦燦説,“北京的包容性是作為大都市的重要特性,這種紛雜的人物和環境是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特有的狀態。而‘十夜’正是北京孕育下的展覽。”這種展覽只會發生在北京,它攜帶濃重的地方口音,夾雜著這片土地的魔幻與現實。北京,一個在漸夜中無從感知的巨幕,有著與生俱來的秩序,也衍生著與之抗衡的實驗。隱身在日霾之下的摩登和廉價,成批的生産夢想,也同等地製造慾望與墮落。在日的別處,古老的冷眼旁觀和同等規模的激進,夜襲城市。
這座無比混雜卻又生硬笨重的北方之都,在這個政治與文化的中心地帶,沒有任何一種腔調可以永恒,時刻都是冒險者和失敗者的戰場。從無名畫會的人民公園,到89現代大展的體制決裂,北京東村的邊緣精神,直至宋莊與黑橋的荒蠻故事。
“風雪山神廟”部分作品
“風雪山神廟”部分作品
風雪山神廟
在草場地紅一號院三頂帳篷內展出的“風雪山神廟”包括《碧山》雜誌 、“六環比五環多一環”、“暖冬計劃之城市漫遊”、“鄉村洗剪吹”等。
“紛紛颺颺下了一天小雪,過晚,那雪越發緊了”。《水滸傳》第十回中,林沖借宿山神廟,這段情景描述,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風雪山神廟”借這個的典故,挑選了這幾年來10個頗為標誌的實踐項目,遴取其部分文獻,陳設在三頂帳篷之中。
《碧山》雜誌、許村計劃、石節子美術館、一起飛藝術實踐計劃,依據各自面臨的現實處境,採取不同方式的行動,呈現了當代文化對鄉村公共事務的集中表達;《夏健強的畫》、六環比五環多一環,鄉村洗剪吹,既有對社會衝突性事件的介入,也有對日益衝突的城鄉結合部地帶的調查與參與;暖冬計劃對藝術區應對突發性的現實遭遇,展開一次集體式文化抵抗行動;夜走黑橋、一個夢想,針對現有的藝術制度與生態,開啟對展覽模式、發生途經、展示空間的實驗,以及組織與自我組織的合力事件的發端。在10個項目中,形形色色的人群,不斷參與其中,探尋針對中國文化處境的獨特性問題,並作出誠懇回答。在無形之中,它去除了學科精英化和芥蒂化,也為藝術的功能、目的、表達方式尋找到一個新的出口。
“風雪山神廟”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