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崔燦燦在“十夜——BMCA藝術文件展”現場
12月11日,由崔燦燦策展的“十夜——BMCA藝術文件展”在草場地藝術區開幕。四場展覽主題風雪山神廟、忽逢桃花林、秋林渡射雁、林暗草驚風分別在草場地紅一號院三頂帳篷內、草場地大眾浴池、溫榆河、草場地創新意網吧及三家超市。
“十夜——BMCA藝術文件展”現場
“十夜” 北京的《十日談》
英文中“十夜”譯為《十日談》,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薄伽丘所著的一本寫實主義小説,講述在瘟疫肆虐的年代,喪鐘亂鳴,十人在山中園林躲避。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要講一個故事,來度過酷熱的暗夜。十人十天,就有了一百個故事。這些故事來源廣泛,角度多樣,觀點龐雜,取材于宮廷傳聞、古代典籍、街談巷議和東方民間故事等。其中有對現實生活的描述、情感的讚揚、哲理的探討、社會現狀的批判,因此又稱之為《人曲》。
“十夜 ”借用了這個故事的敘述形式,講述了發生在這個城市角落的四個展覽,一座公共浴池、一個網吧、幾家超市、三頂帳篷、一條圍繞北京東北部的古老河流,47位藝術家和10個過往項目分佈其中。在這個故事中,這些空間所攜帶的現實資訊、歷史意義和美學結構,給予展覽和作品全新的狀態。空間既是創作的對象與思考的資源,也是藝術工作的目的和在地實踐的場域。
“十夜——BMCA藝術文件展”現場
藝術就是實踐 是在特定空間發生的特定事情
“夜是一種時間,也是一種空間。圍繞著當代藝術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我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在有霧霾的北京,白天和黑夜的差別很小,夜是一種感知、夜是對我們生存的認識”,崔燦燦説。在浴池、網吧、超市各個地方去放置藝術,這是當代藝術在今天空間上的變化,同時也是對話關係的變化。 藝術在今天不僅僅存在在畫廊和美術館,也可以是鄉村、網吧。“十夜”的崔燦燦在探討當代藝術存在空間的可能性。
“十夜——BMCA藝術文件展”現場
崔燦燦認為,“每一個空間其歷史意義不同會産生對話的不同可能性,場地會投射到作品,同樣作品也會對場地影響,我覺得這是一種時空對話。作品放在畫廊對作品本身沒有任何影響,但是當作品放在一個空間當中,就會形成一種對話和交流。每一件作品都是對歷史、現實、邏輯、美學有關係。”
“十夜”中的作品放置在草場地藝術區各個角落,隱藏著、也融入在周圍村民的生活。“我們改變不了生活,我們做了一件特定的事情僅此而已。我非常希望周圍的村民來看,但是他們的生活很繁忙,他們沒有時間來看。這也是我在這個空間的感受,我覺得藝術不是美學、不是高高在上、不能啟示任何人,只是讓大家看看而已。藝術什麼都做不了,藝術就是實踐,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裏發生了一件特定的事情”。
“風雪山神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