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閩江學院主辦的“2016‘傳承•延異’當代漆藝展”于2016年7月17日在福州三坊七巷75號南後街展覽館順利拉開帷幕。作為本次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場學術研討會“當代語境下漆藝表現語言的形成、流變與展望”于8月7號在閩江學院漆藝文化創意園(福州倉山區建新鎮洪塘裏442號)展開。原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長汪天亮,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鄭鑫作為本次研討會的學術支援;上海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資深藝術媒體評論家、上海藝術研究所原所長周兵,美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鄭娜擔任本次研討會的學術主持。
到場的福州市領導、校方領導、評論家、藝術家及民間人士就“當代語境下漆藝表現語言的形成、流變與展望”研討主題,各抒己見。研討會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分別由周兵先生和鄭娜女士主持,兩位學術主持分工有序、恰到好處地對每位嘉賓的發言給予點評,並闡述了各自對當下漆藝文脈的了解及漆藝創作的看法。
福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凡,閩江學院副校長狄俊安、李新賢,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書記林忠,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豫閩,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及美術評論家羅禮平,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徐東樹,福建省理論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美術評論家林公翔,美術評論家何光銳,湖北美術館策劃部主任夏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州漆藝研究院院長鄭益坤,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閩江學院客座教授王和舉,原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福建省漆畫藝委會副主任陳明光,職業漆藝家、尚工館中國漆器工作室創辦人、北京手工藝術協會學術委員謝健,著名漆藝家沈克龍,以及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各學科帶頭人:吳思冬、鄭頻、陳宇、賴登雲、鄭彥民等漆藝家,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校友代表俞崢等嘉賓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漆藝現代性的提出及其創作觀念化的理由
上海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資深藝術媒體評論家、上海藝術研究所原所長周兵認為:福州的漆藝首先走出了它對傳統的複製,把當代藝術概念引入到漆藝工藝中,這是非常可喜的一種現象。閩江學院通過邀請獨立策展人,舉辦“傳承·延異”當代漆藝展,並廣泛邀請在這一領域有一定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老藝術家和中青年藝術家深入探討漆藝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並願傾力推進漆藝創作的發展,梳理具有地域性的漆藝文脈,這一舉措將具有歷史意義和學術前瞻性。
美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本次展覽策劃及研討會組織者)鄭娜認為,福州是現當代中國漆藝文脈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漆藝的民間基礎根深葉茂、漆藝家隊伍傳承有序、對漆藝創作也保持著相對獨立的思考。福州還有一所擁有60年曆史的漆藝本科專業院校紮根本土。在後殖民語境席捲全球之際,在文化趨同性越演越烈之時,在全球歷史文化資源日漸枯竭的關鍵時候,福州雖蟄居中國東南沿海,但因其守護著一方獨特的歷史資源——漆藝,又因漆藝于現當代的藝術創作有著天然的溝通之處,正如非洲原始藝術、日本浮世繪等,這些異質的文化資源,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發展給予新鮮的血液。漆藝也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實踐空間的可能性,歷史淵源所具有的東方特質,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圖景和發揮餘地。當下問題是,當傳統材料和技法還原成一種創作媒材時,漆藝的語言如何才能成為一種承載思想的文本,溝通歷史與當下、傳統與現代、材料語言與觀念思維等。
“在我看來,打破漆藝傳統的邊界,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歷史資源的當代轉換。因此,本屆研討會主題的界定,有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其一、漆藝創作。談到漆藝創作問題,往往聽到這樣的聲音:守護傳統並強調所謂的大漆精神。其實,更好地守護傳統就是讓傳統成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更好地守護傳統技藝就是讓它成為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段。每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都是上一個時代的先鋒語言,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和文化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説,對漆藝的歷史資源的保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讓其實現當代轉換,如何讓其和當代的文化問題、社會問題、精神問題彼此溝通。這裡指的當代問題,就是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化之間的問題。
其二、我們要厘清漆工藝、日常漆藝産品和漆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並從歷史考據和學術文獻著手,梳理漆藝文脈。
其三,我們這次展覽及文獻梳理,是建立在對漆藝現代性研究這條學術脈絡上,對此我們必須非常明確,這對以後展開關於漆藝文脈梳理的學理性研究、漆藝文獻的挖掘整理、漆藝口述史的保存歸檔、漆藝創作及其歷史書寫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完善機制,推進福州漆藝文脈在新歷史語境下的延續發展
福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凡坐臨研討會現場,並闡明瞭福州市政府發展本土漆文化的決心。楊凡副部長從三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漆藝傳承,需要理論梳理和學理研究;二、漆藝教育,閩江學院的引領作用不容小覷;三、對福州傳統漆藝傳承現狀進行摸底,對漆藝創作現狀及未來學術方向發展進行研究。他希望專家們集思廣益,進一步深入探討漆藝的理論問題及實踐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完善機制建設,切實有效地把福州的漆藝創作推向新的學術高度。
閩江學院副校長李新賢發言
校方: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是福建漆藝家的黃埔軍校
閩江學院副校長狄俊安首先強調了漆藝同閩江學院的密切淵源。“今年恰逢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建院60週年,漆藝是該學院最活躍的學科,我們有一批非常活躍的熱衷於漆藝的藝術家。閩江學院對漆藝事業的發展也相當重視,並將從戰略層面做出支援。”
閩江學院副校長李新賢進一步介紹到,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的前身是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是福建漆藝家的黃埔軍校。“從這裡走出了鄭益坤等大批漆藝界大師,對傳承、弘揚漆藝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看了漆藝展之後,我很受啟發,希望能夠吸收大家的智慧,為閩江學院漆藝的發展注入新活力。通過研討,能更好地吸收大家關於漆藝文化的意見和建議。”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鄭鑫發言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書記林忠發言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鄭鑫首先代表主辦方對在場的所有領導、專家、學者,以及與會人員表示感謝。隨後,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書記林忠表示,院方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對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的漆藝發展建言獻策,為閩江學院在漆藝傳承基礎上,以及當下全國漆藝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將原來福州工藝美校好的傳統繼承下來,併發揚光大。“做精、做強,使我們美術學院漆藝方面的發展能夠發展延伸下去。”
評論家:梳理漆藝歷史文脈,推進漆藝創作實踐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美術評論家李豫閩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去分析福州乃至福建整個漆藝的發展的問題及歷史文脈。其對漆藝的發展有三方面看法:一、對外交流。比如,王和舉老師從四川來到福建,帶來了一些新的漆畫創作觀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跟漆畫創作結合,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對漆藝藝術的沉澱、理解;二、漆藝受到地域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三、漆藝品質要提高。漆藝作品在數量上急劇上升,看起來表面繁榮,很多從繪畫轉入漆藝的年輕藝術家,他們中有很多對漆藝藝術,漆文化的理解不夠,更多的是假藉以觀念為先,在漆藝語言的理解上,在漆材料使用上面完全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非常淺顯的。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術評論家羅禮平強調了本次展覽的專業性。“展覽的關鍵是把文獻做了非常好的梳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好的漆藝發展的脈絡,即福建工藝美校到福建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的一個延續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看到從李芝卿到鄭益坤老師,對漆藝的傳承,並逐漸建構以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為母體的福建漆藝的傳統,這個傳統甚至影響到中國整個漆藝跟漆畫的發展。”“如果對福建美術史進行書寫,我認為漆工藝,尤其是漆畫是具有特殊的影響。不僅漆藝理論研究要跟上,批評也要跟上,如果沒有跟上,就起不到引導的作用。”
福建省理論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美術評論家林公翔肯定了本次展覽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在傳承上的定位,同時也從歷史的角度強調了閩江學院在漆藝歷史上的傳承角色。“我要講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梳理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到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漆畫發展傳承的歷史。從李芝卿等跟福州工藝美校之間的關係,包括他們跟日本之間的關係,跟福建師大美術系的關係。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到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的起承轉合之間的關係要梳理清楚。二、當代語境下如何從事漆的探索。一是觀念上的探索,基於漆本體語言基礎之上的探索,這是多方位的開放概念;二是個性上的探索。現在漆畫包括幾種,如傳統漆畫、表現性漆畫、綜合材料漆畫等諸多門類;三是創造。只有在這些方面水到渠成,就提升到創造的層面,不管任何形式的藝術探索都必須創造,創造必須建立在漆的本體語言的基礎之上的創造。希望能創造出一批有呼吸、有溫度的漆藝作品。”
湖北美術館策劃部主任夏梓認為,以閩江學院為代表的專場展覽,無論是文本研究還是展覽框架都是非常高品質的,又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福州是漆藝的發源地,相比之下,雖然湖北有楚漆器、毛壩漆,被稱為中國重要的漆藝發源地之一,實際上在現當代漆藝創作方面,湖北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不在場的狀態。
隨後,任夏梓結合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的經驗與同道專家分享了關於漆藝創作的一些見解和問題。“在此之中也存在一些擔憂:首先,如何發現、引導新的青年藝術家——青年藝術家有實踐的勇氣,但對傳統涉獵不深、如何連接傳統卻是一個硬傷問題。其次,漆藝創作在當代語境下的‘延異’問題,本屆三年展特邀黃永砯、楊詰蒼、沈遠等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介入漆藝創作,他們對漆材料的關注是令人樂觀的,但另一方面,這個‘介入’亦是本屆三年展的一個實驗性的動作,漆藝可能性的邊界在哪,我們期待聽到大家真誠的反饋。此外,關於漆藝的展覽與活動越來越多,活動一多,必然導致環境的嘈雜,藝術家本身的文化自覺與機構嚴肅的辦展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藝術家:希望漆藝創作得以傳承發展,漆藝理論研究更加深入成熟
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州漆藝研究院院長鄭益坤是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前身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第一屆的學生,他從自己的經歷出發,把從事漆藝的人生歷程及這次觀看展覽的美好回憶娓娓道來,跟大家共同分享。“我從事漆藝的60載,也是母校建校60週年的時間,母校的教育給我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今天才能順利從事漆藝術。學校把漆藝學科的延伸發展做得非常的好。這次福州國際雙年展的舉辦,提升了福州在漆藝界的聲譽,漆藝只有在國際視野中才能展開它應有的高度,其週邊展·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專場“傳承·延藝”當代漆藝展在鄭娜女士的帶領下,在短時間內非常有序地組織了這次展覽,展覽傳承了整個漆藝的譜係,非常棒。最後希望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漆藝學科辦的更好、更務實。”
原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福建省漆畫藝委會副主任陳明光強調,“今天我們講傳承發展,人的因素很重要。”在福州漆藝近現代歷史上,有兩個人,他們對中國漆藝傳承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個就是沈紹安,他恢復了失傳脫胎工藝,為今後立體造型的發展,提供了方便。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漆藝作品,都是用此工藝做成的。還有李芝卿,他的一百塊漆技法樣板,是傳承發展了我國歷代漆藝的技法。當下很多漆藝作品裏面可以看到李芝卿的技法的影子。從這兩個人的實例,我覺得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個方面,漆器原來是一種民間工藝品,從沈富文先生把漆藝引入高校以後,漆器從一個民間工藝品進入到上層建築領域,漆藝在當下的發展就有了無限的可能。因而,今天立足於閩江學院,人才培養問題成為重中之重。
原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長汪天亮發言
職業漆藝家、尚工館中國漆器工作室創辦人、北京手工藝術協會學術委員謝健發言
原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長汪天亮亦補充道,漆藝發展到現在與領導及各方面藝術家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希望我們美術理論家和評論家應該更多的關注漆藝這塊古老而又充滿當代氣息的創作體系,從而充實漆藝創作的藝術生態。”
職業漆藝家、尚工館中國漆器工作室創辦人、北京手工藝術協會學術委員謝健認為,漆藝雙年展是福州迄今為止最大的漆藝國際活動,其週邊展“傳承·延異”當代漆藝展的學術性更高。同時,謝健總結性地概括了該展覽的成功之處:一、學術化。學術性的工作並不僅僅指概念性的理論研究,更重要的是這一基點與中國漆藝術語言表達之間形成呼應。它有一個基礎的路徑,就是關注地域性文脈梳理,有學術敏感,把重要的節點和人物提取出來,結合史論的時間線索提出問題。其二、年輕化。我們有理由通過各種各樣文化的推廣、活動的組織、課程的設置、項目的推動等,讓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其三,國際化。重新整理中國漆的概念,在這個語境下面,我們去除地方化,去除流派化,但仍要要保持藝術的差異性、獨特性。
著名漆藝家沈克龍發言
著名漆藝家沈克龍從創作者的角度給與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福州的漆藝文化、環境和資源都非常優秀,今年以漆藝展來呈現,在此之前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我們從事漆藝創作,參加什麼樣的展覽很重要。我們不斷地在行進過程當中提煉漆、理解漆,是一個過程,環境會催生一些東西,我們期待著有更好的展覽環境能夠使我們的作品得以展示。在此過程中,政府、學院、機構等各司其職,做好各自的事情是一個最重要的一點。”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漆藝家吳思冬發言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漆藝家吳思冬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又在閩江學院從事漆藝教學,同時配合策展人一起組織了這次展覽,在他看來,無論是求學教學經歷,還是對展覽活動的參與,都傾注著深深的情結在裏面。“做藝術情結最重要,沒有情結,只是一種表像或者一種形式,不能有持續性。”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校友代表、職業漆藝家俞崢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涯和漆藝創作經歷展開了回顧,並對中國漆藝未來充滿希冀。同時,她也結合自身的經驗對漆藝教育提出了個人意見:一是,整個漆藝界文化的缺失——我們亟待加大傳統文化的教育;二是,現在一直在提倡創新為主,一看到新的作品就特別興奮,但是我覺得傳統技藝的傳承始終不能被忽略。傳承—創新,才是最終的出路。”
此外,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鄭彥民、閩江學院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羅芳林、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雕塑係創作中心主任鄭慶偉、閩江學院室內設計系主任黃勇及全體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在校教師也列席了研討會現場。
據悉,第二場學術研討會“記憶與重構——中國漆藝術的文化自信和中國漆文化的國際語境”將於8月16日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