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民間博物館生存狀況堪憂 發展無序、資金斷檔是主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04 17:35:39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産的實物的場所。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曾説,“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眼睛,從中能看到這座城市的靈魂”。

在深圳,不僅公立博物館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由私人打造的民間博物館也同樣遍地開花。

從其本身的定義來講,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但國內的民間博物館幾乎都是由館主或者企業自掏腰包建立,要維持常規的展覽和研究等功能,則還需要更多的資金來維持。近年來,深圳市及各區紛紛出臺了民間博物館扶持辦法和措施,這些扶持辦法能否真正起到效果,深圳民間博物館真正的生存狀況如何?業內人士透露,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

現狀

收藏群體眾多 展館遍地開花

28日,又一座民間博物館至正藝術博物館在深圳開館。這家展廳面積達到2800多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館,是繼至正博物館在南山、福田成功落成後的又一新館。

據稱,該館藏品主要來自館主吳福慶的個人收藏,主要分為古代書畫展區、近現代和當代書畫展區、雜項展區等,藏品涵蓋古今書畫、瓷器、青銅器、傢具及佛像、犀角雕、象牙雕等。

至正博物館是深圳規模較大的民間博物館之一。在此之前,還有深圳鋼琴博物館、深圳當代名家文房四寶博物館、深圳華夏英傑博物館、皇崗博物館等都曾吸引多方愛好者。

當然,還有深圳首個民辦博物館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該館自1998年開館,收藏有各個朝代的青瓷藏品3400多件,各窯口瓷片4000多片。

不得不提的還有近年來在深圳乃至整個收藏圈都頗具有名氣的望野博物館。據介紹,該館館藏各類珍貴文物14500件,重要出土標本資料4萬餘件,根據國家文物定級可核定為一、二類文物的過千件,其中主要收藏都已由宿白、長谷部樂爾、耿寶昌等國內外著名文物考古學者親視。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財富的不斷充裕,熱愛收藏的普通市民越來越多,熱衷於收藏,喜歡到博物館參觀的市民也越來越多。

去年省兩會期間,深圳代表林慧調研顯示,深圳現有的專業收藏者不下萬人,而且藏品豐富、數量巨大、品位高端。從收藏群體的構成來看,不僅限于知識精英層,已擴展到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民間收藏組織也層出不窮,這些客觀上為在深圳營造市民收藏的文化氛圍起到建設性作用。但難處在於“藏”與“展”的矛盾,許多收藏者在傾其一生積蓄收藏文物後,卻困于展出場地匱乏,只能擺放在家裏,不能以社會的方式與公眾分享交流,其收藏價值未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民間博物館蓬勃發展應運而生。“2011年,民間博物館的發展廣受重視。國家宣傳部、文物局、財政局等七個部委發了一份扶持民辦博物館的通知,隨後全國各地都針對民間博物館出臺政策,民間博物館更加繁榮。”寶安區文體旅遊局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寧建文告訴記者,在此前後,深圳僅寶安區就出現了好幾家博物館。目前由區里正式批准的有牌照的民間博物館有6個,沒有經過審批的則更多。

尷尬

或是沒有人氣 或是乾脆閉館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裏,熱衷收藏的人大多數都有著雄厚的資金背景,但事實上,收藏比人們想像的更加“燒錢”,建立一家博物館則需要更多資金支撐。深圳的民間博物館雖多,但生存和營運狀況卻並不樂觀。

位於福田區上步南路的深圳鋼琴博物館,是一家專門收藏展示來自世界各國珍貴古董鋼琴的博物館,投資方是一位對收藏鋼琴有著獨特興趣的私人老闆,該館也是國內兩家專門的鋼琴博物館之一。記者探訪發現,這家藏身於玩具、文具批發市場和藝術培訓機構裏的鋼琴博物館冷冷清清,幾無觀眾,翻看參觀記錄,一週來參觀登記的人數不超過10人。

“雖然名頭很大,但是來的人很少,沒多少人氣。”旁邊一家吉他店的老闆説,“我們都不覺得這個博物館還能開下去,但是它還一直在這耗著,半死不活的樣子。”

該館一位工作人員此前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説,在鋼琴博物館裏,鋼琴的維護費用特別高,零件要經常換、展廳地板要經常打蠟,展廳的濕度和溫度要保持在合適區間……“每次因為這些事情去找老闆申請費用的時候,都會感覺特別為難。有時老闆也會開玩笑似的説,鋼琴博物館老是花錢,乾脆關閉算了”。

在深圳最早的民間博物館璽寶樓青瓷博物館,記者發現,博物館大門緊鎖,沒有開放。知情人士透露,由於運營艱難以及不受重視,該館將由深圳遷至蘭州新區。

一位業內人士稱,目前在深圳,每年能註冊新開10家民間博物館很正常,但每年有10家民間博物館關閉也很正常。

在走訪中,依舊保持著活力的是位於龍華新區文化藝術中心的望野博物館。儘管棲身於三樓圖書館一側,但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門口還設置了安保人員對來往人員登記存放隨身物品等。

在和工作人員的閒聊中,記者得知,這間博物館經營得比較紅火。“週二到週四的時候來的人比較少。”工作人員説道,“一般在週末的時候,每天都會有300多人來參觀。”

“民間博物館不可能遍地開花。因為它是小眾而非大眾的東西。民間博物館是一個比較窄的概念,它有很強的方向性,也有很高的門檻。”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認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民間博物館興起的熱潮,是近幾年特定狀態下的産物,在歷史發展的其他各個時期,都沒有出現過這種産物。”

部分展出藏品 品質有待商榷

事實上,深圳大部分的民間博物館都是由館主憑一己之力建立,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民間博物館往往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中,資金是最大的考驗。

閻焰介紹,目前,深圳除了極少的民間博物館可以籌措到資金維持運營,很多博物館連日常展覽都成問題,更別説一些社會活動了。

“從某種意義來説,民間博物館是在承擔公辦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民間博物館到目前完全是投入,沒有盈利,因為如果按照博物館的定義來説,它應該是一個‘事業’,沒有太大的創收,它就是給老百姓免費觀看的機構。”閻焰説。

儘管民間博物館在中國歷史尚短,維持艱難。但在國外,私立博物館有著很長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介紹,“美國的私立博物館是完全為公益事業服務的,他可以吸收私人贊助,也可以接受企業等各方面贊助,藏品和經費來源也是可以吸納社會資源。同時,西方人向博物館捐贈也是一個傳統,很多人會將自己的收藏捐獻給私人博物館做慈善事業,以上可以保證私人博物館的正常運營”。

在為資金問題煩惱的同時,民間博物館的藏品也時有爭議。此前作家馬伯庸在網上發表《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一文,圖文並茂地分享了自己參觀河北衡水一家博物館的所見所感:“藏品足以毀掉觀者的三觀和大腦,兩次。”收藏家馬未都則稱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民間博物館的收藏藏品真偽話題一度大熱,

收藏愛好者李先生表示,深圳雖然喜歡收藏的人多,但在高端市場與北京相差很遠。對於民間博物館,他認為,很多展館的展品好壞有待商榷。他同時提到,由於大多數的博物館衝著補貼而去,很多時候是注重數量,藏品品質則不設太多門檻,。

這同樣是郭學雷擔心的問題,在他看來,民間博物館除了資金營運的問題,還存在準入缺陷。“民間博物館如果是館主自己把玩觀賞,品質好壞外人無話可説,但是一旦國有資産介入,國家投入補貼,就一定要保證藏品品質,這需要民間博物館有準入門檻。一個是博物館的準入標準,一個是營運和支撐,如果不解決兩個問題,民間博物館是搞不起來的”。

建議

出臺更多細則 加大扶持力度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博物館可以做成一個‘産業’,因為他們往往把民間博物館當成企業,但事實上,民間博物館跟藝術公司、文化産業機構和所謂的文化投資公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民間博物館就應該是一個不産生鉅額商業利益的機構,它也不能通過展覽去出售文物,那樣就不算是博物館,而是藝術機構拍賣商了”。

儘管目前國內的很多民間博物館事實上也在做著拍賣藝術品而盈利,但是閻焰篤定,自己要做的就是一個純粹的民間博物館。

對於一個單純的民間博物館來説,如何打破獨立支撐的資金鏈可能斷裂而退市的宿命?

結合寶安區諸多民間博物館雲集的經驗,區文體旅遊局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寧建文認為,一是需要更多的經費支援,另一方面需要出臺更具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

事實上,目前深圳並非沒有針對民間博物館的相關扶持條例,早在2012年8月28日發佈的《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中,就明確提出了由“深圳市文化事業建設費及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民辦博物館門票補貼和臨時展覽補貼。對年度接待免費參觀一萬人次以上的民辦博物館給予門票補貼,每家博物館年度補貼總額不超過50萬元。門票補貼根據每人次門票補貼標準和免費參觀總人次核算,每年申請上一年度門票補貼等補貼政策”。

據此,望野博物館申請到了龍華新區的補貼和市裏的門票補貼。“對於很多民辦博物館來説,全年免費參觀人數過一萬,這是一個很硬的指標,但是望野可以做到。因此我們申請到了50萬元的門票補貼,此外我們的一些展覽項目也可以申請到20萬—30萬元的展覽補貼。”閻焰介紹,此外,望野博物館還通過類似文創産品的延展衍生,比如做一些視頻節目、電視節目、出版物等文化衍生品獲得部分收益。

但這樣的補貼和收益對於博物館及展覽來説,仍然是杯水車薪。郭學雷説,中國的博物館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目前是基本建設的時期,光有一個硬體,光蓋一個空殼子,遠遠不能發揮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龐大功能,而在軟體方面,人才、研究等方面也是嚴重不夠。

寧建文坦言,目前,還需要更具體的扶持辦法。以寶安區為例,“實際上目前寶安區裏的扶持文件還沒有正式公佈,什麼樣的標準才能進入民間博物館的範疇,是對每一個博物館都扶持還是扶持部分博物館、如何扶持等都不太清晰,如何管理和考評,鼓勵規範化發展等都還需要具體的措施出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